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与杜甫一脉相承 河南老乡肝胆相照的见证

李商隐与杜甫一脉相承 河南老乡肝胆相照的见证(1)

说起咱河南的文艺界老乡杜甫、元稹、白居易、李商隐,估计太多的离奇更迭,欲说还休,太多数之不尽的典故与其有所关联。那时候咱们盛世大唐刚好有了这几位无双大咖!那时候的盛唐在国际上也是蜚声在外啊!唐朝诗坛的元稹是洛阳人,杜甫(巩义)、白居易(新郑)、李商隐(荥阳)三人都出生在今天郑州的地盘上。

李商隐与杜甫一脉相承 河南老乡肝胆相照的见证(2)

唐朝虽是咱说的一个唐朝,四位才华横溢的才子却不在一个时代。杜甫老爷子生于盛唐,仙逝于安史之乱后开启的中唐,那时候后三位中年龄最大的白居易还没出生。李商隐则更晚一些,一直到了晚唐才算是崭露头角,跟杜甫老爷子差了整整一个多世纪。

按说,除了老乡这层关系,这样四个人不该有什么瓜葛,至少杜甫不可能跟后三位有啥关联。

但他们之间却被一条隐秘的线连在了一起。

杜甫的墓志铭是元稹写的,元稹的墓志铭是白居易写的,白居易的墓志铭是李商隐写的。够不够给力,千丝万缕似乎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事儿一般!让后生们啧啧称奇也真不为过!

那时候,墓志铭(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很重要。盖棺论定,一个人一生的功过全在墓志铭上。因此,写墓志铭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请谁写也颇为讲究。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诗名也不太盛,因此客死异乡,不过就地掩埋,其子一样穷苦一生,无力迁父亲骸骨回乡。到了杜甫的孙子,才一路乞讨自湖南扶柩而回。途中,其孙拜谒元稹,请其做墓志铭。元稹是杜甫的死忠,自不推辞,感泣而作。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1]

叙曰: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始尧舜时,君臣以赓歌相和,是后,诗人继作,历夏、殷、周千馀年,仲尼缉合选练,取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2],其馀无闻焉。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秦、汉已还,采诗之官既废,天下妖谣民讴、歌颂讽赋、曲度嬉戏之词,亦随时间作。逮至汉武帝赋《柏梁》,而七言之体具。苏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为五言。虽句读文律各异,雅郑之音亦杂,而词意简远,指事言情,自非有为而为,则文不妄作。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壮抑扬怨哀悲离之作[3],尤极于古。晋世风概稍存。宋、齐之间,教失根本,士以简慢歙习舒徐相尚,文章以风容色泽放旷精清为高。盖吟写性灵,流连光景之文也,意义格力无取焉。陵迟至于梁、陈,淫艳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又宋、齐之所不取也。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浓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4],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予尝欲条析其文[5],体别相附,与来者为之准,特病懒未就。适遇子美之孙嗣业启子美之柩,襄祔事于偃师。途次于荆,雅知余爱言其大父为文,拜余为志。辞不可绝,余因系其官阀而铭其卒葬云。

系曰:昔当阳成侯姓杜氏,下十世而生依艺,令于巩。依艺生审言,审言善诗,官至膳部员外郎。审言生闲,闲生甫;闲为奉天令。甫字子美,天宝中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6],命宰相试文,文善,授右卫率府胄曹[7]。属京师乱,步谒行在,拜左拾遗。岁馀,以直言失[8],出为华州司功,寻迁京兆事[9]。旋又弃去。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终。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贫,无以给丧,收拾乞丐,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后馀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为难矣。

铭曰:维元和之癸巳,粤某月某日之佳辰,合窆我杜子美于首阳之前山。呜呼!千载而下,曰此文先生之古坟。

李商隐与杜甫一脉相承 河南老乡肝胆相照的见证(3)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上迄《诗经》,下至李杜,元稹在叙述完诗歌的流变之后,把杜诗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于连李(白)诗也有所不逮。

杜甫墓志铭写于813年,这一年李商隐生于荥阳。

18年后,写作者元稹暴病而亡。

李商隐与杜甫一脉相承 河南老乡肝胆相照的见证(4)

