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记录(三国历史上的39)

说到“三姓家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就是三国时期的吕布,根据影视作品留给我们的印象,吕布唯利是图、贪图美色,董卓用一匹赤兔马就让吕布杀了“义父”丁原,王允用貂蝉便让吕布杀了第二个“义父”董卓,在电视剧中被张飞大骂为三姓家奴。不过,这都是在三国演义文艺作品中的描述,而在历史上,有一个真正的“三姓家奴”,而他是被司马懿杀死的,他是谁呢?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才会成为一个三姓家奴呢?

三国历史记录(三国历史上的39)(1)

一叛刘璋

建安初年,孟达与法正为了躲避饥荒,逃入益州成为刘璋的属下。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璋听说曹操将派兵到汉中征讨张鲁,想到张鲁若被曹操击败,蜀中门户汉中失守,益州恐亦不得保全,于是引进刘备入川助拳。

三国历史记录(三国历史上的39)(2)

刘璋派去迎接刘备入蜀的,正是孟达和法正。这两人觉得刘璋无能,呆在刘璋手下只有自取灭亡,便商量投奔刘备。于是,两人就这样跳了槽,成了刘备的人。与法正不同的是,刘备夺取益州后,封法正为蜀郡太守,封孟达为宜都太守。

对于这样的任命,孟达觉得委屈。他一直觉得自己功劳、能力不弱于法正,而法正在汉中战后为尚书令,与诸葛亮平起平坐,孟达仅仅是宜都太守。曹操放弃汉中,孟达从秭归进攻房陵,斩杀房陵太守蒯祺,然后进攻上庸。这时,刘备却派刘封自汉中出发,与孟达会合于上庸,成了孟达的上司。

三国历史记录(三国历史上的39)(3)

二叛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孟达攻打上庸时,刘备派自己的义子刘封从汉中来协助他,刘封率军赶到后,与孟达合兵一处,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刘封来统帅孟达的部队,孟达本来就一肚子意见,两人相处得非常不好。刘封军事才能突出,又是刘备义子,一直心高气傲,没拿孟达当回事。期间,刘封夺了孟达的鼓吹依仗,双方之间水火不容,这可能也是后来他拒绝救援关羽的原因。关羽是建安二十四年十月被东吴大将吕蒙偷袭荆州,占了他的大本营江陵,被困樊城、襄阳的。他一不能像法正那样不断升官,二不被刘备信任,叛逃时给刘备写信说:“臣委质已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乎!”信中并没有说别的,满纸委屈而已。

三国历史记录(三国历史上的39)(4)

关羽正在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时,被吕蒙偷袭后,关羽立时处于两面受敌的被动局面,要求刘封和孟达派兵救援,却遭到拒绝,理由是“山郡初附,未可动摇”。关羽失败被杀,他们难辞其咎,闯了大祸,孟达再次叛逃。孟达来投时,魏主曹丕刚继位,虽然他也不喜欢这种反复无常的人,但他把孟达来降视为他有吸引力的表现,所以还是很欢迎的,而且委以重任,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他平阳亭侯,让他担任新城太守。

三国历史记录(三国历史上的39)(5)

三叛曹魏

曹丕死后,孟达又开始三心二意,原因是“自以久在疆场,心不自安”。这话令人费解:为什么久在疆场会心里不安呢?“与吴蜀固好”——《晋书·宣帝纪》中的这句话,似乎揭开了他为何心不自安的秘密。

三国历史记录(三国历史上的39)(6)

而且从“与吴蜀固好”这句话来看,孟达竟然还与吴国保持着友好关系!这是几个意思呢?难道他是在给自己留后路,而且留了还不止一条?他的心不自安,完全有可能来自这个原因,所以曹丕一死,再也没人罩着他了,他害怕新主人饶不了他,又想来个大转移。诸葛亮得知后,就“阴欲诱达”,希望他重归蜀汉,孟达便与诸葛亮约定了起兵的日子。

三国历史记录(三国历史上的39)(7)

司马懿知道后,担心孟达突然起兵,先给他写了一封信,是把他稳住,免得他突然发难而不好收拾。孟达当然不信司马懿,但他天真的以为司马懿带兵来讨伐他,需要先向天子请示,得到批准后才会发兵,至少需要一个月。哪知司马懿没有报请天子,立即率兵日夜兼程,仅用八天时间就抵达了新城。公元228年(太和二年)正月,司马懿攻城,坚守了十六天后,孟达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开城投降,他则被自己的部下申耽一枪刺死,司马懿砍下他的脑袋,传示洛阳。

三国历史记录(三国历史上的39)(8)

纵观孟达的一生,虽然他的反复无常有这样那样的原因,甚至还遭受过不公平待遇,但他受不了委屈、又反复背叛(一叛刘璋,二叛刘备,三叛曹魏),注定不会有好结果。无疑也是一种没有“职业道德”的表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