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词词义专项题(多义词义项划分与排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多义词在任何语言中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英汉词典里按一定原则排列多义词义项是个复杂的问题多义词的义项划分与排列密不可分文章从三种传统排列方式谈起,并介绍几种创新的排列方式,分析其在义项分立、排列方面的优劣势,提出了一个以原型理论为基础,并运用“指称义素 区别性义素”这一语义结构式来厘清义项之间的界限,进而达到多义词义项精确分立,优化排列的目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多义词词义专项题?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多义词词义专项题(多义词义项划分与排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多义词词义专项题

摘要

多义词在任何语言中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英汉词典里按一定原则排列多义词义项是个复杂的问题。多义词的义项划分与排列密不可分。文章从三种传统排列方式谈起,并介绍几种创新的排列方式,分析其在义项分立、排列方面的优劣势,提出了一个以原型理论为基础,并运用“指称义素 区别性义素”这一语义结构式来厘清义项之间的界限,进而达到多义词义项精确分立,优化排列的目的。

关键词:义项划分;指称义素;区别性义素;原型理论

一.引言

多义词在任何语言中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但如何实现多义词义项的优化排列,虽经包括词典学家在内的几代语言研究者的研究和实践,依然没有达到尽如人意的地步。原因在于:1如何厘清义项之间界线尚存在争议,标准未能统一。2传统的三种义项排列法以及下文介绍的几种创新型排列方式尚不同程度存在缺陷。义素分析理论虽是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但其精华实际上远在古代就已为中国的先贤们所领悟,自觉用来训诂古汉语、分辨同源词之间的差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针对第一个难题,本研究尝试借鉴“区别性义素 指称义素”这个义素分析结构式来厘清义项之间界限,精确分立义项,从而为义项排列打下基础。至于第二个存在的问题,文章将汲取传统排列法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新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实践,尝试提出一个优化版的原型排列原则,改进多义词义项的排列。

二.多义词

关于什么是多义词,Heine [1]列举了三条判断标准:1. 是否拥有两条以上的义项;2. 是否仅与一种语言形式相关联;3. 多义词的各种语言形式、用法是否属于同一个形态语法范畴。符合上述标准即为多义词。多义词既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又符合了表达的经济性原则,在语言中不可或缺。以英语为例,据Byrd [2]等人统计,Webster Seventh Dictionary所收录的大约60,000个词目词中,其中有21,488个词拥有2个或2个以上的义项,占比高达近40%。 Robins [3]则称“多义词是任何语言的基本生命构成”。此外,由于语言表达丰富性的要求,一些原本的单义词还会通过“语义引申、专门领域应用、修辞、同形异义词再诠释、外语影响”[4]等五种方式不断演变成多义词。就连原本认为最不可能是多义词的专有名词也不例外,比如说“北京”本来是中国的首都,一个城市名,但现在常引申表示中国政府。多义词的重要性还可体现在相当数量单词的义项众多。 Moon [5]: “Murray是一名义项拆分高手,在OED(1884-1928)中赋予了单词 ‘take’341个义项”。类似的例子在词典编纂中不胜枚举。如何处理这么多单词的如此多义项难度可想而知。兹古斯塔 [6]表示:“如何在词典里将这些多义项合理排列是词典编纂者面临的最重要、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此外还要将词典用户的实际需求考虑进去更显得难上加难。

三.传统的义项排列原则

传统上义项排列有三种方式:按历史沿革顺序排列,按逻辑顺序排列,按频率高低顺序排列。

按历史沿革顺序排列指的是按照各义项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它揭示了原始义和各个引申义之间的源流。这种方法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严重依赖书面材料,而口语是先于书面材料发展起来的,口语中某个出现较早的义项却可能是书面语里出现较晚的,未能完全体现自然语言中语义发展的先后。 此外,后世新发掘的文献材料往往会否定当前的结论; 其次,按时间排列在一定程度上会割裂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点在辐射型语义引申方式中体现尤为明显;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一点是,语词最原始意义在现代语言中的可能已经成为了古、旧义,实际中使用频率很低,当前的核心义才是词典应该重点呈现的内容。采取该排列原则的代表性词典有OED系列,MWCD11,LDELC,WNWD4, CCD等。

