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发现两三个月了(别太热情)

编者按

从食物的摄取、转运到营养的消化吸收,再到最后的废物排除,消化道可谓是24小时随时待命。
但很多人不懂得保护消化道,让消化道健康亮起红灯!
7月9日,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大河健康报社主办的第18期《健康达人秀》栏目中,特邀河南省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小兵、河南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小芹、河南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王跃生、河南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孙波等消化大咖,为您送上消化道健康指南。

饭菜要不要趁热吃?

受邀专家

陈小兵 河南省肿瘤医院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

“我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吃霉变食物,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不良嗜好,但是却得了食管癌,这是为啥呢?”

食管癌发现两三个月了(别太热情)(1)


一个周一的上午,一位老年人走进河南省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小兵的门诊里这样问到。
为什么这么好的生活方式,却得了癌症呢,还是食管癌
原因就是他的饮食,一个字:热。
201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65℃以上的热饮(饮用)定为2A类致癌物,是致癌可能性较高的物质。
吃烫食是食管癌影响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65℃以上的热饮,有致癌风险。
超过65℃的热饮,可能损伤覆盖在口腔和食道表面的黏膜,日积月累反复刺激,可能会导致食管癌发生。
“食物从口腔到食管,再进入胃部,大概需要九秒钟,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吃了一口烫食、烫饮的话,食管和口腔就要承担9秒钟的滚烫的刺激,不断的刺激与损伤,就可能会引起食管癌的产生”陈小兵解释道。
河南是食管癌的高发区。
饭桌上常听到的“趁热吃”“趁热喝”这些话,似乎感觉只有这样才显得热情,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饮食习惯。

因此,建议大家在喝热饮、吃烫食之前,记得吹一吹,将食物的温度压下来达到 40℃左右是最好的。

“杀手”无处不在 熊孩子无所不吃

受邀专家

李小芹 河南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学科 主任医师

王跃生 河南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学科 副主任医师

孙波 河南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学科 副主任医师

每到假期期间,郑州儿童医院消化科就特别繁忙,尤其是胃镜中心,每天都会有吃进消化道异物的孩子前来就诊。
小孩子总喜欢把一些东西访到嘴里含着,比如牙签、棒棒糖棍、小勺这类东西。
玩得起劲时,一不小心就容易把这些东西咽到肚子里,有时候是掉进胃里,有时候是卡在食道里,还有的会卡在十二指肠里。
在这些异物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这些“熊孩子”吃不了的。针对这些吃下去的异物以及各种类型所带来的的危害。让我们来看看河南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小芹的讲解。

在这些异物中,如枣核、牙签、鱼刺等,这些尖锐的异物容易划伤食道,甚至会引起局部的感染,穿孔,主动脉弓大出血。

对于长条形的异物,像铁钉、棒棒糖,也会滞留在胃里不容易排出来,引起胃粘膜的损伤,更严重的话,会卡在十二指肠水平位,造成穿孔。

食管癌发现两三个月了(别太热情)(2)

图片来源Pexels


还有一类异物,如7号电池、纽扣电池等,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家长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消化道异物主要发生在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有钝的、尖的、长的、甚至是电池和磁铁。
吞了异物后可出现流涎、呕吐、反复哭闹、拒食,或是咽痛、吞咽困难、吞咽疼痛、胸痛。” 河南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王跃生讲道。
一旦家长发现小朋友误吞异物后,应到儿科专科医院就诊,详细叙述事情的发生经过,及异物的种类、形状和大小,误吞的时间及误吞后出现的相关症状。
提醒大家,儿童消化道异物重在预防。河南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孙波给出以下建议:

  • 进食时不可惊吓、逗乐或责骂以免大哭大笑而误吞。
  • 不要吃带核的枣,进食含骨头的肉食时需要细嚼慢咽,养成不将物品放在口内的坏习惯,对于婴幼儿,则应避免将可能咽下的物品放在其身旁。
  • 不要为孩子挑选磁力珠、海绵宝宝和弹珠等小体积的玩具,玩耍时不能将物品、铁钉含在口内。
  • 小物件、电池或药品等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谨防儿童误食。

注意!在不明确吃的是什么、异物滑落到什么位置时,切忌自行吞服饭团、馒头、韭菜等“土方法”,以免加重损伤,增加内镜手术困难。

《健康达人秀》是由“河南省健康科普能力大赛”所衍生出的一档泛知识类健康科普短视频栏目,拟以主题串联作品,制作系列健康科普视频,旨在让健康科普知识以更广泛的形式、更通俗的语言走到群众身边,让群众更便捷、更有效的获取健康知识,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助力健康河南、健康中国建设。

本栏目在健康中原120频道播出,由大河新健康融媒体平台及大河健康报公众号等方式,多种形式进行全网传播推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