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武术发展传承之路在哪里(体谈记忆)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崇德尚武、自强不息

上海武术运动的百年发展史

蕴藏着上海城市的文化精神

跟随小体

打开上海武术的百年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

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的性质、目的和作用

也发生了转变

这时期的上海武术

又有着什么故事呢?

小体继续为你讲述

百端待举新机缘 武术院扬帆起航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主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由此,包括武术在内的许多运动项目成为了服务国家建设与人民身体健康的体育运动,被纳入到体育行政管理工作范围。

1958年,上海启动了市武术队集训队员的招募工作。招募标准中的年龄和背景两项均大开大合、不拘一格,从十余岁的少年至已逾不惑的中年人,从全国闻名的高手,到初出茅庐的学子都在选拔之列。

最终,集训队成队后的首批队员有12人,邵善康任队长,队内年龄最长者为濮冰如,已四十有余;老幺是陈俊彦,入队时才14岁,当时的上海武术队风头正劲,是许多省市的可鉴之镜

当代武术发展传承之路在哪里(体谈记忆)(1)

1959年6月,上海武术队全体合影

1959年9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上海派出376名运动员参赛,其中武术有8人(7男1女)。邵善康、杨炳诚分别获得长拳和太极拳金牌,蔡鸿祥、邵善康的表演项目获得一等奖。在参加完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后,集训队留下六名队员,正式成立市队,以当时的市体育宫为训练基地。

当代武术发展传承之路在哪里(体谈记忆)(2)

第一届全运会中上海武术队合影

武术列入运动项目 筑基现代竞技武术

从各个门派各行其是,到在求同存异中寻到规圆矩方的标准,这是现代竞技武术从无到有跨出的关键性一步。这其中,有一位大家的名字必须要提,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技击家、理论家、教育家蔡龙云。

蔡龙云出身武术世家,父亲是名声赫赫的蔡桂勤,而他本人则是以能练、能打、能写、能教、能讲的全能风格享誉武坛。在蔡龙云15岁和18岁时,曾于上海与西洋拳击家比赛,以中国功夫先后击败俄国拳击家马索洛夫和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鲁塞尔,被人们赞誉为“神拳大龙”。

当代武术发展传承之路在哪里(体谈记忆)(3)

1943年,蔡龙云击败西洋拳击界名手、俄籍拳师马索洛夫

新中国成立后,他撰写了《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和《长拳基本动作和应用术语》,为长拳运动奠定了技术和理论基础,为规范统一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动作规格和动作名称规范等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这两本著作也对当时各省市武术运动队的建立、建设及教学训练产生了直接的指导作用。

当代武术发展传承之路在哪里(体谈记忆)(4)

1946年,蔡龙云击败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鲁塞尔

1957年-1960年间,蔡龙云受邀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版《武术竞赛规则》。1958年,全国体育院校开会决定将武术列为院校课程,并设立专项班。此后,一批老专家组成编写组,由蔡龙云负责统筹串编,在1961年完成出版了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武术》的上、中、下共三册,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套武术教科书。

名噪一时表演会 校园公园热度染

宾客如云,甚至一票难求,如斯情况也曾出现在上海武坛。1956年,占地面积约100亩的上海武术宫成立,在其最初设置的六个训练项目中,就包括武术。与羽毛球、乒乓球、棒球、垒球、举重这五个项目一样,武术房也在市体育宫内被辟了出来。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市体育宫开始举办各种武术表演会,通常是在一片比较宽敞的篮球场上进行,在观众满员的情况下,大约能容纳2000人同时观看表演。在部分受欢迎度特别高的表演会上,还出现过一票难求的盛景

同样是在上世纪60年代,沪上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增设了武术教学内容,体育学院还设置武术教研室,并且全市每年举行数次武术比赛。

在老一辈人的口述回忆中,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众多在武坛享有声名的人开始在公园内练武教习,此风兴起后,复兴公园、中山公园、静安公园、和平公园、淮海公园等各成阵地,各有名家。而在公园之外的适宜空地上,也有着相似的热闹。

从“散手”到“散打” 后起之秀终转正

从在光阴的川流中自由生长,到逐渐被引入大赛舞台,武术散打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

在最早的文字记载中,散打尚不叫散打。秦汉时,从相搏中分化出角抵和手搏,角抵以摔为主,可说是中国式摔跤的萌芽,而手搏往后发展到近代乃至现代,则成了人们口中的“散手”——也就是武术散打的原称。就资料来看,从民国时期到1999年前,它一直以“散手”之名存在,等到1999年,才正式被更名为“散打”。

