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技巧学习(成为职场最优秀10)

朋友家的孩子小辛开学就大四了,面对校招季,急得不行。

她所就读的大学既不是985也不是211,但在本地有些知名度,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校经历也比较丰富,校宣传部副部长,英语四级。

我见过本人,小姑娘品貌端庄,性格开朗,沟通和表达能力挺强,听起来也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不想做本专业工作,是一名很有潜质的大学生。

职场技巧学习(成为职场最优秀10)(1)

但很可惜,这样背景和资历的毕业生,全国范围内招聘面试一划拉能有上百个。

朋友说,孩子即将参加工作,希望我跟她多讲讲怎样避开初入职场雷区。

但是,避开雷区最多只能求平安。如果你想在最短时间内,成为实习生中最优秀的少数,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关键性的职场思维。

思维一:别急着弥补劣势,先聚焦和扩大优势

我们总会想弥补自己的短板。从小,学校就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视为必须;准备高考,老师总强调木桶短板理论——桶里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条木板的长度……所以,我们一直在补课,就是在短板的路上。

职场技巧学习(成为职场最优秀10)(2)

但这个理论不适用于职场。在学校时,每一学科必须考,绕不开,没得选择;但是在职场,是团队作战,你的短板,一定有比你厉害的人可以帮你解决问题。

刚入职场,心里没底,一定会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欠缺很多着急补缺——

和Tina比,我的excel水平差。不行,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得赶紧参加个培训课。

和Jason比,我的英语表达不够地道。不行,我得报个周末口语加强班。

哎,你是不是忘记自己是财务专业?之前不是一直在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吗?

改善劣势,其实是一条最难走的路。

王宝强大家都很熟悉,草根出身,长相平凡且土气,和光鲜的娱乐圈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但他还是有很多优秀影视作品的,比如,《士兵突击》、《集结号》、《我的兄弟叫顺溜》等等。他的成名,简直就是华谊兄弟一个奇迹。

职场技巧学习(成为职场最优秀10)(3)

记者采访王宝强:“你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受到如此欢迎?”

他回答:“最重要的是,我长得实诚。”这说明王宝强及其经纪人对他的优势是非常明确的。

所以,王宝强在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基本都是憨厚、朴实,凭借后天努力上位,且重情重义的形象,这个形象因此也成了王宝强独一无二的定位。

试想一下王宝强扮酷出演道明寺的样子?这就是放弃自己优势硬要强补劣势的效果:拧巴自己,难为别人。

成熟的职场人懂得如何扬长补短,如何利用团队组合,如何把自己的优势扩大和提炼成无人替代的程度,进而变成自身的品牌价值。

小Tips:1.回顾一下你最成功的经历,是你什么样的优势,帮助你克服难关解决问题的?记录下来,这也许就是你的优势。2.整理/总结你过往活动中的案例,如果别人从你的经历中学习,你希望他学习到什么?

思维二:选择A不代表放弃B,只是顺序问题

在Lynda Gratton 和 Andrew Scott的著作《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工作与生活》中提到,“长寿这个礼物,来的缓慢而稳定。在过去200年中,预期寿命一直稳步上升,每10年增加2岁以上。这意味着,如果你现在20岁,那么你有50%的概率活到100岁以上。”

职场技巧学习(成为职场最优秀10)(4)

如果拥有百岁人生,意味着我们将彻底告别传统的“读书—就业—退休”三段式人生,迎来崭新的多段式生活。

“在寿命较短的人生中,把闲暇时间用来放松娱乐消磨是符合人性需求的。在寿命更长的人生中,闲暇时间将为投入创造机会——更少的浪费时间关注消费和娱乐,更加注重投入和再创造。” 我们需要比以往更多的投入,来确保在多段人生中保持持续、稳定的竞争力。

尝试如何平衡梦想与现实,规划前、后半生截然不同类型的生活方式,也许会成为未来年轻人的重要课题。

换句话说,大学毕业当即,你的选择是什么不代表最后或者唯一结果,只是顺序先后问题。亲爱的同学,你才23岁,你的人生还剩至少半个世纪!不必焦虑,大可从容面对,只是不要浪费时间就好。

小Tips:1.不用太纠结短时间内的选择,你当下的判断,一定是你基于现状,能做出的最好的判断。年轻时候的机会成本,是很低的,你永远都可以选择换一个方向。

思维三:不要混淆自我投资和消费知识

有句老话这么说的,“要投资自己脖子以上的部分才能带来未来最大的增值。”

作为刚入职的新人,工资有限,我们经常要面对一个选择:投资自己,还是投资理财?哪个收益更高呢?

作为一个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从长远来看,我自然是赞成投资自己的,教育与学习应该是首选。但是很多时候,我发现人们经常将投资自己和消费知识搞混。

职场技巧学习(成为职场最优秀10)(5)

比如说,有个朋友和我说,他在得到订阅了199元的《超级个体》专栏,大约有接近70000名订阅者,根据古典老师的统计,大约不到50%的人听完了所有课程,不到5%的人定期回顾留言,不到1%的人把学习结果应用于工作生活中,不到0.1%的人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分享出来。而他自己,就是剩下的没听完课程的那50%,连投资本金都没收回。

细想想,很多时候我们为知识产品付费,其实只是为了缓解内心焦虑,希望让自己心里舒服、开心,其实这和看电视、看小说的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我们的消费对象是知识而已。

很多付费知识解决的痛点,正是针对普通人对知识的焦虑和对一手知识分析与提炼的懒惰。它们把源头知识进行白话文的翻译,编成故事讲给你听。谁不爱听故事啊?能将故事中的道理梳理清楚,理解通透,在生活中活用并取得效果才是重点。你如果把故事当成是《读者文摘》的语音版听的,那么还是去看电影更爽一点。

我想说,投资付费知识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陷入了消费思维的误区,还洋洋得意的以为自己正在增值的路上飞奔。

如果想判断一个做法是投资自己还是消费知识,就看后续是否有输出,在未来能否带来持续收益。

这个收益有可能是直接的金钱,也可能是技能的提升、晋升的储备、机会的增多,社交圈子的扩大、关键人脉的搭建等等,而这一切最终将会对我们的财富积累有正向的回报。

所以,舍得投资的前提是,你的投资得有回报。而消费,不属于投资。

小Tips:1.判断你是否在投资自己,就是看你后续的输出有多少。

职场技巧学习(成为职场最优秀10)(6)

很多人都喜欢岁月静好,但现实却是大江奔流。

期待每个即将开学,乃至面对校招的小伙伴,能够找到自己的优势,既不盲目消费焦虑,也不过于担心机会成本,成为自己职场的英雄。

欢迎关注 | 有意思教练(公号ID:MessageCoach)

关于作者| Ruby Wu,供职于港企商业地产,十余年商场运营及个人知识品牌打造。12岁少男的中年老母。擅长制作有意思的糖衣良药,嬉笑怒骂皆是爱,助力职场新人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