按逻辑顺序指的是将各义项按逻辑联系排列在一起。 此方法有个隐含的前提条件,即该多义词存在至少一个核心义,其它含义由其引申而来。如果存在多个核心义,则需要围绕这些核心义分列义项。其优点在于揭示了核心义和其子义项之间的派生关系,通过核心义就可以激活相关的子义项,方便用户识记,有效减少学习者识记单词所需的认知努力。但在词典编纂实践中也存在以下问题:是否按词性列目在不同词典中并不一致, 这会令学习者无所适从; 如何确定核心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纂者的主观判断;如何将子义项聚合在核心义周围缺乏明晰的,客观的标准。采取该原则排列义项的代表性词典有Thorndike Dictionary, AHD, AHSD, CIDE以及CALD等。

按频率高低顺序排列是由Edward .L. Hornby确立的,根据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来排列相关的义项,将出现次数最多的义项排在首位,其他义项根据频率由高至低往后排列。其优点在于可以让用户较为便捷地查阅单词的常见意义,并领会某个特定义项在掌握这个单词方面的作用,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应用次数越多的义项往往也是越重要的。但其缺点也不容忽视:语料库只是自然语言的一小部分,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不完全代表其实际的使用频率,况且采用不同语料库,单词出现的频率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义项间逻辑关系会被割裂,用户的认知努力被人为加重,影响用户体验与学习效度;还有一个更为实际的问题是,如果说词频还有利于初学者学习基本义项的话,那么它对高阶学习者可能没什么作用了,甚至会阻碍他们进一步学习。词义的学习更多与触发条件相关,低频词如果有合适的触发条件依旧可以习得。这点对于高阶用户确实如此,他们更倾向于查找,学习那些出现频率不太高的义项。常见的应用此方法的词典有COD8,WBD等。

需要指出的是,事实上这三种原则在实践中会按照“一种难以解释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7]应用到词典编纂实践中去。除了上述三种方法外,几部具有代表性的词典也创造性地发明了其他优化多义词义项排列的方法。比如LDOCE3创立了义项指示牌(signpost),Macmillan设置了义项菜单(menu),OALDs设立了义项简明列表(shortcut)的方式引导用户快速查找义项。但上述的创新方法也存在着义项界限划分不清,未对相似但不属同一语义场的义项作区分,义项设立标准不一致等缺陷。

总而言之,上述所有的这些原则都有自身难以避免的缺点,可以笼统的归纳为三大点:1.义项划分标准不清导致界限不清,标准存在过宽、过严两种倾向,分别会导致义项过多,义项不能满足用户实际查阅需求两种后果;2.未能有效根据核心义与次要义的逻辑关系将相关义项聚合在一起,只是罗列义项,割裂相关义项间的语义联系,不方便用户查阅;3.未能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查阅需求,尤其是EFL学习者的实际学习需求,他们希望能够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去全方位了解单词核心义及相关典型语境义。

四. 语义表达式与义项划分

(一)区别性义素与指称义素

20世纪50年代,以朗斯伯里和古德内夫为代表的的语言学家受雅可布逊提出的音位学说的启发,在研究亲属词时提出了义素分析法。后来被推而广之,应用到语义分析之中去了,其理据就在于“在所有的语言结构中都似乎存在这两条结构原则:对比原则和结构原则…同样,语言的理性意义也可根据对比特征研究。” [8]义素分析法思想虽是现代结构主义语义学的研究成果,但其蕴含的朴素的思想却早已为中国先贤所掌握,并在训诂古汉语中得到了用武之地。通过对古汉语语词(以《说文解字》中收录的词为例)进行简单的成分分析,可以发现语义成分表述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义位:区别性义素 指称义素。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种义素不一定同时出现,且都存在遗传和失落的现象。在这个表达式中,指称义素表示的是指称对象。区别性义素可用来表示义项间区别性特征,分为特征类区别性义素和事物类区别性义素两种类型。前者指行为的方式、状态或事物的形态或性质,可简称为特征义素,后者用以表示所涉及的事物或事物的类别、范围。现举一例来说明该表达式在释义方面(包括同义词辨析)的应用。

