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夏两地文艺界热议山海情 福建宁夏两地文艺界热议山海情

钱嘉宜(福建省杂技家协会会员,福州日报社记者),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福建宁夏两地文艺界热议山海情 福建宁夏两地文艺界热议山海情?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福建宁夏两地文艺界热议山海情 福建宁夏两地文艺界热议山海情

福建宁夏两地文艺界热议山海情 福建宁夏两地文艺界热议山海情

钱嘉宜(福建省杂技家协会会员,福州日报社记者)

从海滨福建到宁夏高原,从风景秀丽的武夷山到巍峨峻拔的六盘山,从水清涟漪的闽江到波澜壮阔的黄河……跨越2000多公里的距离,共度8000余个日夜,集合了千余万人口,战胜贫困的劲头一往无前,势不可挡,将戈壁荒原化作“黄金沙滩”。

这是闽宁写作谱写的壮丽篇章,亦是国家广电总局重点剧《山海情》所呈现的感人故事。该剧以闽宁模式为创作背景,讲述了来自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福建援宁群体的帮助下,从无到有建设新家园,拔穷根、摘穷帽的奋斗故事。观看该剧后,我对扶贫这项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闽宁对口协作二十年来的探索成效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打赢脱贫攻坚战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底线任务。该剧在开篇之初深刻揭示了贫穷的原因,以及单纯为扶贫而扶带来的惰性。电视剧伊始,讲的便是7户吊庄移民,从玉泉营逃回涌泉村老家的故事。吊庄是宁夏土话,说的是把整个村从一个地方“吊”到另一个地方。西海固涌泉村村民在政策指引下,要移民到银川市附近一个叫玉泉营的戈壁平原,这里的未来被扶贫干部们描绘成塞上江南。可是,还没开始开荒拓土,“逃兵”就出现了。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维惰性并非先天的,而是在代际贫困的绝望中形成的麻木。扶贫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扶贫资金、扶贫项目,也要“扶智”,培育贫困群众的致富技能,更需“扶志”,让贫困群众以穷为耻,以懒惰为耻,以后进为耻,以勤劳实干为荣,以争先脱贫为荣,以率先致富为荣,以帮扶他人脱贫为荣。人贵有志,这是中国人的气节和精气神。

解决了主观能动性的问题,还要因地制宜寻找到合适的脱贫路径。剧中,闽宁村村民白麦苗响应劳务输出政策,和姐妹们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福建莆田的电子元件厂务工;凌一农成功将福建菌草技术移植到了黄土地,在闽宁村建设菌草技术扶贫基地;福建籍侨商陈德启,投资15亿元,在贺兰山东麓一块10万亩荒滩种植有机酿酒葡萄,吸纳2000多名农民就业。

劳务输出、项目带动、自发“造血”……闽宁协作宛如一个小窗口,展示出中国特色扶贫经验的全貌。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情况各异,这也给我们的脱贫攻坚带来了难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多措并举”的多样化战术则直接成就了“取胜脱贫攻坚、引领全国人民奔小康”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之后,扶贫脱贫强调“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帮扶措施,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脱贫、健康扶贫等。正是这些新型战术组合的恰当运用,确保了我们的脱贫攻坚战不断取得胜利。

可以说,闽宁协作是中国脱贫攻坚战役的一个折射。通过扶贫,我们更加坚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信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方宗义(福建省自媒体协会)

看完《山海情》后挺喜欢也挺感动的。真的很震撼,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剧,贴近现实,具有代入感极强的剧情和逼真的画面,是一部正能量好剧。在这里,致敬扶贫干部,面对当地极度贫瘠、严重缺水、四季飞沙走石的土地,戈壁滩开荒是多么的不容易,为了消除贫困,建设美好家园,他们不辞辛劳不畏艰难,付出了很多很多,只为一个目标:脱贫致富,最后带领人民走向康庄大道。

《山海情》是“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最近在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东南卫视、宁夏卫视,深圳卫视等电视台黄金档同时播出,另外网上有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三家网络平台同时播放。播出后掀起了一波收视高潮,也在全网引发热议,赢得观众的好口碑。个人觉得《山海情》剧情设计既紧凑又生动,风格真挚,人物立体鲜活,细节生动真实,接地气,深入生活、贴近人民,令观众耳目一新。