如今,散打与套路已成为武术领域花开两朵的代表,作为其中的后起之秀,1979年之于散打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转折点。是年,当时的国家体委发出《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此后,武术中的技击术被视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重视。在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彼时之武术界人士创新思路,努力构建武术中适应时代的对抗模式。

受此鼓舞,全国各地的武术队伍渐渐多了起来,上海是较早一批在专业体育院校内建队的代表。在经过十年努力后,1989年,散打被当时的国家体委批准列为体育正式竞赛项目。从之前的表演赛性质,变为正式擂台赛,这为散打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也让这一项目在传统武术的底色上进一步增添了现代体育的特征。

训练迈向科学化 研究论证当先锋

从悠悠岁月中走来的武术,它与现代体育的交汇和融合并非一蹴即至。不再唯经验论,并引入更多科学计量的研究方法,这是武术在发展之路上越过的重要一关——而上海正是它履行实践的先锋之地。

1986年,上海体育学院的武术教研室、运动生理教研室、科研处教研科联合发表论文《对武术运动员体能水平检查和评定的研究》。将运动员的武术实力与体能水平直接关联起来进行研究,这在当时国内属于首创,荣获了国家体委体育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该研究还入选了巴塞罗那奥运会科学大会,并特派人员到会参加报告,它是中国武术首次迈进世界体育的科学殿堂。

武术要走向世界,它的理论和训练方法要取信于世界,必须有大量的科学依据和论证。”这是该课题阐明的初衷。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在武术训练过程中虽有不少提高体能水平的练习,但仍以经验性居多,尚缺乏足够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

当代武术发展传承之路在哪里(体谈记忆)(5)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专项班教学中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研究人员对上海武术队、浙江省武术队和上海体院武术队的共44名运动员(23男21女)进行相关数据采样,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较全面测试。他们希望找到不同体能状况对一支运动队或一名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影响,以期让教练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去选择训练方法,使拥有历史传承的武术运动趋向科学化。同时,科学化的数据对比可以为武术运动员在身体训练、项目选择以及动作编排等方面提供可靠的生理学依据。

延伸:上海武术名宿简介(三)

当代武术发展传承之路在哪里(体谈记忆)(6)

蔡龙云

(1928~2015)

蔡龙云,山东济宁人,中共党员。中国著名武术技击家、理论家、教育家,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武术九段,国际级武术裁判。

曾任上海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体育系副主任,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职工武术气功协会主席,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学会副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幼年习武,擅长华拳、少林、太极、形意诸技,尤精技击。1943年、1946年,先后在上海与西洋拳击家比赛,以中国拳法击败俄国拳击家马索洛夫、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鲁赛尔,被人们誉为“神拳大龙”。

当代武术发展传承之路在哪里(体谈记忆)(7)

顾留馨

(1908~1990)

顾留馨,又单名兴,上海市人,武术家,研究员。受父影响,自幼喜诵诗文,酷爱武术,文武双修。先从崔姓教师习南拳,后从宫荫轩、刘震南、陈微明、武汇川、徐致一、吴鉴泉、陈发科、林济群、孙禄堂等学习心意六合拳、诸式太极拳与推手、形意拳以及八卦掌、八方刀、骑枪、棍术、剑术等拳械,并向友人田毓荣、傅采轩等学跤术及拦手门拳术,还向唐豪习日本劈刺术等。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坚持白区地下工作。1957年,受国家体委之托,赴越南为胡志明主席及其战友传授太极拳。此后,两次去往日本执教,以精湛的推手技艺震惊日本太极拳界。

当代武术发展传承之路在哪里(体谈记忆)(8)

王菊蓉

(1928~2005)

王菊蓉,回族,河北省沧州人,民盟成员。著名武术家王子平之女。原上海体育学院武术教授,原国际武术散手道联盟荣誉顾问。

5岁起随父习武,精通查拳、洪拳、炮拳,通晓射箭技艺。国家级武术裁判、射箭裁判,是我国唯一具备两项国家级裁判资格的人。兼任上海市武术协会裁判委员会主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射箭协会上海市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武术协会裁判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文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 体育运动会武术比赛总裁判长。

来源:《海纳百川 兼容并蓄——上海武术百年纪事》、

上海武术院(上海市健身气功管理中心)

编辑:王馨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