比如:

條,小枝也。从木,攸声,徒辽切。

其语义结构式是:條:(小) (枝)

條:细小的(区别性义素) 枝干(指称义素)

《段注》:“《毛传》曰:‘枝曰条。’浑言之也。條为枝之小者,析言之也。”不难看出,“條”的指称义素是“枝”,但不完全等同于“枝”,《说文解字》释义中的“小”是区分两者的区别性义素。

对同属一个词群中一组词进行成分分析不仅能让读者在了解这些词因为指称义素相同可视作近义词,也能让读者看到区别性义素不同进而带来的意义上的差别。在此用“区别性义素 指称义素”语义结构式来分析一下“笑”的几种表达方式(与语义无关内容从略)

咳,小儿笑也。(张舜徽《约注》:“小儿笑曰咳,因之小儿亦称孩,用引申义也。后世谓儿为孩。借咳为欬(咳嗽)”,分为二字矣。)

听,笑兒。(《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无是公听然而笑。” 裴骃《集解》引郭璞曰:“听,笑貌也。”)

咥,大笑也。《诗》曰:“咥其笑矣。”(朱骏声《通训定声》:当为笑声,与唏略同。)

噱,大笑也。

噁,笑也。《易》曰:“笑言噁噁。”(噁噁:朱骏声《通训定声》:“笑声也。”)

唏,笑也。一曰:哀痛不泣曰唏。(《方言》卷一:“唏,痛也,哀而不泣曰唏,于方则楚言曰哀唏。”)

其中“咳”,“咥”,“噱”等词的语义结构式是区别性义素在前修饰、说明指称义素。而“听”则是指称义素后加特征类区别性义素。“噁”,“唏”(表示“笑”时)则只有指称义素,在语义演变过程中,指称义素和区别性义素在沿革变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遗失的现象。此外, 《说文解字》通过“指称义素 区别性义素”释义者也不乏其例,如:碧,石之青美者。理,治玉也。这里的“石”和“治”是指称义素,而“青美”(青色又美丽的)和“玉”(玉石)为区别性义素。且两种释义方式可以互换,比如:碧,青美之石。

(二)义项划分

为了解决义项排列存在的三点问题,文章结合原型语义思想,利用上述的语义表达式“区别性义素 指称义素”来精确分立义项,然后运用原型排列法实现义项的优化排列,并从认知词典学角度做简要解读。如何确立义项的划分是项严谨的任务,更是个难题。一是由于容易将词义与具体内容混淆,“义素是对词义构成的分析,不是对某个具体指称对象的描写” [9]。但在词典实际编纂过程中,怎么区分难以把握,尤其是在编写学习型词典时,在不能过度依赖描写具体内容的前提下,怎么为EFL学习者下定义,分立义项的难度可想而知。二是如何恰如其分的分立义项没有清晰的客观标准,过严会导致义项缺失,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而过宽则会带来弥散化的后果,增加了用户的查阅难度。接下来文章就会就这个问题来讨论相应的对策。传统训诂学用来释义的“区别性义素 指称义素”这一表达式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一般来说,某个单词各个义项的指称义素不同,那么是需要分列义项的;如果区别性义素不同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区别性义素的变化主要有语义的“扩大、缩小、转移” [10]三种方式。转移指词义从一个语义场转入另一个语义场,而这种语义范围的转变通常会带来词义的指称义素发生变化,所以需要分立义项。 扩大和缩小是在同一个语义场中进行的变化,是否需要分立义项,则需要根据特征义素或事物义素的上位词具体分析,着重考查新旧义位之间关系,词义之间的包容、替代关系,尤其是是否涉及到义场变化。