《山海情》是一部扶贫剧,以东西协作对口扶贫的“闽宁模式”为命题,再现西海固移民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克服困难建设新家园,凸显了现实感和年代质感,折射出当年援宁扶贫的沧桑历史。为了脱贫致富,以马得福为代表的全体扶贫干部和闽宁村新移民一起“关关难过关关过”;把这个曾被视为“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贫困山区,建设成塞上江南。“闽宁模式”也成为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的扶贫工作已开展三十多年,终于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山海情》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扶贫移民工作的艰难现状,真实地再现了扶贫干部的不离不弃,这样的扶贫干部值得我们致敬,也是我们国人的骄傲,为脱贫攻坚付出的人都了不起,他们把扶贫工作当做一项伟大的事业去奋斗,给老百姓带来希望,带上人民过上好日子奔小康。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陈华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民间文学交流中心主任,泉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院子里长的是绿韭菜呀

不要割呀

你就叫它绿绿地长着

走咧走咧,走远咧

越走越远咧……

一首干净纯粹的《花儿》萦绕着荧屏,萦绕着观众的心,伴随着涌泉村走向金滩村,走向闽宁村,走向闽宁镇,走向闽宁经济开发区,伴随着憧憬越走越远咧……当年,党中央决定实施东西对口扶贫协作,指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时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心系宁夏,到西海固调研,做出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创建闽宁村!电视剧《山海情》正是基于这个时代背景,展现贺兰山脚下这片当年依然贫穷的土地,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政策的指引下,开出金灿灿的美好生活之花。

各种情节与情感的冲突与交融,构成了《山海情》精彩情境的基础,立体展现了主角马得福以及“戏精”陈金山、“人精”马喊水、“作精”马大有等各色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反映了立足福建宁夏现实、深情扎根扶贫发展的工作本质,把观众的心和时代的梦紧紧地拴在一起走咧走咧,越走越远咧……

观念与作风的冲突与优化

下沉偏远贫困乡村的干部形象,以往的影视拍摄过不少。而我们从《山海情》看到的这些干部,却又与以往的影视人物迥然有异。这些扶贫的干部,实际上是现实中的援夏干部,他们不仅仅带去了扶贫资金,带去了管理经验,还带去了沿海先进地区的开拓思想和务实作风。这部剧除了影视中常见的针对群众“扶智扶志”外,还富有新意地突显对贫困地区领导干部的“观念扶贫”“作风扶贫”。

陈金山是具有管理企业经验的领导干部,可以说是以“CEO”的角色在做扶贫工作,围绕着“找项目,找渠道,找市场”,结合西海固吊庄实际实施发展经济模式。当地干部群众观念不够开放,对新事物存在怀疑和畏惧,他就扎根在一线反复做工作。马得福就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逐渐成长起来。另一个主抓农业生产的麻副县长,也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心细的观众就会思考,为什么村民们种地缺水的时候,不见他的身影?推广蘑菇种植的时候,也没看到他的出现?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分管农业的他,竟然不认识来自厦门的农业专家凌一农。两人见面的时候,竟然依靠报纸来相互介绍。麻副县长下乡来,也只在村部听取汇报。可他听取了马得福的汇报后,仍然一意孤行要树立金滩村为典型,这是一种明显的官僚作风。面对麻副县长的要求,耿直的马得福陷入了两难境地。但陈金山、凌一农的工作作风已深深地影响了他。他说,陈副县长不在,凌教授不在,他就必须扛起来。于是出现了后面的脱稿演讲事件,使蘑菇滞销问题有了转机。但地区领导杨书记的思路还是不够开拓,局限于让领导干部买蘑菇,让单位食堂做蘑菇,以致于麻副县长下乡吃农家菜“改善伙食”。最后,还是凌一农的全国销售经营模式,长久解决了蘑菇滞销的问题。

凌一农的“经营模式”,着实拓宽了当地领导杨书记服务菇农的思路,提升了当地政府的施政水平。“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进行地区帮扶,除了对贫困群众进行扶持外,还要优化扶贫队伍,培养一批真扶贫、懂扶贫的领导干部,中央的各项扶贫政策和惠农举措才能在基层实践中遍地开花。我想,这也是《山海情》深刻思索的亮点所在。

