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孝心准则(家风大家谈孝心)

对父母孝心准则(家风大家谈孝心)(1)

作者 | 王楠

最近,我被四川德阳一位“话痨”萌娃圈粉了,她在电话中叮嘱爷爷吃药的视频萌遍全网。

看着萌娃在电话中表达她对爷爷的真挚关心,让人颇感这家浓厚的慈孝家风,也让我脑海中不由得浮想起爷爷奶奶在世时,家中三代同堂温暖祥和的画面。

常听爷爷说“正家风,首在行孝道”,因为孝道是家风之本。

如今,人们对孝道的理解也与时俱进。由旧二十四孝垂范百世的鲜活榜样,到如今新二十四孝细致入微的日常小事,我们在生活点滴中传承着孝道。

孝在于“言传身教”

孩子饭后放下饭碗就去玩了,父母则忙碌着收拾碗筷; 

孩子生病,父母细致入微地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甚至视而不见;

......

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习惯了接受家人给予的关怀与爱护,也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不知道如何去孝顺家人。

身行一例,胜似千言。父母在家庭中践行孝道对晚辈长期的熏陶,才让孝道得以在家庭长幼之间传承。

还记得儿时,爷爷奶奶生病时,叔叔婶婶们整日守在身侧照顾起居,后来我也渐渐学着他们的样子给爷爷上药、给奶奶揉肩,这些“言传身教”都让我在小时候就认知到:照顾长辈是晚辈理应付出的分内之事。

每当看到一些关于争夺家产、赡养老人“唯财产论”的新闻,我都百思不解。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叔叔曾对我说过:“比起家产,亲情永远是最重要的。能照顾你爷爷奶奶的晚年我打心眼儿里高兴,因为在父母身边,我就还是被她们疼爱的儿子。”

子欲养而亲“尚”待,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试想,如果人人都为了一己私利而不孝敬长辈,那模仿能力极强的下一代大概率也会在几十年后让我们感到晚年的凄凉与悲苦,甚至无法享受晚年最为期盼的人伦之乐。

孝在于“质实”

“孝心”不能是“面子工程”。

现在很多人为父母请保姆,自己却常年不回家看父母一眼;很多人逢年过节给父母买一堆保健品,却不知是不是父母切实需要的礼物……我们送给父母钱和礼物,给家里添置用品,只是最基本的孝行,属于行孝的最低层次。

孝敬父母不在于礼节上做的周全,而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在于我们能给父母需要的陪伴和尊敬。

比如新二十四孝中“亲自给父母做做饭、每周不忘打电话、教会父母能上网”等行为,于细节之处关怀温暖父母心。这些是比“花钱”更高层次的孝行,它们满足的是父母精神上的需求。

当我们在尽孝的时候,不要只注重物质层面,而忽略精神层面的孝意表达。

孝在于“色悦”

还记得有一次过年回家看望邻居家的奶奶,奶奶正在让儿子教她如何用手机打电话,学了几遍都学不会。叔叔不耐烦地收起了手机:“妈您还是别学了,这么简单都学不明白,你是老糊涂了!还是等我们给你打电话吧。”

看着奶奶面色难堪,我不禁反思,为什么我们把好脾气都留给了他人,而坏脾气都留给了家人?

《论语》中有一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孔子认为对待我们的父母,最重要的是态度,最难的也是态度,一定要重视态度上的修养。

如果孩子面对父母时,流露出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父母会原谅我们的“坏脾气”和“坏情绪”,但是她们也会寒心。

所以,保持“色悦”,我们与父母的相处才能和谐融洽。

如若能这些细节处践行自己的孝心,那就是很了不起的修养。家和业兴、国家安定,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小孝扩充到大孝,近孝推及到远孝。全社会的老人皆得其养,得享有子之乐,全得欢喜之心,就会实现不独亲其亲的和乐景象。

春节将至,如果不能回家团圆,那就请和家人打个很久很久的电话吧!

对父母孝心准则(家风大家谈孝心)(2)


图源 | 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