文章将选取三本词典关于多义词“belt”的义项分立为例,来考察其义项划分是否合适。(仅选取其名词义项,且与义项分立无关内容从略)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1995)

belt n

1 ▶CLOTHES◀ a band of leather, cloth etc that you wear around your waist

2 ▶AREA◀ a large area of land that has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3 ▶MACHINE PART◀ a circular band of material such as rubber that connects or moves parts of a machine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 (2000)

belt

1 A belt is a strip of leather or cloth that you fasten round your waist. ● See also safety belt, seat belt.

2 A belt in a machine is a circular strip of rubber that is used to drive moving parts or to move objects along. ● See also conveyor belt, fan belt.

3 A belt of land or sea is a long, narrow area of it that has some special feature. ● See also Bible Belt, commuter belt, green belt.

5 If someone belts you, they hit you very hard. ▶Also a noun.

6 If someone is or has a belt of a particular colour in judo or karate, they have reached the standard which that colour represents.

Macmill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belt1 1 a narrow piece of leather, cloth etc that you wear around your waist, for example, to keep your clothes in place or for decoration 1a. in some types of Martial ART such as JODO and KARATE, a narrow piece of a material worn around the waist to show that you have achieved a particular standard. 2 an area of land where there is a particular industry, activity etc 2a. an area where a particular type of person lives 2b. a long thin area that contains a lot of a particular thing 2c. an area containing a lot of a particular thing that surrounds something else

3 a circular band that helps to turn or move something in a machine

4 a drink of strong alcohol

分析这三本字典处理这些义项不难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朗文现代英语词典》漏掉了两个义项。belt作名词用意思可以表述为:an act of hitting sb/sth(指称义素) hard(区别性义素)。这个语义表达式和词典中其他任何一个都不重合,朗文只是通过后面短语动词“give sb a belt”来暗示这个义项的存在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单独立项。第二个义项释义“a large area of land that has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这个释义的中的指称义素是正确的,但区别性义素不够全面,还应加上“or where a particular people live”。此外,“belt”还可用来表示狂饮(含酒精的饮料),但这个义项逐渐淡出使用,可以不列。

《柯林斯合作词典》为“belt”列举了五个名词义项(柯林斯未区分词性,这里动词义项从略),但通过分析第六个义项所蕴含的指称义素和区别性义素发现,它不可以单独立项,至少不能作为核心义立项。其指称义素为“a strip of leather or material”,区别性义素为“around the waist”,翻译成“腰带”。义项1和6无论是指称义素还是区别性义素其实都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应用的具体领域不一样而已。一个是普通衣服上起装饰作用或用来携带武器的带子,一个是运动服上用来标识段级的,后者可以认为是前者在应用领域的扩大,而不是迁移。两者并不涉及语义场的差别,只是穿着对象上的差别而已。《麦克米伦高阶词典》在这方面处理地比较巧妙,直接把(武术,柔道等运动中表示段级)腰带作为一个次要义聚合在核心义下面。

《麦克米伦高阶词典》在义项存在的问题是义项划分过细。2b和2c根本没达到单独立项的要求,这两个子义项的指称义素和区别性义素都是一样的,完全可以合并在一起。甚至于可以说2b 、2c与2a 也可以合并在一起,在这里做一简要分析。这个义项可以用区别性义素 指称义素来表示:entity(person/thing) (exist in)an area。核心义项2已经基本将这些意思很好地包括在一起了。如果想特别强调该地区的人或地域所具有的特点,只需将这个定义稍加改写即可:an area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that is different from its surroundings or where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live。麦克米伦划分过细,区分三个义项既无必要,也增加了学习者的认知努力,影响查阅体验。