元稹(元桢(446~496),拓跋晃第十一子,孝文帝元宏之从祖。皇兴二年(468)封南安王,加征南大将军,中都大官,内都大官。元桢(446~496),拓跋晃第十一子,孝文帝元宏之从祖。皇兴二年(468)封南安王,加征南大将军,中都大官,内都大官。)比白居易小七岁,二人同年登科,同署官位,志同道合,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诗歌唱和长达三十余年多达上千首,妥妥地一对好基友:一同被贬谪,一同喝酒,一同赋诗,一同狎妓,一同游乐……

元稹去世,墓志铭自然由老大哥白居易执笔。

故武昌军节度处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稹,字微之,河南人。六代祖岩,隋兵部尚书,封平昌公;五代祖宏,隋北平太守;高祖义端,魏州刺史;曾祖延景,岐州参军;祖讳悱,南顿县丞,赠兵部员外郎;考讳宽,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赠尚书右仆射;妣荥阳郑氏,追封陈留郡太夫人。公即仆射府君第四子,后魏昭成皇帝十五代孙也。  公受天地粹灵,生而岐然,孩而嶷然。九岁能属文,十五明经及第,二十四试判入四等,署秘省校书,二十八应制策入三等,拜左拾遗。即日献《教本书》,数月间上封事六七,宪宗召对,言及时政,执政者疑忌,出公为河南尉。丁陈留太夫人忧,哀毁过礼,杖不能起。服除之明日,授监察御史使於蜀,按任敬仲狱得情,又劾奏东川帅违诏条过籍税,又奏平涂山甫等八十八家冤事,名动三川,三川人慕之,其后多以公姓专铥其子。朝廷病东诸侯不奉法,东御史府不治事,命公分台而董之。时有河南尉离局从军职,尹不能止;监察使死,其柩乘传入邮,邮吏不敢诘;内园司械系人逾年,台府不得知;飞龙使匿赵氏亡命奴为养子,主不敢言;浙右帅封杖决安吉令至死,子不敢诉。凡此数十事,或奏或劾或移,岁馀皆举正之。内外权宠臣无奈何,咸不快意,会河南尹有不如法事,公引故事,奏而摄之甚急,先是不快者,乘其便相噪嗾,坐公专逞作威,黜为江陵士曹掾。居四年徙通州司马,又四年移虢州长史。  长庆初,穆宗嗣位,旧闻公名,以膳部员外郎征用。既至,转祠部郎中,赐绯鱼袋知制诰。制诰王言也,近代相沿,多失於巧俗,自公下笔,俗一变至於雅,三变至於典谟,时谓得人。上嘉之,数召与语,知其有辅弼才,擢授中书舍人,赐紫金鱼袋翰林学士承旨。寻拜工部侍郎,旋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既得位,方将行己志,答君知,无何,有佥人以飞语构同位,诏下按验无状,上知其诬,全大体,与同位两罢之,出为同州刺史。始至,急吏缓民,省事节用,岁收羡财千万,以补亡户逋租,其馀因弊制事,赡上利下者甚多。二年改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将去同,同之耆幼鳏独,泣恋如别慈父母,遮道不可通,诏使导呵挥鞭,有见血者,路辟而后得行。先是明州岁进海物,其淡蚶非礼之味,尤速坏,课其程日驰数百里。公至越,未下车,趋奏罢,自越抵京师,邮夫获息肩者万计,道路歌舞之。明年,辨沃瘠,察贫富,均劳逸,以定税籍,越人便之,无流庸,无逋赋。莹铟年,命吏课七郡人各筑陂塘,春贮雨水,夏溉旱苗,农人赖之,无凶年,无饿殍。在越八载,政成课高。上知之,就加礼部尚书,降玺书慰谕,以示旌宠,又以尚书左丞征还。旋改户部尚书鄂岳节度使,在鄂三载,其政如越。太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遇暴疾,一日薨於位,春秋五十三。上闻之轸悼,不视朝。赠尚书右仆射,加赙赠焉。前夫人京兆韦氏,懿淑有闻,无禄早世。生一女曰保子,适校书郎韦绚。今夫人河东裴氏,贤明知礼,有辅佐君子之劳,封河东郡君,生三女,曰小迎,未笄;道卫、道扶,龆龀。子曰道护,三岁。仲兄司农少卿积、侄御史台主簿某等,衔哀襄事,裴夫人、韦氏长女暨诸孤幼等号护墙た,以六年七月十二日葬於咸阳县奉贤乡洪渎原,从先宅兆也。  公著文一百卷,题为《元氏长庆集》,又集古今刑政之书三百卷,号《类集》,并行於代。公凡为文,无不臻极,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於珠玉。又观其述作编纂之旨,岂止於文章刀笔哉?实有心在於安人治国,致君尧舜,致身伊皋耳。抑天不与耶?将人不幸耶?予尝悲公始以直躬律人,勤而行之,则坎Б而不偶,谪瘴乡凡十年,发斑白而来归;次以权道济世,变而通之,又龃龉而不安,居相位仅三月,席不暖而罢去。通介进退,卒不获心。是以法理之用,止於修一职,不布於庶官;仁义之泽,止於惠一方,不周於四海。故公之心不足也,逢时与不逢时同,得位与不得位同,富贵与浮同。何者?时行而道未行,身遇而心不遇也。执友居易,独知其心,以泣濡翰,书铭於墓曰:  呜呼微之!年过知命,不谓之夭。位兼将相,不谓之少。然未康吾民,未尽吾道。在公之心,则为不了。嗟哉惜哉@广而俗隘,时矣夫!心长而运短,命矣夫!呜呼微之,已矣夫!

