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木牌坊三间(杞溪桥亭木雕精美)

●本报大田记者站 林生钟 文/图,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现存木牌坊三间?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现存木牌坊三间(杞溪桥亭木雕精美)

现存木牌坊三间

来源:三明日报

●本报大田记者站 林生钟 文/图

大田县华兴镇的杞溪村,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这里和德化县接壤,下游不远处是尤溪县地界。村中的通驷桥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因木构造型独特,数量众多,被当地文博人员称为“木雕艺术展览馆”。

古村流传着许多离奇的故事,其中就有600多年前陈、颜两姓进行村庄互换的说法,互换契约记录在两姓的族谱里。

“四车道”古廊桥

杞溪村的小河就叫杞溪,通驷桥建在河道上,“亭阁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原桥基、桥面均系原木铺设,1980年改为石拱亭阁,建筑保持原样……”

古廊桥长25.2米、宽8.5米,亭高7米。廊柱40根,分4行并排,相互之间连接着板条,这样设计既可以起到固定作用,又可做过往旅客休息的板凳。

桥上主通道宽3.3米,两侧是两条较小的便道,位置比主通道高出0.3米。栏杆向河面延伸,使过道的空间得到拓展,行人和车马通行互不影响。

桥亭的屋顶斗拱叠涩出挑,圆锥状藻井多层抬升,驼峰辅以变体瑞兽。枋上安装结跏趺坐的佛像,花饰呈波浪状,正中雕刻细龙,四方各踞一条,龙头全部朝向井端,作争抢龙珠状。村民陈先镇介绍,这叫“五龙化海”,寓意着吉祥。

藻井周围是单体木雕的虎、豹、狮、象,墙壁间彩绘了“八仙过海”等古典人物,与花鸟虫鱼图案互相衬托。桥亭西面有3个明间,供奉着观音塑像。

“古桥原来是全木搭建的,大松木分5段堆叠起来,两头压着大石头保持平衡。”村党支部书记陈捷选告诉记者。

主梁直径有50厘米,整座桥的造型呈圆拱状。只是年代久远,中间的梁木下坠,桥亭也出现歪斜,于是1980年改造时用石头砌桥墩。但是桥的设计理念超前,一开始就准备好了可让4匹马并行通过。为了防止火星掉落发生火灾,前人在木质桥面上加铺青砖,这相当罕见。

建造廊桥 悲壮故事

关于通驷桥的由来,杞溪村流传着一段悲壮的传说。

杞溪村民陈先镇今年80岁高龄,讲起儿时听过的故事,老人仍然无限伤感。

“建通驷桥时,上游德化县双翰村的广济桥也同时开工,负责建广济桥的是师父,建通驷桥的是徒弟,两人经常相互帮衬赶进度。”

但是有一天,当师父来到通驷桥,看到徒弟建的桥居然比自己的好,他放不下面子,被嫉妒心冲昏了头,竟然动起了陷害徒弟的歪心思。徒弟上桥亭屋顶,他故意不给外沿的木板上钉子加固。结果,木板翘起,徒弟掉入河中摔死。“徒弟就化成了桥墩边上的一只石龟,至死不渝地守护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陈先镇叹息着说。

当然,这只是传说。查阅《大田县志》,广济桥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比起通驷桥更迟。历史上,它们同属于德化县属地。

老人还说,杞溪村陈姓家族,祖先陈三十二公原本打算在广济桥下的济兴桥边建房子,无奈一场大雨把工地上备好的木料悉数卷入下游3公里多的杞溪村通驷桥处才停下。陈三十二公干脆就在桥外的滩头,择地建起了“颍川堂”。

“这位‘三十二’风流故事不少,据说他做生意到了梅山高泉村,遇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子,竟撇下家里老小,化名‘三十’去上门入赘了……”老人接着说。

1980年,通驷桥最后一次修建,外地来的师傅事先和村民约好,旧桥拆下来的梁木折抵部分工钱被拉走。基础所需的石料、施工过程中的人力,由村民派工负责,其余建筑如旧修复。