五.原型排列法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Rosch [11],John .R. Taylor等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在继承性地批判西方传统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的探讨了Wittgenstein [12]的“家族相似性”理论,进而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原型理论。John. R. Taylor对这一概念做出如下两种解读 :“把一个概念范畴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成员作为该范畴的原型。另一种方式就是将概念核心的图示表征” [13]。这样的理解方式与Langacker对于原型理论的理解不谋而合,他认为“原型就是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图式则是所有范畴成员特征的抽象表征” [14],即原型的范畴化与图式的范畴化。这其实也为我们在认知事物提供了两个很好的方法:一是在认知某个范畴事物时,以该范畴中某个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个体为认识蓝本,并在对这个原型总体特征认识不变的情况下去认识该范畴内的其他个体,此蓝本被称之为原型实例;另一种方式就是对于该范畴的原型概念进行抽象总结,内容涵盖该范畴中特定的特征或内容,称之为原型特征。原型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语法学,语音学,词汇学等多个领域, 词典编纂领域也有所涉及。《新牛津英语词典》就是一部以原型理论为指导的语文词典。本文从认知视角出发,结合词典编纂实际来探讨其在义项排列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确立了划分义项的标准,如何将它们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排列呢?首先需要厘清的概念就是核心义。在词典编纂实践中,原型实例对应的就是核心义,即上文提到的核心义。至于具体的排列,可以进行如下的分类讨论:(以下所举例子,皆摘自《新牛津英语词典》,只选取与义项相关的信息,注音、例证、语法、词源等信息省略)

1.如果多义词只有一个核心义和若干个子义项(如果有的话),排列的方法是:核心义居前,次要义项按频率分列其后。(后的数字所列义项是核心义,■后列义项是次要义项,以下相同)

例如:ablaze adjective 1 burning fiercely. ■very brightly colored or lighted. ■made bright by a strong emotion.

2.如果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性,选择其中一个常见词性放在最前面,列举完该词性所有信息后,再列举其他词性相关信息。

例如: acting noun the art or occupation of performing fictional roles in plays, films, or television.

adjective temporarily doing the duties of another person.

3.如果多义词有若干个核心义,每个核心义都需单独立项,相关的次要义项可以聚合在各自的核心义项下。

例如:observe verb 1 notice or perceive (something) and register it as being significant. ■ watch (someone or something) attentively. ■take note of or detect (something) in the course of a scientific study. ■make a remark or comment.

2 fulfill or comply with (a social, legal, ethical, or religious obligation). ■maintain (silence) in compliance with a rule or custom, or temporarily as mark of respect. ■celebrate or acknowledge (an anniversary).

4.如果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性,且每个词性涉及多个核心义的话,首先将常用词性排在首位,按频率高低原则排列其核心义,再将次要义分别聚合在相应的核心义下。然后继续按频率原则排列其他词性的义项,方法相同。

例如:abroad adverb 1 in or to a foreign country or countries. ■ out of doors

2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over a wide area ■ (of a feeling or rumour)widely current. ■freely move about.

3 wide of the mark: in error.

noun foreign countries, considered collectively.

接下来,通过比较三本词典对于同一个词目词的义项处理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展示按原型理论排列的优势所在。

distinction 1差别 2区分 3卓越 4优雅;特质 5优等成绩 6荣誉称号;奖章 (《牛津·外研社英汉汉英词典》)

distinction 1差别;区别;对比 2优秀;杰出;卓越 3特质;特点;不同凡响 4区分;分清;辨别 5(尤指给学生的)优等评分,荣誉,奖赏 (《牛津高阶学习词典》)

