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雷相声听哭众人(张云雷的童子功太平歌词)

张云雷相声听哭众人(张云雷的童子功太平歌词)(1)

张云雷 杨九郎

相声“说学逗唱”四门功课,其中的唱,专指唱太平歌词。这种表演形式是相声开山鼻祖朱绍文首创,所以被划入相声门类,而非唱曲类别。当年朱绍文撂地卖艺时,一边用白沙撒字一边唱太平歌词,以此“圆粘儿”聚拢观众,留下了《劝人方》《饽饽阵》等唱段。德云社张云雷,最早学艺,就是唱太平歌词。

太平歌词的曲调与莲花落相似,半说半唱,每句前两个字或四个字说,后边半句唱。基本唱腔为上下两句,反复演唱,一板一眼,曲调极简单,但富有韵味。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裕德隆的弟子、相声艺人王兆麟受戏剧家王钟声影响,编唱新词、新曲,灌制了太平歌词唱片《小上寿》《劝人方》《韩信算卦》,扩大了太平歌词的影响。

唱太平歌词不配乐,也没有锣鼓,当众一站就唱起来。内容多以井市百态为素材,贴近平民,像劝人知足常乐:“一出城门奔正西,看见了人家骑马我骑驴,往后看,后面还有一个赶脚的汉,比上不足比下还有余。”“要吃好你是家常的饭,要穿暖你是家做的衣,知疼着热是抓髻夫妻……”

张云雷相声听哭众人(张云雷的童子功太平歌词)(2)

张云雷相声听哭众人(张云雷的童子功太平歌词)(3)

侯宝林

抗战时期,天津唱太平歌词的艺人秦佩贤,下台时忘了给日本特务鞠躬,被抓进日本宪兵队折磨致死。杨少奎是相声界公认的太平歌词名家。师胜杰的父亲师世元创作表演现代太平歌词《刘胡兰》也流传甚广。太平歌词演员王本林,后来加入天津红桥区相声队,常演《单刀会》《层层见喜》《火烧绵山》等节目。

五六十年代,天津举办新曲艺观摩大会,工人自己创作、演出,过去撂地的曲艺工作者中的积极分子也加入表演,歌唱工人的幸福生活、生产热情及英雄事迹。从大鼓、坠子、牌子曲到快板、太平歌词、相声,内容和形式相当丰富。和平区曲艺杂技团也在红旗戏院组织专场演出,参加演出的有阎秋霞、郝艳霞、张伯扬、周文如、高英培、范振钰、韩德荣等著名曲艺演员、弦师,还有侯月秋、张起荣、阎笑儒、马宝山等老艺人,作品包括相声、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时调、辽宁大鼓、太平歌词、莲花落。

这段时间,太平歌词在观众中还有一定的影响。恒源纱厂工人王家骏,吸收数来宝和太平歌词的表演特点,以天津方言的口语和音调,自编自演富有“流口辙”特色的小段。后来这种形式的唱词逐渐完善,趋向叙事性,注重民间口语中语气词的使用,加强感情色彩和诙谐风格,以大板和节子板伴奏,被称为“天津快板”,流传至今。可见天津快板与太平歌词之间,有很大的传承关联。

张云雷相声听哭众人(张云雷的童子功太平歌词)(4)

张云雷相声听哭众人(张云雷的童子功太平歌词)(5)

马志明的太平歌词唱得最好

80年代初,马三立、郭荣启、常宝霆在天津一家剧场合说传统相声《扒马褂》,一开始唱的就是太平歌词。马志明当时的相声《文章会》,也让年轻一代相声迷了解了太平歌词这种形式,传承了这门艺术。

天津茶馆知名相声演员佟守本,从1963年开始学习太平歌词,搜集整理太平歌词段子,例如《饽饽阵》《劝人方》《嫌贫爱富》《金石良言》《阴功报》《江湖人告苦》《汉高祖追张良》《孟姜女哭长城》等,出版了“传统太平歌词汇编”,收入上百个段子。他曾和刘文步合说相声《太平歌词》,一板一眼,一调一腔都显示出了很强的功底。

咱们最后再来说德云社二爷张云雷。张云雷本名张磊,1992年生在天津,2000年,表姐王惠把八岁的张云雷带到北京,一边上学一边跟郭德纲学太平歌词、莲花落。不久后,郭德纲和早期德云社的相声、评书,通过网络下载传播,张云雷唱的太平歌词也流传开了。2005年张云雷倒仓,高音上不去,他觉得自己唱得不好听了,没了自信,不顾表姐和姐夫的劝阻,只身回了天津。几年后再回北京,最终仍以唱成名,《探清水河》成为经典。(文:何玉新)

张云雷相声听哭众人(张云雷的童子功太平歌词)(6)

张云雷相声听哭众人(张云雷的童子功太平歌词)(7)

郭德纲 张云雷

张云雷相声听哭众人(张云雷的童子功太平歌词)(8)

李亮节摇滚大鼓是新曲艺的代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