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来讲袁隆平的故事

文:十月波斯菊

导言

2021年初夏,5月22日下午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去世了,享年91岁。

袁隆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来讲袁隆平的故事(1)

消息传来,让所有人难过和悲痛。

袁隆平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作为毕生追求。有人说,他老人家是看着我们吃完午饭,才离去的。

袁隆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来讲袁隆平的故事(2)

有人说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梧桐还高,稻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带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01

1930年的9月7日,北京王府井协和医院产房,一位名叫华静的年轻妈妈,生下了一个男婴。因为名字还没想好,就在出生登记材料上写下了“袁小孩”三个字。

这个叫做袁小孩的男婴,后来的名字叫袁隆平。

在打印的出生证明上,为孩子接生的妇产科大夫,为他留下了一个小脚印。

袁隆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来讲袁隆平的故事(3)

这位帮助接生的大夫,当时她才27岁,刚从协和医院大学医学博士毕业,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的大夫。她就是被称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

而抱在她手上的那个男‬婴儿,在未来,翻天覆地‬地‬改变了中国人一粥一饭的生活。

02

2岁到6岁的袁隆平,跟随着父母四处迁徙。从北平到天津,再到江西赣州、湖北汉口。

在颠沛流离中,让小小年纪的袁隆平,目睹了国家现状与老百姓的困境。早早埋下了学农爱国的种子。

虽然生活动荡,但父母让却一直对袁隆平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教他国文,母亲启蒙他英文。当袁隆平转学进入武汉博学中学学习时,对于这所美国教会中学的全英文授课,适应得非常快。

后来袁隆平在各种国际活动中的英语访谈、英语演讲等等,如此流利自如,就是当年在母校打下的良好基础。

袁隆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来讲袁隆平的故事(4)

从南京中央大学附中毕业后,袁隆平面临着大学报考方向的选择。父母希望他报考南京、上海的名牌大学,而袁隆平却自作主张地考入了重庆的湘辉农学院,也就是后来西南农学院的前身。

在大学,袁隆平选择主修遗传育种学专业。

1953年,当时刚从西南农学院毕业的袁隆平,被分配到偏僻的安江农校教书。

学生们很喜欢这位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据当时的学生回忆,他上课上得很好,下课还喜欢和学生玩。

在任教期间,他被百姓们因三年自然灾害中,饥饿倒下的景象所深深刺痛。

袁隆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来讲袁隆平的故事(5)

正是因为这份刺痛带来的责任,让袁隆平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研发水稻这件事上。

03

袁隆平一生有三个关于水稻的梦想。第一个是“水稻比人高,禾下好乘凉”,第二个是“杂交水稻覆全球 ”,第三个是“在中国改造1亿盐碱地,推广海水稻,增加粮食产量”。

这些梦想,如今正一一实现。

可是,梦想的实现过程,是经历了无数波折和艰辛的过程。

袁隆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来讲袁隆平的故事(6)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偶然在学校的稻田里发现了一棵穗大粒大水稻。蹲了好些日子观察后,他判断这是一个棵天然的杂交稻。

他心想,如果能人工培育,那么水稻一定能大大增产。

在一片质疑和嘲笑声中,袁隆平把初次发现的杂交稻在第二年播种,可长出来的水稻却高的高,矮的矮,产量还很低。

但袁隆平没有灰心,明天勾腰驼背泡在稻田里。

1964年6月20日,是值得当下每一位吃饱饭的中国人记住的日子。在这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发现了三株水稻雄性不育株。

第二年,他又在14000多个稻穗汇总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在60个瓦罐里,经过两年的播种,这6株不育株中的4株成功繁殖了1~2代。

袁隆平向中科院的院刊《科学通报》,发表了自己的首篇杂交水稻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

可是,在当时纷乱的年代,袁隆平那60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砸烂。他悄悄捡回来的几颗秧苗,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袁隆平将要关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从学校档案里发现了一份公函。

这份公函,是当时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位领导,在看了袁隆平的那篇杂交水稻论文后,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试验的批示。

这份公函,成了袁隆平的救命符。

湖南省科委不但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还划拨600元科研经费,调配两名助手给袁隆平,让他专心搞试验。

但是,事情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04

1968年5月的一天,袁隆平的试验田被人踩得稀巴烂,秧苗惨遭扒光。

可袁隆平默默从田埂边的污泥里,捡回5根秧苗,继续试验,丝毫不提追究谁干的这件事。

但这次恶意的破坏,袁隆平的实验,推迟了整整3年。

后来还是两个助手写信反映,引起了湖南省科委和农业厅的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科研协作组,把袁隆平调往长沙工作。

袁隆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来讲袁隆平的故事(7)

为了寻找更多的野生稻资源,袁隆平带着科研小组到海南崖县的南红农场。

1970年的秋天,小组人员在南红农场附近,发现一大丛长得穗粒小,看起来像野草的假禾。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就是后来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就在野败的杂交第一代在抽穗的时候,还没有人知道它的科研价值。

当时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100多个农业科技人员,拥到南红农场。袁隆平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他就是这样一个无私而专注的人。

后来他还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他的1.5万美金,全部作为杂交水稻基金,专门奖励那些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还把身边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出国深造,为的就是实现自己的第二个梦想: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世界。

05

1974年秋天,袁隆平培育出中国第一批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过试验种植,水稻产量从亩产200多公斤,提高到了500公斤。

后来,他又设计出新的垄间栽培模式,种子产量从亩产5.5公斤提高到了40公斤。

1976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了20%以上。

到了199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杂交水稻。

每年,增产的粮食,不仅多养活了7000万人口,还帮助了周边的越南、印度、菲律宾等国家的杂交水稻商业化生产。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来讲袁隆平的故事(8)

在袁隆平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种奖杯和证书。但这些荣誉,在他的眼里都不算什么。他更喜欢的到田里去。

每年的冬天,袁隆平都会到三亚。

有一次爬田埂,旁边的人想伸手搀扶他,被袁老挡开:“你以为我老了呀,我蹿田埂比你们年轻人还快!”

可惜,从今往后,冬天三亚的田埂,再也看不到老人矫健的身影了。

06

袁隆平一生都在为稻田守望,执着且热血。

从水田到沙漠,到盐碱地,他从未停下梦想的脚步。

他带领团队实现了水稻去镉的技术。

为了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种出水稻,他带领团队,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一千多次的田间试验,八百多组配组试验,最后创造出了亩产508.8公斤的奇迹。

为了申请建立海水稻研发中心,90岁的他,还坚持坐两个小时的车,到博鳌论坛和李克强总理会面。

很多人都劝他,不要再操劳了,停下脚步歇歇吧。

可这位稻田里的守望者,仿佛将水稻视为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在,种子在,水稻在。

他让我们安心吃好了饭,我们还等着他播撒种子的下一个奇迹呢。可他却在这个盛夏,悄然离去了。

曾有人问,将来袁老去世,会不会被树碑立传?

我想觉得一定会的。

结语

在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那一天,曾经有记者问袁老:“您拿完奖后有什么打算?”

他平静地回答说:“我明天还要回到田里去。我想看看我的超级水稻长得怎么样了?有没有病虫害?气候是不是干旱......”

在病危之时,他仍然牵挂水稻的长势。

在他的试验田,有一条横幅,上面写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袁隆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来讲袁隆平的故事(9)

是您,让我们挺直了腰杆,端稳了饭碗。

每年的5月22日,我们缅怀您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好好吃饭。

看到我们都好好吃饭,好好生活,相信您一定会含笑九泉。

致敬,国士无双!

致敬,我们心中的英雄!

【本文原创,抄袭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