distinction 1差别;对比 ■区分 2 杰出;卓越■荣誉■优等评分(《新牛津英语词典》)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牛津·外研社英汉汉英词典》只是罗列了相关义项,而内在语义联系被人为地分割了,导致义项过多过细,违背了认知的经济性原则。比如1和2,3、5和6本只需各设置一个核心义,再把其他义项作为子义项聚合在一起,这样做既优化了词典的查阅结构,又能让学习者窥探核心义和子义项之间的逻辑联系。《牛津高阶学习词典》中的义项1、4语义重合度较高,4事实上是1的语境义。义项2、3、5也存在同样问题,尤其是义项5其实都可以视作是义项2在特定语境中的应用,义项3则强调因为优点而带来的差别,可以作为次要义项放在核心义项后。《新牛津英语词典》在义项排列方面优点明显:先设置了两个核心义项,再有机融合了相关的语境义,即相关的次要义。就“distinction”这个词条而言,后的义项为核心义,数目相对较少,只有两个,符合认知经济性原则,通过它可以激发查阅者对于这个词意义的总体把握,而■后面的义项是该词在典型语境中的意义,对应语词释义中的“原型实例”。在此对这种排列方式从认知词典学角度做一简要分析:它符合了认知词典学关于词汇的语境化学习策略理论,可以有效提高词汇的学习效度。后的核心义为其后的各个义项提供了认知基础,■后的各个义项是前者的扩展(elaboration), 扩展的义项既包含核心义项的信息,又融合了新的内涵。后者不仅有利于前者的知识储存与反馈,还能起到互相强化记忆的功效,暗合了训诂学所追求的“互相发明”的效果。从认知词典学角度来看,该排列方式增加了词汇的“羡余度”(redundancy),减少了信息量,提高了学习效度。通过“增加”而“减少”达到“提高”的目标貌似悖论,实际却蕴含道理:把表面上全新的信息通过稀释的方式转变为部分新的信息,降低了认知难度,减轻了记忆负担,获得信息却增加了,实现了认知词典学在词汇习得学习方面所追求的“增效性和指数增长”[15]。此外,核心义还有助于阅读者合理推理、掌握语境义,后者语义潜势的具体呈现又可以深化对前者的认知。认知词典学认为,合理的推断与词汇量的增加存在着“双层效应:互动效应和加速度效应”[16],词汇推断能力越强,词汇量就会越大,两者相互促进;词汇量越多,学习的质量(推断能力)会越强。义项的习得亦是如此。具体来说,在认知核心义的基础上有助于合理推理、学习目标词的附加意义成分,即各类非核心义,方便人们解码其在典型语境中的意义并据此尝试学习编码。非核心义反过来又有利于核心义的储存与激活。由于它继承了核心义的部分义素,并获得了新的内涵。非核心义的识别可以激活与核心义共核的义素,深化记忆。这种做法不仅实现了词义的解码,还达到利用典型语境学习编码的目的,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只需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掌握核心义,在此基础上推理、激活语境义,且考虑到了查阅者的实际需求,提升了用户的查阅体验与效度。

再举“capacity”一例,从指称义素,区别性义素是否涉及语义场变化角度并结合原型排列法来说明义项的优化排列问题。

capacity I n 1.容量,容积;可容性;吸收力 2. 最大容量;最大限度 3.生产量,生产力 4. 最高生产量,最高生产力 5.智能;(对知识的)接受力 6.(处理问题等的)干练才能;习性 7.(做某事的)能力,资格;力量 8.性能,功能 9.身份,地位,职位 10【律】能力(法律上享有的某种权利、做出某种行为或某种责任的资格)11.【电】电容;负载量;最高发电量

II a 充满的;达到最大限度的 ( 《英汉大词典》 )

capacity 1. (容器) 容量;容积;容纳能力 2.(能力)领悟(或理解、办事)能力 3.(职责)职位;职责 4. (工厂、机器) 生产量;生产能力 5.(发动机)(尤指车辆发动机的)容积,功率 (《牛津高阶学习词典》)

capacity noun 1 最大承载量 ■ [as modifier] 达到最大限度的 ■生产量 ■内燃机做功总量 ■(原指)电流容量(CAPACITANCE)

