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方法 泥鳅池塘养殖高产技术

泥鳅是一类适应性强、分布广,生活在温水性的底层淡水经济型鱼类,营养丰富、味道鲜,还具用较高的药用价值。目前我国泥鳅养殖较为热门,尤其以池塘养殖最为普遍,可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收入,因此需掌握池塘养殖泥鳅的技术要点。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方法 泥鳅池塘养殖高产技术(1)

1、准备工作

首先要为泥鳅提供良好的生活场所即池塘,池塘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泥鳅养殖的成败,因此要准备好池塘,以满足泥鳅的生态要求,为泥鳅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生长环境。

池塘的改造要根据泥鳅的生活习性以及生态需求来进行,水面要注以0.2~0.33hm2为宜,池塘的深度为1.5m左右,池塘底部要求平坦,水源良好,无污染。池塘需配备适当型号的增氧机,用来在养殖过程中调节水质。为了防止泥鳅逃脱或者其他敌害生物入侵应在池塘四周设置防逃墙,同时还要在进水口和出水口处设置过滤网和防逃装置。为了防止飞鸟侵害,还应在池塘的上方覆盖上网目为3cm左右的网片,高度不得低于1.8m,对池塘进行护理和修整,进水口要高出水面20cm左右,排水口设在池底。

2、投入鱼苗

优质的鱼苗是确保泥鳅高产的前提,泥鳅苗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泥鳅养殖的成活率,还影响着泥鳅的产量,因此在放养前要选择种源好、体质强、规格整齐的苗种,并进行合理的放养。

目前我国养殖的泥鳅苗种多来自于天然的水域,遗传性状不稳定,在繁殖过程中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现象,影响子代的生产性能。在选择苗种时还要注意鱼苗的规格,因其会影响到泥鳅的成活率、生长率以及养殖周期,因此规格不宜过小,否则泥鳅的活力较弱,易受到敌害的侵袭,并且难以当年上市,影响养殖经济效益。

在进行鱼苗放养时还要注意控制合理的密度,如果密度不适宜会影响到泥鳅个体的生长,进而影响到整体的产量,另外还会影响到池塘水质的管理。在放养泥鳅时要因地制宜,做到适度、合理,放养的密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如果过高会影响生长,增加管理的难度,过低则会影响产量,造成水体的浪费。一般泥鳅种苗的放养时间应选择在5月下旬,在放养前要对鱼苗进行处理,使用4%的食盐水进行浸泡消毒5~10分钟,然后在池塘的上风口轻轻的放入池塘。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方法 泥鳅池塘养殖高产技术(2)

3、科学管理

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实施科学的综合性管理是实现高产的重要工作。因此,在理想的养殖条件下,要结合科学的饲养管理,除了做好日常的管理外,还要加强防虫害、病害、控制水质、投饲管理等工作。

加强水质的管理,泥鳅喜欢肥水,因此在投放苗种后可定期追施充分发酵的粪肥,以培育水质,注意在高温时期不必施加,并且每隔15天左右换1次水,当水温较高时则要每天都注入新水,同时适当的增加池水的深度。在晴天的午后开增氧机2h,以增加溶氧量,改善底质环境,并在养殖过程中适时适量的在晴天泼洒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等,以促进水体内有害残留物的分解、吸收,在使用微生物制剂的同时还要配合添加新水。

合理投饲。饲料是泥鳅生长的物质基础,合理的投饲可促进生长。投饲管理还与水质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两者对立统一,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有效调和的一项工作。在投饲时要注意选择优质的专用饲料,进行合理的投喂,要注意饲料的营养全面、利用率高。在投喂时要定时定量,少量多喂。投喂量要根据水温、天气和泥鳅的体重来确定,一般以投喂后在1.5h内吃完为宜,可避免水质的污染和饲料的浪费。最初投喂时以诱食和驯化为主,待泥鳅对投饲形成条件反射后再逐渐的增加投饲量,一般以泥鳅体重的3%~4%为宜。

文章来源【中国农产信息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