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乡土风情记(山东小女子眼中的皖北)

《山东小女子眼中的皖北》后记

写完《山东小女子眼中的皖北》的第五节,全文就结束了。来到安徽几年了,终于有时间梳理思绪整理成文字。来这边后,和山东的同学朋友聊天时他们老是问我在安徽生活的怎么样,安徽发展的怎么样……

来蚌埠之前,我只去过安徽的南部,那里的旅游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我感觉发展的还是不错的。起初,山东的朋友听说我要嫁到皖北时,神情多是鄙夷的“嫁去那么穷的地方干嘛,脑子有病”。我知道,在当今社会,部分人的婚姻带着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因此,我对朋友的话不以为然。我爷爷在刚知道我老公是安徽人时对我说“安徽可穷了,你不要去”“你又没去过怎么知道安徽穷啊?”我反驳道。“以前来我们这里要饭的都是安徽人”。我一下无语。后来,我来到这里。第一次到这里,下车后我冻的瑟瑟发抖直抹眼泪。好冷好冷,是我对皖北冬天的第一印象。到了老公村里时,我才发现这里发展的真的比我老家要慢。这从我山东朋友孩子的话里可以得到证实。我来后的第二年,山东的朋友带着孩子来看我。我和孩子的妈妈是最好的朋友,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宝宝见到我时说“阿姨,你怎么能住这里啊”“这里怎么了,宝宝”“这里一点也不好,路上有泥巴,没有自来水,房间里也不弄漂亮”这是孩子对这边农村的第一印象。童言无忌。其实,孩子的奶奶家就是山东农村的。同样的农村,在孩子的眼中差别是巨大的。何况在大人看来呢?

不错的,安徽人吃苦耐劳,通过外出打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可是这样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的结果就是留下一个又一个空空的村庄。留下年事已高的老人在本该颐养天年的时候还要帮助儿女照顾孙辈。留下了孤独的留守儿童。有谁去辅导孩子的学习?有谁去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有谁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放养的结果就是过早的辍学。辍学后的孩子又随着外出打工的父母去打工了。在这个学历不是万能的时代,没有学历的孩子外出又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他们做的工作大多是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孩子们辛苦忙钱几年回来,就忙着娶妻生子。于是又留下孩子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如此恶性循环。大家为什么不能稍稍改变一下思想呢?在我老家的农村,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的现象大有人在。可是大家没有谁把 孩子扔在家里外出打工,大家陪伴孩子的成长,分享孩子成长的苦乐,抓紧孩子的教育。重视教育,提高素质不是一句口号。现在经常外出的安徽人都知道,有些城市的人是鄙视我们安徽人的。我们当然会不服会斥责。可是,这有什么用呢。我们明明知道在离我们不太远的村子里,就有整个村子都靠外出要饭为生。这个村子的人被大家称做“大要饭的”。他们靠要饭的钱,盖小洋楼,在县城买房子,买小轿车………

我有时坐公交车,经常会听到当地人说“这些人怎么这样没素质”。老乡,其实我想说素质是大家的,只有大家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才能维持最基本的体面,才能逐渐把素质提高。我只是区区一介农妇,我实在无力改变什么。我只能让我的笔忠于我的心,写下这些文字。这里作为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肯定要比在我山东老家生活的时间长。我当然会热爱它,绝不会刻意贬低它。我真诚的希望它能快速崛起,飞速发展。到那时,我必将倾尽全力为它写一首美好的赞歌。

附:《山东小女子眼中的皖北》断断续续写了十几天,因为家里琐事繁多。我是边写边上传的,感谢各位网友的一路支持指正与陪伴。谢谢大家。

2013.05.30

农村乡土风情记(山东小女子眼中的皖北)(1)

农村乡土风情记(山东小女子眼中的皖北)(2)

农村乡土风情记(山东小女子眼中的皖北)(3)

农村乡土风情记(山东小女子眼中的皖北)(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