2领悟(或办事、体验)能力 ■个体的法律承受能力

3 特定的职责或职务 (《新牛津英语词典》)

《英汉大词典》将该词直接按名词和形容词分别立项是符合实践需要,也可方便EFL学习者对该词的理解,其他三本词典要么是只把它当作名词,要么是在名词义项内,标注其还可用作修饰语,后者的做法在理论上更容易讲得通。就义项分立而言,《英汉大词典》总共列举了11个义项,显得繁琐冗赘。其中1,2,3,4,11其实指称义素相同,都表示“承载量”,指称义素略有差异,但可以判断出还是属于同一义场,尤其是义项3,4。义项11是专业术语,可以通过标注说明即可。义项分立的重点是词义,而不是所指事物,应用领域,除非它改变了原来的义场。同样,义项5,6,7,8,10都蕴含“能力”这一义素,其中义项5,6,7用来描写人,义项8说明的是物,义项10是法律术语。义项10 指称义素是“职责”,与其他皆不相同,应该单独立项。

《牛津高阶学习词典》义项分立较为合理,义项前的简明列表可视做是该义项群的指称要素或区别性义素。但在此排列中区别性义素的差异是否导致了义场的变化,进而需要单独立项则尚待商榷。比如说义项1,4,5,尤其是义项1和5,后者属于前者的具体应用而已,释义不应该受此影响。出于经济性原则,义项分立应该以语文义为主,因此在此单独立项依据不是很充分,至于义项4,指称义素也和义项1是一致的,表示“承载量”,释义角度有所差异而已,至于是否需要单独立项,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对于学习型词典,将其立项也无可厚非。

《新牛津英语词典》在义项分立和排列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就其第一个义项群而言,首先在定义方面以指称义素为依据,归纳出该词第一个义项群的共核义为“承载量”,它既蕴含了当作静态容器讲时的“容量”、“容积”之义,也涵盖了做行为结果讲时的“生产量”、“生产力”之义。这么做的理据在于核心义和后面的四个次要义的指称义素是一致的。在词典编纂实践中,难以防范的失误往往是混淆了词义与词对应实际事物之间的界限, 以所指事物代替词义是不足取的。在核心义下面,四个义项区别性义素不尽相同,因此分别列出四个典型语境的词义,以次要义项的形式聚合在核心义后,构成一个完备语义簇,方便词典使用者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达到触类旁通的增效效果。此外,笔者以为此处的核心义项稍有瑕疵,可直接改为“承载量”,因为核心义和次要义项应该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相反或等同。

第二个义项的核心义概括性较强,直接用指称义素来定义,前面通过标注给出了该词在使用范围和搭配选择方面的限制,避免了用所指事物及其应用领域代替词义的做法。而对于此义项涉及到的专业义,则以次要义项形式呈现。释义既提供了必要选择限制信息,同时突显了常见的专业义,符合认知经济性原则。

第三个核心义取自指称义素,通过选择释义法给出指称义素的内涵,语义简洁明了。

综上所述,文章尝试提出一个以“区别性义素 指称义素”表达式为基础、原型理论为依托的义项分立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原型排列法。

1. 多义词各义项指称义素相同时,区别性义素不同,

(1)区别性义素多寡发生变化时,即语义出现了扩大或缩小的现象。由于变化范围仍然出现在同一语义场,可直接把指称义素作为核心义,因扩大或缩小产生的各个义项可作为次要义项按频率排在其后。按惯例,专业义可作为独立的次要义项排列。

(2)区别性义素的变化是由语义转移导致。语义转移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出现了新的语义场,出现了新的指称义素,而该指称义素与前面的义项呈现出并列关系,理所当然需要获得独立的义项地位。(注:有学者认为,词义转移后,如果两个义项的上位词未发生变化,亦可视作仍处于同一语义场。)

