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绘画脸谱(耋耄老人眼神好)

在上海有这样一位耄耋老人,他日复一日地在蛋壳上作画,画《西游记大闹天宫》、《封神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他画尽了京剧脸谱里的各种人物形象。

十余年间,近3000枚蛋壳在他的手中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脸谱画。2008年,他的京剧脸谱作品曾被央视戏曲频道展示。2016年,他更入选成为上海市市民文化节百名手工达人之一。

国粹京剧绘画脸谱(耋耄老人眼神好)(1)

费永泉老先生与他的蛋壳作品。

老有所乐的费永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用一口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道出了自己的心愿:“我在这蛋壳上作画就是想能借此弘扬我们传统戏曲文化,只要身体可行,我就会一直画下去。”

热爱京剧,退休后自学蛋壳画

推门走入费永泉的家,入目第一眼便是墙上挂着的各种传统艺术作品:剪纸、香囊,当然还有费永泉自己的作品——蛋壳画。据说早前家里院子没被拆除的时候,院子里都堆满了费永泉的作品,如今这些蛋壳画被他小心翼翼地藏于纸盒中,一摞又一摞地堆积在橱柜上。

国粹京剧绘画脸谱(耋耄老人眼神好)(2)

费永泉老先生的蛋壳画。

为方便记者的采访,费永泉将自己的作品摊满了桌子,每一件作品上都贴着一个标签,注明了脸谱的身份。

老伴在一旁一边笑一边直摇头:“这些全是他的宝贝,他把别人不要的纸盒子收集回来,二次利用于藏蛋壳画,又用那些废弃的纸板做蛋壳画的帽子与胡须。我们这个家都快被他整成垃圾厂了。”费永泉的老伴虽抱怨着,却也还是呵呵笑道:“这是他的精神寄托,还是得支持。”

费永泉的这项爱好最初源于他对京剧的热爱。

1939年生于浙江的费永泉从小喜欢跟着父亲一起看戏,京剧是他的最爱,家中电视常年放着戏曲节目。

2000年退休后,得以空闲的费永泉或拉着同样热爱戏曲的老伴去剧院看戏,或与票友们相聚一堂,唱戏解馋。可惜因费永泉咬字发音不准,唱戏的念头日渐消散,然而他对京剧的热爱却从未消除,“退休后,时间变得特别充裕,我就总想着能不能用什么方式将我最喜爱的京剧呈现出来。”

一日,费永泉吃着鸡蛋,他看着手中完整的鸡蛋壳,突然灵光一闪:“这鸡蛋壳不正像是人的面部轮廓?”2005年,从未有任何绘画经验的费永泉开始琢磨起在鸡蛋壳上作画一事。然而鸡蛋壳易碎,表面光滑,在鸡蛋壳上作画并非如费永泉最初想象中那般容易。那段时间,费永泉每日早上起床打一套太极拳后,便埋首于床边的书桌上——那张小小的书桌上堆满了作画所用的材料、素材,抽屉里也放置了各种颜料及工具。

彼时,费永泉总是不得要领,画坏了一枚又一枚鸡蛋壳,家里只得顿顿吃鸡蛋——荷包蛋、鸡蛋番茄汤、炒鸡蛋,吃得费永泉老伴直呼受不了。可是谁能料想,这位说话轻声细语的老爷爷却是个极为执拗的人,他不愿轻易放弃。回忆起最初的时光,费永泉表现得轻描淡写,“就自己多研究研究,向专业人士讨教经验,买点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后来,费永泉硬是靠自学学会了这门“手艺”,也成功画出了一件件蛋壳艺术品。

只送不卖,义务教授蛋壳画

费永泉这一画就是十三年。

十三年间,数千枚鸡蛋壳在费永泉的笔下摇身成为了一张张形象各异的京剧脸谱画。通常,费永泉的蛋壳画总是以成套出现,少则4枚,多则几十枚。每一套蛋壳画在费永泉的心里就是一出戏、一份传承、一件珍品。

日子久了,费永泉的蛋壳画出了名,一些慕名而来的人想向他买,费永泉却只愿送给有心人,坚持不卖。

“画蛋壳画对于我这样一位老人而言,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传播交流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我们家也不缺钱,只要对方真心喜欢、欣赏我的作品,我很乐意送给他们做纪念。”

2012年起,费永泉不仅自己作画,还在社区文化中心开设了“蛋壳画”课程——由他开办的“莘庄蛋壳画”与“颛桥剪纸”、“龙柏香囊”等民间艺术被同时列入了上海市闵行区五年级学生体验型课程的内容,费永泉亦成为了一名专门教授五年级学生在蛋壳上画京剧脸谱的志愿者老师。

时至今日,年近80岁的费永泉依然每周两次,风雨无阻得穿梭在课堂与家之中。

尽管家人极力劝阻,认为他年事已高,不便再来回奔波,长时间授课——事实上,费永泉是所有老师中年级最大的,且每次出行需要花费他半个多小时路程,4个小时授课时间。

有时候,一天下来,费永泉的嗓子都是干哑的。但费永泉却笑着告诉记者:“我现在还教得动,等我找到替代的老师,再说呗。况且言传身教给小朋友是传播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我也有做一些创新作品,比如年画、生肖、迪士尼系列的蛋壳画,但京剧脸谱是我的最爱。”

