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尽人生智慧什么意思(老子说的为腹不为目)

老子说尽人生智慧什么意思(老子说的为腹不为目)(1)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释义:

本章列举的五条奢侈的感官享受,与通行本的顺序(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难得之货)不同,通行本的调整,更符合后来人们的阅读习惯。

“五色”,指青赤黄白黑,这里泛指各种色彩。“妨”,即妨害,“行妨”即行为邪妄。“五味”指酸甜苦辣咸,这里泛指各种美味。“爽”,指丧、失。“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各种乐音。

老子讲的“圣人”和“圣人之治”不同,前者指带有理想色彩的领导者,后者偏重于“治”,即管理,对象则是领导者管理的老百姓。

翻译:

缤纷的色彩令人眼花目盲;驰射狩猎令人气躁心狂;珍贵难得的财货令人行为邪妄;美味佳肴令人味败口伤;动听的音乐令人听觉失灵。所以圣人治理天下,满足老百姓的淳朴之需,而不让他们滋生各种不切实际的欲望,因此不要后者而选择前者。

旧注:

王弼: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盲”“聋”“爽”“狂”也。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

蒋锡昌:按“腹”者,无知无欲,虽外有可欲之境而亦不可见。“目”者,可见外物,易受外境之诱惑而伤自然。故老子以“腹”代表一种简单清静、无知无欲之生活;以“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其结果竟至“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之生活。明乎此,则“为腹”即为无知无欲之生活,“不为目”即不为多欲之生活。“去彼取此”谓去目(多欲之生活)而取腹(无欲之生活)也。

札记:

1. 声色犬马的生活,都是“见可欲”,而老子主张“不见可欲”,包括“不上贤”、“不贵难得之货”(第三章)。老子转换了一个角度,阐述了“见可欲”的后果,那就是“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鉴于此,再去思考他提出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三章)就更加透彻。

2.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聚集在浮光掠影上面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越会干扰判断,越会偏离初心。声色犬马的诱惑力是非常巨大的,有了坐骑的人再徒步外出的机会一定是减少的,吃惯大鱼大肉的人天天再去吃萝卜白菜基本都会感慨嘴里能淡出个鸟来。容易上瘾的一半都是对感官有巨大刺激作用的东西。而几乎所有感官上的“瘾”最后都会成为内心深处的“魔”。“心魔”最难除。众所周知。

3. 老子指出了人性的弱点、人类的困境,同时也一语惊醒梦中人,指出在天堂地狱之间的一条圣人之路。老子指出了病症,也为世人开出了一剂良药,那就是“为腹不为目”,奉劝人们不停地调理身体、调整心态。他老子很清楚这种选择之艰难,所以他也感慨“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也”(第七十二章)。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大道甚夷,而民好径”(第五十三章)。世人还是喜欢抄小路的多啊!声色犬马,怎能是说放手就放手的?

4. “为腹”,则是我的肚子我做主,是“以物养己”;“为目”,则是人跟着欲望走,是“以物役己”。“以物养己”,可能是高贵的清贫;“以物役己”,可能是罪恶的奢华。朋友圈里晒美食美景者多,为外物所役,是当今社会很多人的毛病,手机、电脑、网游、奢侈品等等,这些东西本来都该是为我所用的,现实却是人们往往都变成了它们的奴隶。因此来说,“为腹不为目”是人的一生都要坚持的修炼课程,时时纠正和修复自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