2.多义词各义项指称义素不同时,以每个指称义素作为核心义逐个立项。可考虑按频率原则来安排各个核心义,并以区别性义素为依据界定相关次要义项,将其根据逻辑关系排列在各自核心义后。

3.原先的指称义素消失的情况下,以新产生的指称义素和原先保留下的区别性义素为核心义分别设立义项。词义在演变过程中,原先的指称义素会出现消亡、失落的现象,进而产生新的指称义素,并且将原先的区别性义素保留下来。对于这种情况,除了产生新的指称义素外,原先的区别性义素也有可能变为指称义素。(注:这种情况,也可能是同形异义词的产生原因之一,尚待继续从词源角度研究)

4.原先的区别性义素消失时,可将遗留下来的指称义素作为核心义,将原先的整个义项作为次要义放在该核心义后,方便用户了解其中的逻辑联系,查阅相关的词源义。

文章主要探讨了如何在有机融合原型语义思想的基础上利用“区别性义素 指称义素”来精确划分义项,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如何确定相关义项是否属于同一个语义场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尤其是涉及到语义场的划分和确定还需要继续研究。如何运用原型理论指导义项排列方面成果有目共睹,并且已经在指导实践了,使用户可以在全面把握义项群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以较小的认知努力学习整个词条义项,希冀达到增效和指数增长的学习效度。但是如何进一步优化并应用上述的义项分立模式指导词典释义则还需要包括词典编纂者在内语言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备注:文中提到的词典缩略语:

AHD: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4th ed, 2001)

AHSD: The American Heritage Students’ Dictionary(1986)

CALD: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2005/2008)

CCD: Chambers 20th Century Dictionary (1983)

CIDE: The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1995)

LDELC: Longm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1992)

OEDs: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MWCD11: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11th ed, 2007)

WBD: 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 (1981)

WNWD4: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4th ed, 1999)

参考文献

[1]Heine, Bernd.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Grammar[M].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8

[2]Byrd, R.J., Calzolary, N., Chodorow, M.S., Klavans, J.L., Neff, M.S. & Rizk, O.A. (1987). “Tools and methods for computational lexicography”.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13.3-4: 219-240.

[3]Robins, R. H. (1987), Polysemy and the Lexicographer. In Studies in Lexicography, ed. Robert Burchfie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arendon Press 1987:52

[4]Ullmann.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159

[5]Moon, R. (1987), ‘Monosemous words and the dictionary’, in Cowie (ed.), 173-82

Heine, Bernd.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Grammar[M].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8

[6]Zgusta, Ladislav. Manual of Lexicography. Academia Publishing House of the Czecholovak of Sciences Prague, Mouton: The Hague. Paris. 1971:273

[7]源可乐. 英语词典义项的排列策略 [J]. 现代外语,2002 (3):276

[8]利奇. 《语义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14, 126

[9]张联荣. 《古汉语词义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8

[10]房德里耶斯. 《语言》[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24

[11]Rosch, E.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75, General 104: 92-223

[12]Wittgenstein,Ludwig.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translated by G.E.M.

Anscomb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53:48

[13]Taylor, J.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59.

[14]Langacker, 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Ⅰ: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371.

[15], [16]赵彦春. 认知词典学探索[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2; 202

On Demarc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Polysemous Senses

Abstract

Polysemy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every language, how to arrange the polysemous senses in a dictionary is a thorny problem facing related researchers including lexicographers. This article, starting from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ree traditional principles governing sense ordering as well as a couple of innovative approaches employed by some megastar dictionaries,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about how to make an accurate sense demarcation by exploiting a meaning expression, “propositional sememe differentiating sememe”, often used in the study of etym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also tries to optimize the sense arrangement by a prototype-based method.

Keywords: sense demarcation; propositional sememe; differentiating sememe; prototype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