白居易给自己一生中的好兄弟的墓志铭搞了一个超长的名字基本涵盖其一生的荣誉,铭文长于叙事,不事渲染,平中见奇,娓娓道来,然痛惜之情如江水翻卷溢于笔端。

李商隐与杜甫一脉相承 河南老乡肝胆相照的见证(5)

据传白居易为元稹写完墓志铭后,元稹家人拿出价值高达六七十万的金银器物为报,白居易无以推脱,最终把这笔钱捐赠给了寺庙。

送走老伙计元稹11年之后,白居易又极为凄惶地送走了自己晚年的好基友、另一个河南老乡刘禹锡。好在,还有一个小他41岁的小老乡是他最后的安慰。

这个小老乡就是李商隐。

李商隐与杜甫一脉相承 河南老乡肝胆相照的见证(6)

白居易很看重这个年少即暴得才名的小老乡,对其极尽推崇。白居易原本已经给自己提前写了一篇墓志铭,但后来又指定请李商隐给他写。明面上看是白居易对李商隐才华的欣赏,其深层次的喻意很可能是对后辈老乡的奖掖与提携——那么大一诗人,那么牛一致仕高官,请李商隐执笔墓志铭那是多大的荣耀啊!

【唐】李商隐 唐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并序(白居易)

唐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并序

公字乐天,讳居易,前进士。避祖讳,选书判拔萃,注秘省校书。元年,对宪宗诏策,语切,不得为谏官,补周至尉。明年,试进士,取故萧遂州澣为第一。事毕,为集贤校理。一月中,诏由右银台门入翰林院,试文五篇。明日,以所试制加段佑兵部尚书、领泾州,遂为学士、右拾遗。满将拟官,请掾京兆,以助供养,授户曹。

时上爱兵,襄阳、荆州入疏献物,在约束外,公密诋二帅,且曰:非善良,后虽与宰相,不厌祸。其后,礼官竟以多杀不辜,谥于 为厉。李师古袭父事逆,务作项领,以谩侪曹,上钱六百万,赎文贞故第,以与魏氏。公又言:文贞第正堂,用太宗殿材,魏氏岁腊铺席,祭其先人。今虽穷,后当有贤。即朝廷覆一瓦,魏氏有分,彼安肯入贼所赎第邪?上由是赐钱直券,以居其孙。在职三年,每宴见,多前笏留上辇,是否意诏,湔剔抉摩,望及少年,见天下无一事。五年,会忧,掩坎庐墓。七年,以左赞善大夫箸吉。