如今,最困扰费永泉的便是找不到传承人。

“收徒弟太难了,那些年轻人即便对蛋壳画有兴趣,但他们对传统戏曲没有一点概念,更何况是脸谱画,这造成他们很难坚持下去。”而让费永泉坚持下去的大概无外乎就是对京剧的这份挚爱了吧。

国粹京剧绘画脸谱(耋耄老人眼神好)(3)

费永泉老先生向记者展示“市民文化节”的纪念品。

潜心画蛋,醉心自己的桃花源

采访结束后,记者向费永泉询问能否现场制作一枚蛋壳画,用以拍摄视频。费永泉点点头,就从冰箱里拿出了一枚鸡蛋。老伴在边上嚷着:“你又要用新鸡蛋啊。”费永泉说:“我得从头开始做,她才看得明白,拍得清楚。”

后来,记者才知道,费永泉在自己的床底下藏了整整两箱的蛋壳,一箱是鸡蛋壳,另一箱是鹅蛋壳。费永泉怕记者不信,还特意弯下半个身体钻进床底,如同翻出两箱珍宝般给记者介绍道:“这些都是我平时积累下来的干净的蛋壳。这箱是鹅蛋,鹅蛋比鸡蛋少见,更大更白,制作蛋壳画更好看,我都藏了起来。”他说这些话时,老伴就在客厅里望着我们,笑着摇头。

其实,记者拍摄的视频碍于时长,并不能完全展现蛋壳画的完整步骤,但费永泉还是坚持从挑选鸡蛋开始。

这个说话轻声细语、慢悠悠却思维敏捷的老人,只有在一边制作蛋壳画一边回答记者提问时才会出现反应“慢一拍”的情形,有时他甚至专注得几乎无视了外界的声音。

蛋壳画做完一步,他会放下手中的活,然后抬起头面向记者介绍下一步;又或者在制作非常重要的步骤时,开口耐心讲解。其余时间,费永泉都专心伏在书桌前制作蛋壳画,即便这个蛋壳画只是一个样品。

一会儿功夫,一枚普普通通的鸡蛋壳便在费永泉的手里幻化成一张有模有样的孙悟空的京剧脸谱,逼真的很。画完,费永泉将这枚蛋壳画搁置在废弃的纸筒上晾干——果然如费永泉的老伴所言,费永泉制作蛋壳画使用的材料、工具几乎都是二次利用,格外环保。

记者临走前,费永泉突然从箱子里找出一盒制作精美的、画着《西游记》师徒四人京剧脸谱的蛋壳画,热情地塞到了记者手中,“我看你也喜欢这个,就送你了。”(这幅作品的蛋壳用的是鸡蛋壳,纸盒和包装用的是红色喜饼盒子与包装,手巧的费永泉还在盒子顶端制作了一根挂绳,以便他人能将这幅作品挂于墙上。)

采访时,费永泉曾多少这样说道:“我在这蛋壳上作画就是想能借此弘扬我们传统戏曲文化,只要身体可行,我就会一直画下去。”他是真心喜爱京剧,痴迷蛋壳画,视作品为无价宝。老人虽老矣,但在他的身上却真正体现着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对话:凭借一本《京剧脸谱艺术》起步

广州日报:画蛋壳画有哪些步骤?

费永泉:首先因为我的蛋壳画多是成套的,所以在选择蛋壳时,我会选择大小、颜色相似的蛋壳。选择完后,在鸡蛋壳的两端戳一个小洞,去除蛋清和蛋黄,洗干晾干后备用。洗干净的鸡蛋壳必须先用砂皮纸打磨,以便后续操作。接着用铅笔勾勒脸谱轮廓后就可以上色了。同时,上色有一定规律,得从浅至深,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如果想要更美观,可以在纸板上画蛋壳画的胡须和帽子,用双面胶粘上。

广州日报:在蛋壳上作画的难点是什么?

费永泉:因为蛋壳光滑、立体、易碎,所以拿捏蛋壳时,力度要格外注意。第二个难点是在上手勾画时,要特别注意脸谱的比例。同时由于蛋壳材质的特殊性,我在蛋壳上作画时都是采用绘画专用的丙烯颜料,颜色持久光亮。

广州日报:您画了那么多京剧脸谱,灵感从何而来?

费永泉:最初是凭借一本《京剧脸谱艺术》,参考书中的脸谱画法。后来,我发现京剧脸谱应该还配有胡须和帽子等,所以就开始琢磨用纸板制作胡须、帽子。我笔下的京剧脸谱多数是参考了京剧演出中演员的形象或是京剧书本中的人物形象后,再设计而来。

因为平时喜爱京剧,所以看的戏、书不少,家里的电视频道更是常年调至戏曲频道,所以每次作画之前,我的脑海中都会有一个大致的脸谱形象,心中有画,笔下自然有神。

文、图、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