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汞浓度多少容易中毒(最危险的有机汞化合物)

众所周知,化学行业中的危险品种类很多,而且有些属于是剧毒,光是《危险化学品目录》里列出的种类就占了100页多!

空气中汞浓度多少容易中毒(最危险的有机汞化合物)(1)

但是要数其中的毒中之王,二甲基汞肯定要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一种已知的,最危险的有机汞化合物。

其分子式是这样的:

空气中汞浓度多少容易中毒(最危险的有机汞化合物)(2)

以下是这种毒物的物理性质:

无色液体,微甜。

0.1ml,就能致人死亡。

易挥发易燃,明火高温,都会引起燃烧。

渗透性很强,100%被人体吸收,很难去除,而人体对无机汞的吸收率仅仅是2%-38%之间。

1996年发生了一起真实的中毒案例震惊了全世界。

1996年8月14日,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毒物化学教授卡伦·韦特豪恩(KarenWetterhahn)正在研究汞和修复蛋白质的作用方式,同时还在研究金属镉的毒性特征,当时使用的参考物质就是二甲基汞。她像平时一样走进实验室,开始一天的科研工作。

空气中汞浓度多少容易中毒(最危险的有机汞化合物)(3)

但是当天出现了看似很小的意外,在实验室中有2滴二甲基汞溶液从移液管里滴了下来,正好滴在了卡伦的乳胶手套上。

作为毒物化学教授,在意外发生后,卡伦马上按照程序清理了现场。因为当时她的手套里面被汗浸透了湿漉漉的,她认为自己应该没有和二甲基汞直接接触。所以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卡伦开始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症状,比如会撞到柱子上,有一天还差点出了车祸。

三个月后情况越来越糟。

卡伦的体重也开始骤降,她告诉护士自己在 2 个月里轻了将近 7 公斤,而且一直肚子疼。

卡伦的步态也开始不稳,走起路来怪模怪样的,失去了平衡。她说话也开始变得不清楚,字也写得歪歪扭扭的。所有这些症状显示,她的神经系统正在退化。

体检显示,她有动幅障碍,意思就是她的身体运动不协调,双手无法瞄准近距离物体的准确位置。

卡伦还感到自己的手指开始变得越来越麻,眼睛里经常有闪光,而且视野越来越窄,耳朵里也开始出现异常的噪音。

事发5个月后,卡伦的身体检测报告也验证了汞中毒的猜想,血液中汞含量超过4,000微克/升,是正常上限计量的4000倍。

医生基本上能确定,卡伦的神经系统衰退是过量的汞导致的。

可是当时的医生不理解的一点是,通常在不接触毒物以后,患者的神经衰退就会停止。卡伦已经很长时间没去实验室了,但是她的大脑衰退却停不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各种分析,他们得出了背后的原因。

原来,二甲基汞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而且具有亲脂性,因此会缓慢富集在身体富含脂质的部位——大脑里,因为大脑的 60% 都是脂质。

在这几个月里,有机汞不断地在这个饱含脂质的器官里聚集,产生自由基,杀死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也遭了殃,因为神经元外部包裹着髓鞘,而髓鞘的 60% 是由脂质构成的,因此也受到了有机汞的青睐。

空气中汞浓度多少容易中毒(最危险的有机汞化合物)(4)

另外,传统的解毒器官——肝脏对二甲基汞可以说是毫无反击之力。一般来说,许多有毒物质可以在肝脏内被降解然后排出体外。但是二甲基汞不太一样,它在肝脏里会转化为另一种有机汞——甲基汞,甲基汞也是亲脂性的,而且能够产生自由基损伤身体组织。

果然,对卡伦的脑扫描显示,有机汞大量聚集在了她的大脑,尤其是额叶里,里面的神经元成片死亡。

卡伦的遭遇展现了二甲基汞的剧烈毒性,作为专业的毒物化学家,她使用了当时最好的安全防御措施,防护服、手套,还有负压通风柜,完全能应对各种毒物。但对于二甲基汞这样的“超级毒物”,这些都是枉然。

医生们用了一些药物试图清除她血液内的有机汞,可是大脑里的有机汞没有办法被清除出去,卡伦的脑损伤已经无法挽回了。

也就是说,二甲基汞最致命的攻击在于它会快速摧毁了人体的大脑。

在进了医院急诊室的 3 周后,卡伦就对声音、视觉信号和触碰毫无反应了。1997 年 6 月,卡伦医治无效去世。

根据卡伦头发中的汞含量估算得到的结果是,卡伦一开始吸收了 1440 毫克的汞,是致死量 400 毫克的近 4 倍。也就是说明二甲基汞被人体100%吸收了,怎么理解 1440 毫克的汞呢?实际上,摄入 1440 毫克的汞,相当于一次性吃下了 65 000 千克的生三文鱼肉。

原有的一套实验室标准,显然也不足以用来预防二甲基汞事故,卡伦的悲剧给科学界敲响了警钟,也促使了二甲基汞实验操作的改革。现在那些需要做二甲基汞实验的人要戴 2 副特制的手套。

为了纪念卡伦这位为科学献身的女科学家,达特茅斯学院专门设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奖项,该奖项旨在鼓励其他妇女参与科学事业。

空气中汞浓度多少容易中毒(最危险的有机汞化合物)(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