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选官总结(抓阄任官)

古代选官总结(抓阄任官)(1)

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才”对于治国来讲非同小可。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于古代统治者来将讲如何用公平和公正的手段来选择合适的官职相应的人才是极为重要的。回顾中国历史,人才的选拔一直在不断变革中,从最初的世袭制到推举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人才选拔制度的不断变化也标着国家的不断进步。

在科举制度还未诞生的历史某些时期,人们还用古老的方式进行任官,例如“抓阄”的方式来决定最终某些职位的合适人选,这在现代看来未免很荒唐的做法,但是在古代人的意识中那些无法由决定的事情可以由“天定”,在古人的观念你中天定的方式是比较公平的。但这种方式也滋生出来许多“人为”的小动作,因此会有些奸佞之辈在背后做小动作来影响最终的结果。

到底古人为何要用抓阄的方式选官?具体是怎么操作的?由古人的抓阄选官来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古人怎样的情况下会用抓阄来选官?

1、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在科举制度没有诞生的年代里,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靠推举也称举荐。在前秦时代因为统治机构为贵族,贵族统治的方式叫“世卿世禄”制,也就是社会地位和官职是靠世袭来决定的,因此不存在选官一说。

从秦汉时开始就有了选官制度了,具体就是秦朝的按军功授爵位的任官制度,到了汉朝时期变成了“察举制”,按照品行由下而上推选和举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的本质还是看出身门第的世袭制度,没有存在多久就因士族和庶族的阶级淡化而消失。到了隋唐时期就变成了更为客观和公正的“科举制度”了。往后的宋、元、明、清、均是发展了科举这种方式作为选官制度。

古代选官总结(抓阄任官)(2)

2、抓阄作为选官制度的两种常见情形

在一些特殊的时期选官制度比较混乱,用人的原则比较模糊,就出现了抓阄选官这种方式。“抓阄”在国的历史比较悠久,始于甲骨文时期的占卜。由于古人信“天道”,认为世间人所不能左右的事情都是天意,连“天子”都是天意,是上天选择的。

因此在一些人无法抉择和断定的事情上,古人想相信通过“抓阄”的方式来捕获天意,顺理成章地遵循天意,或者假以天意之名达到某种人为的目的,比如“选官”。

在我国古代的文献记载和诗文小说中,与抓阄性质类似的方式及说法有多种,或称“枚卜”、“掣签”、“探筹”,文雅的说法,也叫“抽签”、“拈阄”、“摸阄”,这是通俗的讲法。古人采用抓阄任官,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做法和案例,可以分两种情形:

第一种:存在多个候选人,当局者无法抉择和判断、或者任官标准模糊没有具体制度的要求,则通过:枚卜、掣签、探筹这样的抓阄方式来做决定,以表示“顺应天意”。

比如在《旧五代史·卢文传记》中就记载当时通过抓阄来选宰相。“末帝李从珂即位后,颇为宰相人选而发愁,朝臣推荐了几位候选人,他又对其才能品行把握不定,于是“乃俱书当时清望达官数人姓名,投琉璃缻中,月夜焚香,祷请于天,旭旦以箸挟之,首得文纪之名,次即姚顗。末帝素已期待,欢然命之,即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与姚顗同升相位。”

第二种:在某些时期奸佞当道时,为了防止舞弊,安排“自己人”于某些职位,便会以“抓阄”的方式防止走后门。

古代选官总结(抓阄任官)(3)

比如明朝宣德年间,宦官当道时期,魏忠贤找孙丕扬走后门安排亲信。但是他安排的人太多了,职位有限因而孙丕扬不敢拒绝于是就利用了“掣签”来决定任官,也告诫了那些走后门的人行不通。这样的制度施行后,果然堵住了许多走后门的人。当时孙丕扬被赞颂为公正无私,也看出了他的用心良苦的无奈之举。

3、如何看待古人抓阄选官这一行为

这一制度本质上还是没有实质性解决选官的标准问题。因而,顾炎武持批评态度:孔夫子对仲弓说“举尔所知”。如今科举取士,礼部要把名字糊上再取,这是“举其所不知”;吏部靠掣签安排干部,这是“用其所不知”。用这套办法的大臣在知人善任方面很笨拙,在躲避是非方面倒很巧妙。它的本质上还是“用人标准不明确,考察标准不详细”。

为何说抓阄选官在当时是存在合理性的?