祖产互换

契约为证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二月,杞溪村隔壁的湖美乡元安村里,陈宣二、陈宣四、陈宣六兄弟,请村中的刘兴二见证,携族人签订契约,与杞溪村颜家置换山场屋产。除了随身可带走的东西,其他全数留下给对方……

大田县文联主席颜全飚是元安村本地人,他在《颜氏族谱》上见到这份《契约》。他说:“元安有史以来就住着刘姓,契约里的‘陈厝井’是村里遗留下的老地名,我们家族的祖房旧址就在通驷桥边上。”

那次交换后,颜姓居元安,陈姓住杞溪。

唐总章二年(669年)陈元光随父入闽,如今的杞溪村陈氏,便是他的后裔。《大田县志》记载:陈谟是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贡生,任行人司司正;陈纪是明成化乙酉(1465年)贡生,任广东儋州判官。

颜全飚介绍,颜真卿的后裔颜芳入闽开基德化泗滨,次子颜润于南宋时期迁居到荇坑(杞溪),其裔孙肖二开基仙壶保(元安)建桂水堂。明崇祯己巳年(1629年)科拔贡颜为帮,任崇善(广西崇左)知县;颜上达寿105岁,为清咸丰壬子年(1852年)科恩举。

颜、陈二姓为何互换祖产?

杞溪村书记陈捷选讲了一段故事。传说,当年住在杞溪村中的颜大夫在朝为官,家中富足。某日有风水先生路过求宿,颜夫人不敢应允。风水先生细问下才知,原来是家中积谷太多,餐餐吃发了霉的陈米不便待客。大师看到屋侧的天生桥,就使招将“两只大象交叠在一起的牙齿”敲断,保证颜家往后再也不用吃余粮陈米。

石桥断了,却隔夜生长。风水先生躲在河边,偷听土地公自言自语:“要他败还不容易,黑狗血淋上去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场变故后,颜家从此落寞,后来一路辗转迁居到隔壁的元安村重新发展。

效贤求子留孝贤

狮子岩,是杞溪村又一名胜,也有不少奇闻轶事。

杞溪名人陈效贤,明隆庆庚午科(1570年)恩贡,授职福州教谕。老先生不仅科场未尽意,年纪很大了才得子。

陈捷选说:“效贤公50多岁去狮子岩求子,梦见两株没了尾巴的竹子和一条龙一只虎拦路,感觉非常失望。没想到回来竟生了两个儿子,就取名字‘梦龙’‘梦虎’。”

狮子岩是宋代的古庙,淳熙己酉年(1189年) 建造。明万历《大田县志》记载:“狮子,与德化县界。石耸若狮,佛宇在其下,一名白马峰。福州府知府汪公文盛诗云:天光云影自相萦,推挽轻车鸟道行。松叶拂碑观往事,霜花落剑看功名。日烘岚气还成障,风过梅香总是清。静坐悬崖观白水,果然明烛世间情。又云:白马岩头四面空,树声草色似玲珑。尘心付与云霄外,人在蓬壶玉苑中。”

明代大田的“三峰才子”郭奇逢也写道:“杖藜初此寄行踪,知在瑶台第几重?萝磴曲穿幽草碧,苔床平点落花红。卧游归枕凭诗卷,些列围屏少化工。兴到时须携鹤去,抱云鼾睡小崆峒。”

由通驷桥去狮子岩的路边,保留着一方摩崖石刻,上覆苔藓,文字已难以辨认。

村民为纪念陈效贤,建“孝贤公园”。木栈道四通八达,一如通驷桥“通四方”般左右逢源。

杞溪村有上、中、下三个洋面,土地面积6719亩,人口近900人。村中梯田连片,鹭鸟在田野上盘旋,庄稼在阳光下闪烁金光。站在通驷桥上俯听流水潺潺,人们在亭中笑语欢声,水墨世界与古民居勾画出一派世外桃源景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