民俗与风情的冲突与交融

《山海情》民俗特征浓厚,深印着的文化地理的胎记,使电视剧的“吸睛性”大大增强。几个少年翻山越岭欲逃出山村,最终被揪回来,得宝在挨打时咬牙切齿地说:“早上煮洋芋,中午蒸洋芋,晚上烤洋芋,我吃够洋芋了!”以及白麦苗等女工在莆田工厂食堂吃米饭配各色南方小菜,上街买吉祥美食“红团”等“风物特写”情节的塑造,突显了闽宁两地对比鲜明的习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该剧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感,还通过人物方言体现。挂职副县长陈金山因为抓小偷的遭遇被撇下火车,在派出所与民警对话犹如“鸡同鸭讲”。说的人各种比划,听的人一脸懵逼,诞生了“老教授研究自杀”“小偷要搞科研”等让人啼笑皆非的桥段。他后来在开会时,还得借助现场翻译。两年之后,陈金山挂职期满,马得福来送行。陈金山突然冒出来一句西北方言:“那……我(额)走了。”马得福笑着学起他的莆田腔普通话:“那我好好工(肛)作,等你回来。”陈金山不由一乐:“很标(biu)准啊!”后来麦苗冲进火场救火,作为先进代表回家乡宣讲,被厂长夸赞很有拼劲,她讲了一句经典的闽南语“爱拼(biang)才(jia)会(ai)赢(yang)”。这些方言穿梭的片段,不仅仅负责搞笑,背后还牵系着闽宁两地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一开始双方“鸡同鸭讲”,互不理解,到后来变成了互换方言,在不断的磨合中,打破了地域、语言、文化的隔阂,感情越来越深厚。

值得一提的是,海吉女工们刚到莆田电子厂技术培训时,女老师用莆田话示范,女工们仿佛听天书一般,车间杨主任严苛地说:“这是车间,不是普通话教室。”这个桥段,如果让女老师用带有浓厚莆田口音的普通话示范,而女工们依然听得云里雾里,会更符合工厂希望女工尽快掌握技术的初衷,也会进一步体现两地口音的重大差异。总而言之,编导把良苦用心藏在本剧方言里,使原声版的《山海情》更体现地方习俗,更接地气。剧中还大量使用歇后语、农村土语、谐音和人物外号,既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极大提升了地域风情的表现力。这些富含民俗灵性和活力的“梗”,使观众看起来更加过瘾。

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与呼应

表现大时代创举的作品,需要足够的思想穿透力。如何穿透繁杂的现实,在零碎的细节中把握时代的总体性特征,理解整个时代人的追求与精神,对扶贫攻坚剧而言,有相当的难度。而《山海情》能够引领着观众的心,冲刺豆瓣高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善于将精准扶贫与革命传统、时代追求同时置于丰厚的历史土壤中进行表达。

尚铁龙饰演的当过红军的老支书,是有生活原型的,现实中真的有这么一位老红军。《山海情》的出彩,就是具有非虚构的纪实属性,有时甚至让人恍惚以为在看纪录片。这老爷子挺有意思,孙子水旺和小伙伴要逃到外面讨生活,老爷子没有责怪他,反而因为孙子被抓回来“羞你爷的脸”,说不要学你爹,去吊庄地嫌苦没几天就跑回来了。当全村“吊庄”人员动员会进入僵局时,作为一名老革命,老支书的觉悟与担当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他站起来,问:其他留下来吊庄的人是咋活的?扶贫干部趁机介绍吊庄的有利环境、扶持政策和长远美景。老支书说了一席铿锵有力的话,“虽然咱们这个地方穷,但人不能把骨头给穷没了”“虽然开始条件艰苦,但是也不能当逃兵啊”“有奔头那就不算苦,没奔头才叫真的苦”!他带头报名吊庄,扶贫干部头疼的问题就这样一鼓作气地迎刃而解。而他的儿子马大有,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刺头”形象,带头当吊庄“逃兵”,毫无顾忌吃“扶贫鸡”,把贷款全部安在儿子的名下,气跑了儿子之后,还一把邪火烧了菇棚……搞得村子鸡飞狗跳,麻烦不断。我们的确不能要求,像李大有这样一个西北偏远地区的农民有多么高的思想觉悟。他们需要的是实打实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这家子的第三代水旺去福建打工,娶了当地富商之女,按李大有的愿望回乡创业,赡养老人,一家子算是苦尽甘来。

革命、变革、发展的历史轨迹,在这一家三代人身上得到呼应。它在提醒人们,扶贫工作与革命传统的历史使命一脉相承。正是对“闽宁村”好几家村民三代人的真实描摹,才有利于观众在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感受扶贫攻坚事业的新时代特征。《山海情》把对革命、改革、发展的思考,以其乐观主义和现实主义真切贯穿于“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乡村故事中,体现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为人民服务”的大道上迈步向前,走咧走咧,越走越远咧……

(来源:福建作家 编辑:周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