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盛世如你(这盛世如您所愿)

每年国庆阅兵时,总有一句话会在微博刷屏,引人泪目——“这盛世,如你所愿。”这句话背后是周恩来总理在开国大典上的一段故事,当年国家百废待兴,周总理说:“飞机不够,就飞两遍。”

七十年弹指一挥间,新时代的中国早已山河无恙,国富兵强,一派繁荣锦绣。

如今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四十五年,而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为革命和人民无私奉献一生的精神,始终留存在我们心中。

这盛世如你(这盛世如您所愿)(1)

周 恩 来 其 人 

1898年,周恩来生于江苏淮安。求学之时,周恩来确立了为革命和祖国发展奉献终身的远大理想,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革命之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用双手捧起新中国的星星火苗;建国之后,他始终退让不争,一肩挑起党和国家的繁重事务,将一颗赤诚之心全部奉献给了人民,让祖国在世界之林真正挺起了胸膛。

革命时期的周恩来

辛劳一生,他别无所求,却满载而归。1976年1月8日,78岁的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送葬当日,寒风凛冽,十里长安街人头攒动,人们自发走上街头为总理送行,追随着灵车流下滚滚热泪,驻足凝望总理远去的方向久久不愿离去。

周恩来为党和人民奉献了一切,也收获了人民永远的爱戴和怀念。

远 志 少 年 郎 

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一个“绍兴师爷”之家,自幼被过继给叔父,在养母陈氏的悉心培养下成长。

12岁时,周恩来跟随伯父来到东北读书,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周恩来在完成课堂任务之余,还千方百计挤出时间阅读进步革命书籍和报刊,思考如何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振兴中华于世界之林。

在一次修身课上,校长问学生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是为了发家致富、将来给自己找一条出路,只有周恩来掷地有声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年少立志,一心为国,这铮铮誓言,喊出了他为中华民族复兴事业奉献终身的远大志向,也成为学生时代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

这盛世如你(这盛世如您所愿)(2)

少年周恩来

1913年,周恩来考入天津的南开中学。他潜心立志,决心做到五个“不虚度”: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并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学校的免费生。

“我是爱南开的。”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光,周恩来感慨地说。在那段日子里,他没有“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勇于挑战自我,广泛发展自己的兴趣。

他先是加入了校长张伯苓组织的戏剧社,还挑战反串出演,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后又与同学一起成立课外社团“敬业乐群会”,组织讲座和研讨会,交流进步思想。在此期间,他的个人视野和能力也逐渐得到纵深和拓展。

这盛世如你(这盛世如您所愿)(3)

意气风发的少年周恩来

南开中学毕业后,周恩来先后赴日本和法国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接触并认同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张

1919年,周恩来回国,同年9月进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者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在1921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一腔热血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

1925年,周恩来和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邓颖超结婚,婚后不久就离开新婚的妻子,投入国民革命和黄埔军校的工作中。他治军严格,规定军队严守纪律、不许打扰百姓,以身作则,在队伍中威信颇高。

在南昌起义之前,周恩来对身边的所有人都守口如瓶,甚至连妻子邓颖超也毫不知情。直到要开始动身之前,他才简单告诉邓颖超自己要参与一项行动,但并未说明要去干什么、去多久。后来邓颖超看了报纸,才知道这竟是南昌起义的前兆。

将理想的实现置于个人享乐之上,将国家的安危放在小家的安乐之上,周恩来始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被传为佳话。

这盛世如你(这盛世如您所愿)(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