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县古城属于哪里(探访滦县滦州古城)

依托滦州古城的辐射效应,把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成为近年来古城周边城中村转型发展的共识数九寒天,紧邻古城的教场村生态采摘园里却是春意盎然:温暖如春的大棚里,一垄垄鲜红的草莓在翠绿的藤叶间显得格外诱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滦县古城属于哪里?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滦县古城属于哪里(探访滦县滦州古城)

滦县古城属于哪里

依托滦州古城的辐射效应,把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成为近年来古城周边城中村转型发展的共识。数九寒天,紧邻古城的教场村生态采摘园里却是春意盎然:温暖如春的大棚里,一垄垄鲜红的草莓在翠绿的藤叶间显得格外诱人。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汤润清 通讯员 王艳君

时值深冬,京哈高速河北境内依然车流如织。一路东行至S252出口,滦州古城的路标便清晰可见了。

下高速,入匝道,穿过一道仿古城墙,便驶入了滦县城区。

滦县,古称“滦州”,因滦河而得名。清朝年间,乾隆皇帝曾游历至此,留下“览景目难给,千古此滦州”的著名诗句。

滦州古城,便是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的一个文化符号。

(一)

“还是老家年味浓啊!”1月13日,在滦州古城“半日闲居”客栈,笔者遇到了携老伴儿一起回乡度假的北京市退休干部李孝贤。谈起古城印象,老人很诗意地说,看到这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四合院和门前高挂的大红灯笼,听着门外小喇叭吹奏的大秧歌曲和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声,自己感到乡愁有了安放之地。

老人告诉我们,自己祖父那辈就已经离开了滦县,但他和老伴儿每年都会有这样一次寻根之旅:“过去多是夏季去北戴河旅游时顺便回来看看,一般不住下。自从复建了古城,就觉得有了落脚的地儿。”

客栈经理黄文娟介绍说,虽然时处旅游淡季,但像李大爷这样专门回乡感受古城“年味”的客人不在少数:“每天入住率都能达到80%以上,春节假期那几天的预订已经客满。”

为了营造节日气氛,滦县文化部门早早地就推出了节日期间的各种活动“套餐”,花灯展、抛绣球、猜灯谜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力求让本地百姓和来此度假的游客过一个喜庆祥和的滦州大年。

让乡愁有所安放,这正是古城复建的初衷。

的确,古城不古,这是一片崭新的建筑群。而原有的千年古城——滦县县城,已经在1976年那场大地震中化作废墟。

近年来,滦县以转型为契机,致力于传承文化,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本土特点的美丽城镇,把抽象历史符号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借鉴云南楚雄“彝人古镇”开发建设经验,“外在形式明清建筑、内在品格滦州文化”的滦州古城横空出世。

如今,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滦州古城正努力探索着“文化 旅游 建筑 商业”的转型发展新路。

(二)

冬日的午后,阳光正好。徜徉于古城的青砖黛瓦、雕梁画栋之间,仿佛穿越时光,走进古滦州平和而丰腴的街巷。

忽然,不远处有笛声传来,婉转悠扬。循声而去,原是一家经营中西乐器的琴行。

琴行主人、一位颇具艺术范儿的小伙儿把我们迎进门,自我介绍说,自己名叫韩国峰,80后。

“上过大学,当过文艺兵,现在算是回乡创业吧。”韩国峰告诉笔者,自己的特长是吹长笛,不是一般的长,有两米多,上过电视。“因为喜欢乐器,就想着开个琴行。”

2012年初,滦州古城的开发建设圆了小韩的梦。“前三年租金全免,水电优惠。这么好的政策,谁不愿意回家啊!”小韩说,自己回乡创业的热情更来自于本土文化所营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每天晚上,古城都有文化活动,唱戏的,扭秧歌的,让我的手艺有了用武之地。”

同样是看中古城的优惠政策和文化氛围,有着多年字画经营经验的滦县青年张乐也收缩了外地的经营规模回到家乡创业。

“去年,滦州古城青年创业园挂牌成立,我是第一批入园者。”他自豪地告诉笔者,现在几乎国内所有的书画交流拍卖网上都有自己的网店,“主战场是互联网,古城是我的大后方。”

据了解,滦县县政府出台政策,对入驻古城的创业者特别是回乡创业者给予大力扶持。到目前,已入驻商户近600家,其中本地及回乡创业者占一半以上。

(三)

“古城外有家村办民俗博物馆,值得一看。”根据县委宣传部同志的建议,我们在返程途中取道滦州镇花果庄村。

花果庄村地处滦县城关新老城之间,是名副其实的城中村。民俗博物馆位于村头,看似寻常的院落,进入后却别有洞天——一件件充满乡土气息的老物件、一幅幅引人凝思的老照片,令参观者恍若时光倒转。

该村党支部书记李艳坡介绍说,去年9月开门迎客的花果庄民俗博物馆占地800平方米、总投资400多万元,是我省首家以民俗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村级博物馆,也是唐山市规模最大的民俗博物馆。

李艳坡算了一笔账,2015年,滦州古城接待游客达到720万人次,“10个人里有一个来站站脚,我们村的文化旅游业就发展起来了。”

依托滦州古城的辐射效应,把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成为近年来古城周边城中村转型发展的共识。

“连珠成串,打造京、津、唐、秦旅游线上‘黄金驿站’”——这也同滦县的发展方略不谋而合。

数九寒天,紧邻古城的教场村生态采摘园里却是春意盎然:温暖如春的大棚里,一垄垄鲜红的草莓在翠绿的藤叶间显得格外诱人。

“每个周末都有北京、天津、唐山的客人来采摘。”该村党支部书记魏向朝介绍说,借着古城旅游业的风生水起,教场村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具有滦州民俗民风的生态村。在鼓励大家发展乡村采摘、垂钓业的同时,村里还办起了剪纸培训班,让赋闲在家的妇女拿起刻刀,有了满意的作品,可拿到古城民间艺术品商店对游客出售,既传承了本地民间艺术,也增加了村民收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