文言虚词分类及用法(文言基础知识语气词)

五、语气词

用在句尾、句首或句中,表示各种不同语气的词,叫语气词。语气词数量不多,用法却相当复杂:同一个语气词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同一种语气又可以用不同的语气词来表示。

2.矣

“矣”表示陈述语气,和“也”有所不同:“也”表示没有时间性的静态事实,是静态语气词;“矣”表示有时间性的动态事实,是动态语气词。“矣”总是把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状况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略等于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

(1)表示事物的发展已经出现某种新情况。如:

1.使人索扁鹊,已逃秦。(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让人找扁鹊,扁鹊已经跑到秦国去

2.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您坐下!何必这样!我明白

(2)表示事物的发展将要出现某种新情况。如:

3.业根,死期至!(《聊斋志异·促织》)

——惹祸的东西,该死!

4.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我们这些人现在就要被他俘虏!

(3)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出现某种“新情况”。如:

5.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如果这样(曹操败后北还),那么荆州和东吴的势力增强,天下三分的局面就形成

6.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如果把名实问题弄明白,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楚

3.焉

“焉”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不是纯粹的语气词。

(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或宾语,指代动词或形容词所涉及的处所、对象,兼表示陈述语气。如:

1.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淮南子·天文训》)

——大地的东南角陷落下去,所以水和泥沙流向那边。“归”是不及物动词,“焉”等于“于此、于彼”,作“归”的补语。

2.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马中锡:《中山狼传》)

——人家对你有恩德反而要吃人家,没有比这更坏的了。“大”是形容词,“焉”表示比较的对象,等于“于之、于此”,作“大”的补语。翻成现代汉语,变补语为状语,可译为“比……”。

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柳宗元:《捕蛇者说》)

——所以为此加以叙说,以便等那些想了解民间情况的人看到。“得”是及物动词,“焉”等于“之”,指《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作“得”的宾语。

(2)当“焉”所可以指代的处所或对象另有交代,或者谓语是数词时,“焉”就只表示有所强调的陈述语气了。如:

4.今人主之于言也,悦其辩而不求其当焉。(《韩非子·五蠹》)

——现在君主对于言论,喜欢它的巧辩,却不管它对不对。“焉”所可以指代的是“言”。因为有了介词结构“于言”,“焉”就只表示语气了。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一年里头冒犯死亡威胁的事只有两次。谓语是数词“二”。数词不能带补语或宾语,“焉”是个纯粹的语气词。

文言虚词分类及用法(文言基础知识语气词)(1)

4.耳、尔

“耳、尔”用法相同:

(1)表示限止语气,和现代汉语的“罢了、而已”相当。如:

1.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说:“普通人发怒,只不过摘了帽子、光着脚,用头往地上撞罢了。”

2.荆州之民附操者,偪(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荆州投降曹操的百姓,只是一时迫于武力威胁而已

(2)表示肯定语气,有时和现代汉语的“呢、了”相当。如: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起义》)

——再说,好汉不死便罢,死就要成大名!

4.非死则徙。(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逃走了。

未完待续……

这里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关注起来,一起来读书养性。

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提倡阅读纯文学,拒绝网络爽文小说!我们也不提倡听书,汉字的博大精深与艰深晦涩,只靠“听”,能懂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