武相遇盗殊绝,贼弃刃天街,日比午,长安中尽知。公以次纸为疏,言元衡死状,不得报。即贬江州。移忠州刺史。穆宗用为司门员外。四月,知制诰,加秩主客。真守中书舍人,叙绯。受旨起田孝公代恒阳,孝公行,赠钱五百万,拒不纳。燕、赵相杀不巳,公又上疏列言河朔畔岸,复不报,又贬杭州。既至,筑堤捍江,分杀水孔道。用肥见田。发故邺侯泌五井,渟储甘清,以变饮食。循钱塘上下民,迎祷祠神,伴侣歌舞。徙右庶子。出苏州。授秘书监,换服色。迁刑部侍郎,乞官分司,得太子宾客。除河南尹。复得旧官,进阶开国。九年,除同州,不上,改太子少傅。申百日假。又二岁得病薨官。

白氏由楚入秦,秦自不直杜邮事、封其子仲太原,以有其后。祖某,巩县令。考季庚,襄州别驾,赠太保。一女,妻谭氏。

始公生七月,能展书,指之无二字,横纵不误。既长,与弟行简俱有名。故李刑部建、庾左丞敬休友最善。居家以户小饮簿酒。朔望晦,辄不肉食。携邓同、韦楚白服游人间。姓名过海流入鸡林,日南有文字国。为中书舍人三日,如建中诏书,上郑公覃自代,后为相,称质直。文宗时,文贞公果有孙起使下,数岁,至谏议大夫,贤可任,为今上御史中丞。他日,景受尝跪曰:大人居翰林,六同列,五具为相,独白氏亡有。公笑曰:汝少以侍。其曾祖弟今右仆射平章事敏中,果相天子,复宪宗所欲,得开七关,城守四州,以集巨伐。仲冬南至,备宰相仪物,擎跪斋栗,给事寡嫂。永宁里中,有兄弟家,指响健慕,以信公知人。集七十五卷。元相为序。系曰:

公之世先。用谈说闻。肃代代优,布踪河南。阴德未校,公有弟昆。本跋不摇,乃果敷舒。匪骼匪臑,噫其醇腴。于乡洎邦,取用不穷。天子见之,层陛玉堂。征征其中,上汰唐禹。帝为辇留,续绪襞缕。岁终当迁,户曹是取,晔白其华,不痕缁。用从弃遣,至道天子。畴谁与伍,率中道止。纳笔摄麾,绰三郡理。既去刑部,倏东其居。大尹河南,剪其暴逋。君有三辅,臣有田亩。臣衰君强,谢不堪守。翊翊申申,君子之文。不僣不怒,惟君子武。君子既贞,两有其矩。孰永厥家?曾祖之弟。坤柄巽绳,以就大计。匪哲则知,亦有教诏。益裒其收,揠莠而导。刻诗于碑,以报百世。公老于东,遂葬其地。

那等于告诉大家,我死之后,文坛就是这个李姓小子的了!

白居易曾当面对李商隐说,如果自己死后能够投胎做他的儿子就好了!这就不仅仅是欣赏的问题了,简直是太欣赏了。

李商隐写给白居易的墓志铭中规中矩,叙事简略,不事激情,四平八稳,若有难言之隐。这倒也与他的性格相符。

可惜,李商隐死后,唐朝的文坛与国运一样衰落了,再也找不到一个像样的人来为其写墓志铭了。

李商隐与杜甫一脉相承 河南老乡肝胆相照的见证(7)

中华上下5000年,历史名人无数,他们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全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

商都郑州

九朝古都洛阳

七朝古都开封

殷商古都安阳

每一个名字

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气息

与浓浓的华夏风情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火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也都在这里起源河南人,勤奋、仗义、好客

在这片中原大地上

历史风云变幻

经历过数次朝代更替、迁徙、战乱

复杂的历史变换过程

造就了河南人坚韧不拔、

不屈不挠的性格

也锻炼出河南人吃苦耐劳、

乐于奉献的精神

一句“中”,

满载着河南人的真实与热忱

三进火海救人

被严重烧伤不治身亡的王锋,

为救学生

以血肉之躯阻挡失控车辆的李芳老师

……

河南人相信

我是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

我暖了别人,中国,就会更暖

它孕育着炎黄一脉的千年传承

它凝聚着中华文化的醇厚灿烂

它在一片古老的土地上不断新生

承袭着古老的荣光

却又勤恳而踏实地奋进

河南人向来仗义

河南这地方也是如此

这,就是河南!

部分来源:键指财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