抓阄选官在现代看起来很荒诞,在一些时期是皇帝的个人行为,在一些时期也一种制度,这也是“抓阄”选官存在的原因。因此在古代,抓阄选官尤其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在尧舜禹时代,人们相信“天命”发明了通过占卜来知晓“天意”。

而在当时选官的方式之一就是“占卜”。《尚书·大禹谟》记载舜要把君位传给禹,大禹回答道:“枚卜功臣,惟吉之从。”您还是逐一占卜功臣,让吉祥者接受帝位吧,由此看一看出占卜在当时也成为了一种选官制度。

古代选官总结(抓阄任官)(4)

其次、明清时期“抓阄任官”是当时的一种制度和普遍遵循的惯例。

在明朝有两位皇帝通过抓阄选取宰相,可见“抓阄”在当时也成了一种约定俗称的普遍认可的选官方式,也成为了一种制度。《明史·选举志三》曰:“选授迁除,一切由吏部。其初用拈阄法,至万历间变为掣签,孙丕扬踵而行之。后虽有讥其失者,终明世不复更也。”除此之外还有抓阄选驸马,抓阄选状元的方式。

清朝时期从乾隆五十七年开始,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灵通的选择方式也采用“金瓶掣签”的方式。这一方式已延续200多年,这同样也是仿效古代“枚卜任官”、抓阄选相的方式,并赋予了它宗教与政治的双重意义。清朝地方官的也结合了明代的“掣签法”,在皇权末世冗官猥滥、仕途沉滞、贿赂公行的官场生态环境下,掣签任官大约是朝廷与士人都能接受的下下之策了。

最后、仔细分析抓阄任官这种方式的依据是由于我国古代“皇权”时代的“天命”思想。

古人相信天道主宰众生命运,因而认为通过“占卜”可以得到天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对“天”的敬畏一直影响着历朝历代,就连统治者也有“祭天”的信仰,因而从官员到普通人均遵循“敬天”的信仰。

如何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来看抓阄选官?

“抓阄选官”是历史的产物。在古代人眼里并不是荒诞,而是在人所不能为之的情况下遵循“天意”或者寻求“天意”降临的一种方式。在现在看来充满迷信色彩,但是在当时来看是符合普通人的信仰观念的。但在一些时期,也成为了部分人玩弄权术舞弊作乱的手段,用名义上的“抓阄”来蒙蔽大众实则结党营私背后做手段。

古代选官总结(抓阄任官)(5)

抓阄选官体现了中国古代一些时期选官制度标准不清晰不明确的现象,不利于人才的考核,产生了人力的浪费现象,甚至会出现朝政被奸佞把持的现象。因而抓阄选官只是历史的产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们都是从高位重的权贵中产生,无论品行才学如何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国家效力,不能凭才学改变命运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随着历史的发展,在隋朝文帝时期科举制度诞生了,这一制度的诞生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才学来为国家治理做出贡献,使得中下层人民可以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因而是一种较为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文化和治理素质,对于整个国家的建设都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由此看出科举制度的产生使得官员的产生从任人唯亲到任人唯贤的方式,再到后来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人才选拔进一步细化,不同职位的选拔有相应的标准和考核机制,使得抓阄选官、世袭制的方式逐渐被取代。

至于明清时期的“抓阄选官”,也是建立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的,相比世袭制时期的“抓阄选官”两种有着本事的区别。明清时期的抓阄选官起码是因“科举”而选拔的人才,因而其存在在当时看是有合理性的。

总结:

枚卜"、"掣签"、"探筹"这些属于古代的“占卜学”,在古代占卜是一门学问,在周朝时期周文王编撰的《周易》就是占卜学的经典。对于在科举制度为没有诞生的年代,社会属性也不允许科举制度的存在,因而在先秦时期占卜算是人们求助于“天意”的象征,因此“抓阄选官”的方式是人们普遍认可的。

古代选官总结(抓阄任官)(6)

秦汉时期的军功制和察举制度也是历史进步的标志。在科举制度诞生后选官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此后的建立在科举制度上的抓阄任官也是合理的。历史普遍告诉我们一个答案:在特定历史时期,存在即为合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