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1)

平望新世纪文化广场

“天光水色,一望皆平。”平望得名于水,得名于史志中反复宣扬的“淼然一波”。明《平望志》:“相传隋唐以来,此地淼然一波,居民鲜少,自南至北,止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此平望之所以得名也。”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2)

平望莺脰湖

平望之水太有名了。南北贯通的是穿越千年的京杭大运河,东西串联的是直抵太湖的太浦河。两条大河,均系人工开挖,见证着时代变迁。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3)

平望运河观光工程 ( 陆文龙摄)

置于水坐标系中,平望,焉能不成为交通要冲?因而,幸与不幸,繁荣与障碍,20世纪的平望都是首当其冲。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4)

1992年建成的平望太浦河大桥

平望镇,计划经济时代青平公路之终点,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中心腹地,历史上的交通中枢。

“极目烟波天四围,莺湖正值早莺飞。”文化基因的“平望水”还属莺脰湖。莺脰湖,以其形似莺之脰(脖子)而命名。系吴越春秋名臣范蠡所游“五湖”之一。湖上筑一小岛,名平波台,传为唐代诗僧张志和(绝唱“渔歌子”词作者)垂钓升仙处;湖边修一寺院,名小九华寺,民国时期太虚法师弘扬“人间佛教”之所在。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5)

平望小九华寺

莺脰湖,简称莺湖,浸润平望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平望的诗与史。舟楫往来的时代,平望简直是吴江的水印名片,而莺湖则是平望的“吟诗潭”。泽国古镇——震泽、盛泽,相辅相成,近在咫尺。西南望,连荻塘,通苕溪(浙江湖州);往南延伸,接澜溪,抵“秀水”(今嘉兴)。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6)

莺脰湖旧影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7)

莺脰湖美景

想当年,大书画家米芾,趁垂虹秋色掩映,迎芦絮荻花飞舞,在“西南望”的一脉平望水上,创作了诗书双绝的《苕溪诗蜀素帖》。今人笔记,言一古印沉潭趣事,让人不由对莺湖波光频频凝眸。此印钤为“老为莺脰渔翁长”,为一渔家于莺脰湖耙螺蛳偶得。印主人系有清一代词人朱彜尊,朱系“秀水”人,返乡必经莺湖。百年后,印重现市坊,诗人有缘,莺湖有容啊!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8)

米芾《苕溪诗蜀素帖》

伫立湖畔,极目了望,可谓仙踪缥缈,诗韵悠长——

元·赵时远《莺脰湖》:“莺去湖存事渺茫,梵宫占断水云乡。

明·陈旻《元真仙迹》:“下湖桥畔旧渔矶,共指元真自此飞。”

明·沈宜修《暮春舟行泊莺湖望月》:“钟声帆澹霭,寺影月青苍。”

清·吴琼仙《莺脰湖词》:“细雨斜风归亦好,平波台上问仙人。”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9)

江南春早(雪峰摄于平望莺脰湖)

“左带吴淞右五湖”(元·萨都剌《平望驿道》),吴越相济,苏杭沪交汇。难怪风流帝皇乾隆下江南,由不得不经此,禁不住不诗兴大发。在《平望》一诗中,乾隆帝以特别亲切的口吻吟诵道:“楼台远近称吴望,老幼扶携渐越音。泽满鱼虾船作市,地多桑柘树成阴。”

水畅通,桥必高峻。平望安德桥,可望创吴江古桥“双最”:一记载最早;二形制最壮观。据今《平望镇志》载:“安德桥,一名平望桥,拱形单孔,南北走向,跨于古运河与荻塘交会处,全长54米,宽4.5米,高9.3米,跨度11.5 米,在巡检司署前(即现平望粮管所城隍庙仓库前)。唐朝大历年间(776~779)建。……”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10)

《平望镇志》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在历史的风雨中,安德桥多次坍塌屡经修复,现存“古迹”系江苏水利局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又,因参数不尽相同,地方志各执一词,此桥与松陵三里桥时有“比高”之争——何妨看成因诗文渲染而衍生出的“媲美”佳话?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11)

松陵三里桥

2015年春,吴江区政协“文史走基层”到平望,值莺脰湖景区河道、老街全面整治。走上高高的安德桥,湖光寺色尽收眼底,凭栏,竟生颤栗感;再至桥下仰观,拱圈危垒薜荔横生,又生无边苍茫感。安德桥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上下台阶各近30级,桥正中正方形石板饰莲花图案。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12)

