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的人怎么自救(如何对抗死亡焦虑)

独居的人怎么自救(如何对抗死亡焦虑)(1)

当写下这些文字之前的很久很久,我就意识到自己已经“患有”死亡焦虑,并且程度应该不算很轻。

由于无法从所有人那里得到平衡的感受和体验,我无法判断自己更细致的焦虑程度。

闭上眼会想起一些受侵害事件、一些意外事件,甚至是一些鬼神事件,这种不确定的偶发的恐惧,使我的睡眠质量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偶尔不忙碌准备睡了,一些紧张的情绪随机到来。

当我在家时候,会害怕正在淋浴突然爆破的玻璃、吹风机和暖风灯、一些外来生物(例如睡觉时候突然爬进的蛇);当我出门时,我害怕电器未关起火,担心高楼重物的偶然下坠,担心路边凶神恶煞不着调的司机冲向我......甚至是不怀好意的人企图报复社会......

把这些焦虑仔细想一遍,把这些触发的原因仔细总结一下,其实很容易知道所谓“死亡焦虑”的来源:1、长久独居以来带来的不安全感;2、新闻报道加舆论消息的渲染;3、对周边现实发生的实在恐惧;4、莫名的期待和一些名叫“社会责任感”的东西;5、预想到死亡的疼痛过程。

在任意平台搜集下独居,不难发现,拥有“死亡焦虑”的人并不在少数。

贝壳去年结合七普发布了《新独居时代报告》,初步预测2030年独居人口数量或将达到1.5-2亿人,独居率或将超过30%,其中20-39岁独居青年或将从2010年的1800万增加到2030年的4000-7000万人,增长约1-2倍。

独居城市青年将持续上涨,而对于独居这个命题,摆脱空虚之于死亡焦虑的讨论插件自然要轻得多。

独居时,该怎样对抗死亡焦虑?

否定死亡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大概是愚蠢的做法。

存在主义认为认清自己,去除自己独立性和拯救者的身份,坦然面对死亡看起来是一种行而有效的方法。

海德格尔提出,当人活在忘失的存在状态时,也就是活在事物的世界里,沉浸于日常琐事:此时的人“降低了层次”,专注于“无所事事的闲聊”,迷失在“他者”之中,任由日常世界摆布,只关心事物应该的样子。

“饱和的工作”、“有条不紊的安排生活”,或许是一种直接的避免死亡焦虑的办法;

其次,他还认为存在另外一种状态——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

人着眼于事物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它应该的样子,并为之感到新奇。以这种模式存在,意味着对生存的持续意识。这个模式通常被称为“本体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人会保持对生存的注意,不仅注意到生存的脆弱性,也会注意到个体对自身生命存在所负有的责任。由于人只有在这种本体模式中才会触及自我的创建,因此人也只有在这个模式中才能掌握改变自己的力量。

从现在来看,大多数时间的大多数人,通常活在第一种状态中。“逃避”、“沉沦”和“麻木”,通过“随波逐流”来回避选择。

最明显的例子,沉醉游戏、网购、视频等多种上瘾消遣方式,减少自己自由的生活和随时都能感知到的时间空隙。

当人进入第二种存在模式(念兹在兹的存在),人变得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自我意识——不仅仅意识到自己是经验的(已经构建的)自我,同时也是先验的(正在建构中的)自我;能够包容自己的可能性与局限;能够面对绝对的自由与虚无,并因此感到焦虑。

意识到所有人终将一死,而死亡观念的整合可以拯救人,像催化剂一样将人拉入到更真诚的生活方式中,增加人在活着时的乐趣。

就像最近两年时常说的,做具体的人。

扩大点说,意识到自己要死,努力充实活着的意义。

文为公众号原创内容,封面源自pixabay裁剪,撰稿:灵芾。未经公众号授权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