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的最新诊断(中年经常做噩梦)

1,Cell:大脑缰核编码奖赏信息的规则

来源:BioArt

痴呆的最新诊断(中年经常做噩梦)(1)

痴呆的最新诊断(中年经常做噩梦)(2)

单细胞及群体水平的细胞类型特异性钙成像记录及电生理记录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神经生物学家逐渐可实现对大脑复杂神经元群体内特定细胞的精确操控。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缺乏有效工具来整合具有特定表达特征的神经细胞与大脑功能相关性的数据。近日,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脑科学研究先驱者Karl Deisseroth领导的团队在Cell 杂志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通过将大规模电生理记录、钙成像及行为功能记录整合,开发一套基于大规模实验数据的计算生物学模型——一个可用于训练的trLFADS模型,该模型可生成具有进一步测试价值的实验假说。使用该模型,研究人员发现了缰核一类特定表达Tac1神经元的细胞类型具有对奖赏经历响应的新特征。这一研究思路可帮助我们精确找到具有特定遗传特征、脑区分布特异性的大脑细胞类型的关键生物学功能。

阅读链接:

Cell:大脑缰核编码奖赏信息的规则

2,对比成年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视听时间加工能力

来源:中科院心理所

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患者均存在感知觉加工的异常,而视听时间整合窗的异常增大,意味着个体觉察跨通道信息时间不同步的敏感度下降,被认为是两类疾病的共享特征。然而,前人研究往往关注单一临床群体,对于两类患者在视听时间加工能力方面的异同表现所知甚少。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陈楚侨研究组开展了一项针对成人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患者的研究。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难以准确处理跨感觉通道信号的时间(不)同步性。视听时间整合窗异常增大可能是不同年龄和疾病阶段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同特征,而高功能孤独症患者的视听时间加工能力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追赶”上同龄者,进入成年后达到正常状态。

阅读链接:

心理所研究对比成年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视听时间加工能力

3,Lancet子刊:中年人做噩梦,暗示这种疾病!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英国科学家在《柳叶刀》子刊《临床医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痴呆症特有的记忆和思维问题出现之前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噩梦可能就已变得很普遍了。经常做噩梦的中年人更有可能在晚年被诊断出患有痴呆症。该研究首次证明,在一般健康成年人中,痛苦的梦境或噩梦与患痴呆症风险和认知能力下降有关,这种关联性在男性中要更为强烈。

阅读连接:

Lancet子刊:中年人做噩梦,暗示这种疾病!

4,Aging Cell:只需2个月!生酮饮食可改善神经认知功能

来源:Aging

生酮饮食(KD)字面意思是“会产生酮体的饮食”,其为一种高脂肪,充足蛋白质,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目前,关于生酮饮食对健康中年雌性小鼠的影响知之甚少。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科学家在Aging Cell 杂志发表了文章,发现2个月的生酮饮食可显著改善中年雌性小鼠的认知功能,同时降低循环犬尿氨酸水平。

阅读链接:

Aging Cell:只需2个月!生酮饮食可改善神经认知功能

5,多系统萎缩症和帕金森病中的羟色胺转运体成像有何区别?

来源:梅斯神经新前沿

尾部脑干5-羟色胺的功能障碍被认为在帕金森病(PD)的早期发生。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种帕金森病,在几个神经递质投射系统中都有神经元细胞丢失。MSA有两种临床亚型:帕金森亚型(MSA-P)和小脑亚型(MSA-C)。近日密歇根大学Kelvin L. Chou等人对18名MSA患者、23名PD患者和16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了5-羟色胺转运体PET成像,以探索脑干、皮层下和皮层相关区域的差异。研究发现与帕金森病患者相比,MSA患者的脑干和一些前脑皮层下区域的5-羟色胺缺失更为严重,并且与运动障碍的严重程度显示出MSA特有的相关性。

阅读连接:

多系统萎缩症和帕金森病中的羟色胺转运体成像有何区别?

6,PNAS:精准基因组编辑有望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来源:生物谷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人员解释了精准基因组编辑试剂如何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中实现了精确的基因校正和疾病拯救。这篇论文描述了目前治疗遗传性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前成功和临床基因组编辑方法,并强调体内基因编辑有希望成为IRD的未来治疗模式。针对IRD的精准医疗具有良好的前景,因为基础科学已经不断导致了针对患者特定基因突变的治疗工具的开发。利用体内基因编辑来治疗IRD的初步临床试验结果将对未来精准基因组编辑疗法的设计和转化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链接:

PNAS:精准基因组编辑有望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7,人们估计的群体情绪比实际情绪更强烈!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人们是如何从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得出如此快速的推断呢?一种可能的机制是整体编码,即个体快速提取具有代表性的视觉信息。由于高度情绪化的面孔比中性面孔更突出,在对群体的情绪进行判断时,人们更倾向于关注这些表达强烈情绪的面孔,并据此对群体的情绪做出有偏见的推断,这就会产生一种群体情绪放大效应——估计的群体的平均情绪反应会强于群体的真实情况。此外,情绪的效价(积极或消极)也会影响注意力。近日发表在Psychological Science 上的一篇研究发现,被试倾向于高估一个群体的平均情绪的强度。随着面孔数量的增多或呈现时间的增加,这一效应会增强。而且消极情绪中,群体情绪放大效应更强。

阅读链接:

人们估计的群体情绪比实际情绪更强烈!

8,JAMA子刊:孟鲁司特是否与不良神经精神结果有关?

来源:大话精神

孟鲁司特是应用最广泛的白三烯调节剂(LTMA),是一种选择性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目前用于预防和慢性治疗哮喘,缓解过敏性鼻炎症状,急性预防运动引起的支气管收缩。孟鲁司特与不良神经精神结果之间的关系如何,现有证据比较混杂,且不确定。近日发表在JAMA Netw Open的一篇研究发现,服用孟鲁司特后,哮喘或过敏性鼻炎患者出现不良神经精神结局的几率增加。这些发现提示临床医生,应在孟鲁司特治疗期间监测潜在的不良心理健康症状,特别是有心理健康或睡眠问题史的患者。

阅读链接:

JAMA子刊:孟鲁司特是否与不良神经精神结果有关?

审校:Simon

题图:摄图网

前 文 阅 读

  • 脑科学日报:小胶质细胞进入大脑的新型分子机制
  • 脑科学日报:皮肤黑不黑竟跟神经细胞有关!

痴呆的最新诊断(中年经常做噩梦)(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