平望安德桥

安德桥之瑰丽,令骚人墨客竞折腰。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游平望,作诗《登平望桥下作》,堪称千古佳话。“登楼试长望,望极与天平。际海蒹葭色,终朝凫雁声。近山犹仿佛,远水忽微明。更览诸公作,应高题柱名。”宋代诗人杨万里《过平望》诗中云:“风从平望往,雨傍下塘来。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特别是“高桥过得桅”一句,把安德桥之高拱张扬得夺人眼球。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13)

平望安德桥晚霞

过桥不用下桅,何其不可思议,又何其洒脱奔放!诗不免夸饰,但夸饰得合情合理有理有据。请看清代诗人给出的印证:“一缕彩虹连断岸,半轮明月挂中流。仰高且可容桅过,履坦无须絷辔留。”明明白白,遥相呼应。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五律《夜泊平望驿桥下》同样可佐证。(注,平望桥、平望驿桥均指安德桥。)国媒《人民画报》曾在20世纪70年代把安德桥的这一雄姿展示给海内外广大读者。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14)

安民桥

安民桥,俗称北渡桥,位平望镇北。桥为单拱,跨大运河之上。薜苈藤蔓,上下披拂,有若原始记忆,葱郁苍莽。遥望,似青龙卧波、青巾披肩。烟雨朦胧,恍惚若见诗僧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飘然而至。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毗连平望的绸都盛泽教书,乍见古桥石缝间瑟瑟而鸣的杂枝野蔓,立马触发物是人非的洪荒之叹。敏感乃病,但诗与哲学不就是敏感的产物?今天而论,无论物理还是心理距离,安民桥充其量只是与安德桥兄弟相称的一座古代单孔石拱桥?摘录相关信息存档:安民桥,东西走向,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全长36.7米,宽4.6米,跨度9米,矢高8米,为江南水乡少见的陡拱桥,单侧石阶均逾30级。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僧圆真初建。明崇祯二年(1629)里人重建。桥东堍有弥陀殿寺观,清顺治初,该寺曾于桥上建关帝阁,后圮。安民桥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安守老镇区,成古迹奇观。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15)

安民桥旧照

与“安民”这一北渡桥呼应的是南渡桥,同样跨大运河,为三孔石孔桥。此桥雅号颇多,别具逸致闲情。一曰赛安桥,一曰画眉桥。相传:“桥初成,藏一石画眉鸟于内,如舟有画眉经其桥下者,辄无声;知者都携笼从桥而过。”初建于北宋正和元年(1111),明、清两代数度重修或重建。1976年改建为有级水泥桥,“石画眉”遂随原石材构件纷飞散落。弃置田塍的两条桥石依稀还留存印记,分别镌刻联句:“彩虹影接画眉春”“文曜西临发桂香”。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16)

南渡桥

搜寻平望古桥,我为又一座桥名吸引,那桥叫袅腰桥,位郊外,五孔石拱,元代初建。虽未实地踏勘,情思辄为所动:袅腰袅腰,纤姿袅娜。是俏丽村妇的“水蛇腰”,还是清纯少女的“席细腰”?都动人!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17)

平望韭溪

有仙风道骨,亦有红尘恋恋。平望的水,平望的桥,让人神往而流连。最后,让我们来到镇西北郊外的韭溪。溪名奇异——韭溪,与春秋吴越争霸战有关。清光绪《平望续志》载:“韭溪,越伐吴,方会食,谍知吴杀子胥,即进兵,弃韭于溪,故名。”原来,这是一条雄纠纠充满高昂士气的溪流啊!韭溪双桥,一南一北,雄踞溪面。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18)

平望东林桥

南桥名东林桥(因桥堍有东林祠),花岗岩独拱,初建于元代,现存为清嘉庆年间重修,一侧桥联为:“浩渺波光涵笠泽,参差帆影接莺湖。”北桥即韭溪桥,旧时“莺湖八景”中的“溪桥晚眺”即指此。桥有联曰:“水通笠泽波光远,地接枫江秀气多。”笠泽、枫江均为吴江别称,一脉相承的都是水啊!站立桥巅,骋目游怀,烟波迷离,诗意缭绕:“寻诗夜梦桥边坐,七十二峰来索诗。”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19)

溪桥晚眺(右)

查清道光《平望志》,平望镇区有记载的石材桥梁共35座。而今,不少拆除了,大多改建成了“格式化”的水泥平桥或仿古石桥。这是发展的需要,无可厚非,亦无可奈何。桥联难觅了,“虹影”不见了,但“平望之水”依然浩荡,载诗载史,奔涌不歇。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20)

平望美景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本文作者〡凌龙华

责任编辑〡朱梦亭

技术编辑〡吴英

图片来源〡除注明摄影者外均来源于馆藏及网络

泛舟东湖极目楚天 莺脰湖畔水平望(21)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 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 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 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 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