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戏曲歌舞(非遗镇原省级非遗项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说:“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贯穿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在镇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56项,主要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戏曲、曲艺、体育及竞技、手工艺制作技艺、传统医药等方面。近年来,镇原县文化馆以打造镇原文化标识为目标,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庆阳剪纸”为代表的镇原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省市各级主管部门肯定。文化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做好镇原非遗保护,对于推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镇原县融媒体中心从11月24日起,在“发布”平台开设《非遗镇原》栏目,每周四推发一期优秀非遗宣传节目,以使广大群众走近非遗、了解非遗,使非遗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弘扬。——编者

河陇小曲戏略览(上)

有学者将甘肃称为“河陇”。“河”指河西走廊的武威等5地州市,“陇”指陇山地带的定西、庆阳等9地州市。对后者来说,陇西(陇中)、陇南、陇东是其更为准确的地理标示。由此,诞生于河陇大地上的非遗物产小曲戏,便诞生了以民勤为代表的河西流派,以通渭为代表的陇西流派,以及以华亭、镇原为代表的陇东流派,等等。本文将通过资料,由河西而陇东,对甘肃重要的非遗项目小曲戏作简单的呈现性介绍。

北风南韵的民勤小曲戏

民勤县是陇上有名的“文化之乡”,有“人在长城之外,文居诸夏之先”的美誉,因“俗朴风淳,人民勤劳”而得名。民勤小曲戏属于曲牌体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于明代,清代与民国最为兴盛。民勤小曲戏剧目丰富独特、唱腔优美动听、表演生动活泼,艺术特色突出,兼具北风南韵,流传西北五省。

非遗传承戏曲歌舞(非遗镇原省级非遗项目)(1)

《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记载:“民勤曲子戏虽称曲子戏,与甘肃东部、南部以及敦煌一带流行的曲子戏,实非一脉。”就是确认它是与其他地方曲子戏完全不同的剧种。民勤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使得民勤小曲戏在明代中叶开始就流传到甘肃省武威市、内蒙古阿拉善等周边地区,在清雍正年间,流传到了新疆,清中叶至民国,又流传到宁夏、青海等地,对甘肃河西地区曲子戏和新疆曲子戏的形成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民勤小曲戏经过600多年的传承,知道戏名的有460多种,曲牌有100多种,唱腔有“八调十二腔”。道白唱词用民勤方言,诙谐通俗(演出展示)。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秧歌特色,男角唱时蹦蹦跳跳,跳的欢,滑稽自然;女角善用彩扇、手帕做戏,唱时摇摇摆摆,走的飘,俊美飘逸。有彩扇功、手帕功、十字步、碎步、蹉步、抖肩、顶灯、矮子功等表演技巧。

非遗传承戏曲歌舞(非遗镇原省级非遗项目)(2)

民勤小曲戏遗产丰富,有很强的包容性,融北方小曲的苍凉刚健与南方小曲的柔美俏丽于一身。它的起源、发展、成熟和传承、衰微、复兴,典型反映了中国地方戏曲的发展历史。民勤小曲戏流布于民勤县城乡,是当地群众最为喜爱的民间艺术。

(本文、图节选自2020.06.01甘肃省旅游和文化厅《陇上非遗》栏目,原题《听一段民勤小曲戏,等于吃了一棵“忘忧草”》,作者:树桐)

题材广泛的敦煌曲子戏

敦煌曲子戏,起源于敦煌民间,亦称“小曲戏”、“小调戏”、“老眉户”等,兴盛于清朝末年和中华民国初年,是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敦煌曲子戏剧目题材广泛,有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许多作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久演不衰,为研究千百年来敦煌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乡俗民规、婚丧嫁娶,提供了生动、丰富、详实的资料。2006年,敦煌曲子戏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敦煌曲子戏起源于隋唐、五代甚至更早。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的“敦煌曲子词”“敦煌变文”和“小调”是敦煌曲子戏的鼻祖,曲子戏是它们的发展。清代雍正年间,敦煌地区大批移民迁入,敦煌曲子戏又吸收了西北秦腔、眉户以及甘肃各地曲子戏、民歌中的各种曲调,在单一的说唱基础上,经过与敦煌民间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逐渐在敦煌发展成了独有的地方剧种。“东牛西牛两个旦(花旦),没有换柱子娈(玩)不转”,说的就是第二代曲子戏的三位优秀演员,东牛、西牛、换柱子均为艺名,东牛名赵吉德,西牛名王登义,换柱子名高中,此外还有孙家福、沈生财、孙家友、周进录等人。

非遗传承戏曲歌舞(非遗镇原省级非遗项目)(3)

敦煌曲子戏的演出形式有舞台演出和地摊坐唱两种,其中舞台演出俗称“彩唱”,有文武场和服装道具,道白用当地方言,表演要求 旦角扭得欢,走得漂,舞蹈轻盈活泼,形象生动, 丑角则需幽默诙谐,滑稽伶俐。地摊坐唱俗称清唱,不受演出场地的限制,不需服装道具,只要唱者嗓子好、唱调准、曲调多、板路稳就可以入座献唱。曲子戏剧目题材广泛,多表现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及民间社会生活等。

敦煌曲子戏的剧目题材广泛。有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反映各个社会时代的风貌,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敦煌曲子戏自形成后上演的传统及现代剧目共有71个,到21世纪初,能搜集到已整理保存的剧目有45个,流传下来的敦煌曲子戏主要有《 小放牛》《老换少》《 磨豆腐》《 绣荷包》《打懒婆》《 两亲家打架》等作品。经常演出的大概有三十多个,其中以《 磨豆腐》《 大保媒》《 八洞神仙》等最为喜闻乐见。

(文、图来源于“如意甘肃丽乡行”,原标题:《【非遗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曲子戏》,有节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