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北地区丧葬习俗(西安市临潼区丧葬习俗)

一、解放前的丧俗  丧葬礼俗,在人民生活中一向占有重要地位。本县风俗,养儿防老,子女赡养老人,事先预置老衣、棺木、父母病则服侍汤药;父母殁则丧葬送终。旧社会,世家之葬,置内棺、外槨,砖石砌墓,开丧行吊,请乐唱戏,守丧三年;而穷民则有一张芦席裹尸之例、亦不鲜见。                        解放前的丧葬风俗  后事的预备 父母年迈60,子女即为制作棺材、老衣等“后事“。棺木以松、柏、桑、桐为上,榆木次之,杨柳为下。老衣衬用绸缎棉布,作单、夹、棉衣各一身,但件数只能是奇数(如7、9、11件,奇数为阳),富家以砖石箍砌墓洞,穷家则挖土为墓。  殓木 老人咽气后,由长辈人或同辈人为其净身、理发、梳头、穿老衣。老衣以时代而定,如八十岁以上人穿“清朝服”,男子长袍短褂、高靴,女子穿裙束带。民国时期变为大襟长袍子:解放后人死则穿制服,不论形式怎样,其色纯青。死者头枕公鸡形枕头(象征黄泉路上吉祥如意),右手握帕,左手攥一个馍,男子须是舅家的馍,女子须是娘家的馍,意在不忘根本:脸蒙白纱,仰卧,让亲人一一看望后,再行盖棺,棺盖上放一黑碗,盛青油作灯点亮,叫“水灯”、“照明灯”或“阴灯”,直至下葬后放入墓中灯不得熄,象征照亮黄泉路。“殓木”后,在纸糊的新瓦盆内烧化纸钱,叫开路钱(路费),葬前烧纸都在纸盆内。给大门额吊白纸一 束,门框两旁各吊白纸条一串,以示有丧。  讣告 以文告形式通知亲友,家中出了丧。一般人家以口头通知代替讣告。民国时期的讣告格式如下:

陕西渭北地区丧葬习俗(西安市临潼区丧葬习俗)(1)

  亲友闻报先来奔丧,后备礼,届时参加开吊(追悼会)仪式,及至下葬为止。村院中人第三日始来哭吊,叫“吊丧”。  开吊 也叫“吊唁”,是对死者悼念的一种仪式。在灵前举行,正中供死者遗像或牌位,桌上献祭品,  两旁摆置花圈,点燃蜡烛,香烟缭绕。桌前两旁侍立纸俑金童玉女,周围悬挂亲友送来的铭旌、

陕西渭北地区丧葬习俗(西安市临潼区丧葬习俗)(2)

幛等。民国时期开吊仪式:(1)奏哀乐;(2)主持人宣布致丧人名单(含唁电)、礼单:(3)默哀三分钟:(4)宣读祭文、

陕西渭北地区丧葬习俗(西安市临潼区丧葬习俗)(3)

词、

陕西渭北地区丧葬习俗(西安市临潼区丧葬习俗)(4)

联;(5)奠酒(孝子行奠酒礼);(6)礼成(以上仪程在哀乐声中进行)。  引魂 迷信人说:“人有三魂六魄,人虽死而魄游四方”,引魂是引魂归位;另说:“指同辈人之魂回家共享祭祀之礼”。其仪式于葬埋前夕,乐人前边奏乐,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孙,即继承人)手执魂幡在前,男孝子按长幼依次排队,由外甥或女婿一手提灯,一手携纸钱,领队去被引之亡故人坟里,绕三圈,然后于坟前烧纸叩首,仍排队哭着往回走,行至村口,有女孝子们排队跪在魂桌旁哭接,待执幡者在此点香烧纸后,男女孝子又依次哭引于灵前叩首,复引另一灵魂,其形式同上。魂幡,是用长短不一的三绺白纸条,上写幡语(三周年幡用红纸)系在竹棍上。其格式如下:

陕西渭北地区丧葬习俗(西安市临潼区丧葬习俗)(5)

  迎饭 葬埋前夕,亲友具礼前来,女婿、外甥、乾儿的献礼尤为隆重,所献食品叫 “献饭”。有“干果饭”、“肉食饭”、“素食饭”及“献食”(用白面作三个蘑菇形大馍,上贴面花)。除献饭外,还要做花圈、排花、金山、银櫃等礼品。各亲属执礼,候之村口,依先后次序,由孝子排队将一家一户的礼品,一人手拿一件,在奏乐中迎入灵前献祭,其仪式相当肃穆隆重,客多者往往通宵达旦,旁观者争先品评。  发引 也叫“扯

陕西渭北地区丧葬习俗(西安市临潼区丧葬习俗)(6)

”。在埋葬起灵前,用几条白布,一头拴在棺架(也叫棺罩)上,男女孝子在灵前以长幼次序,手抻白布边哭边抻,引棺入茔。起灵前,先烧纸马、纸车。起灵时乐人领路,执幡之子随行,由女婿或外甥将纸盆举于执幡者头顶,行至十字路口,猛然掉在地下,按传统规矩,顶纸盆之人有继承家业之权利。凡灵过谁家门前,这家人就要烧火,以防鬼魂入户。此外,灵柩还有一老人手提木斗,内放草料(喂马之物),酵面一块(象征后世发达)、献食一个、水灯一盏及纸钱或冥币一叠,边走边向路旁掷撒纸钱(此钱用黄白二色纸剪成如古铜币状)。下葬时,将斗内之物放在墓内,棺盖上的被子由长媳抱上,从坟之四角各抓一撮黄土,包入被内,放回原设灵的地方,至头七日后才取出,谓黄土生万物。  下葬 即棺木入土。其时,男孝子们手执纸棍跑于坟前,女孝子亦跪一旁哭号,并不时在主丧人的指挥下向埋葬人行叩头礼。这时乐人还要在坟里唱戏(由亲友点戏)。棺木放好后,由长子、长女擦净棺盖将铭旌蒙盖棺上,叫“盖棺论定”,“纸俑”侍立棺旁,“水灯”拨亮,茶壶烟具等放好,然后封固墓口,填土掩埋。埋好坟后,于墓前三尺处,做一长方形砖台,作为祭祀的供桌。最后,男孝子将手中白纸棍按辈份一排一排地插在坟之正面半坡上,如下辈人中有未出生者(纸棍象征男性人丁,故男人各执一棍;未出生者,指有孕妇),插一红色纸棍,以示承先启后的意思。葬后三日,孝子要整修一下坟堆,并在坟上撒些草籽,叫做“全山”,象征“生发”。自下葬之日起,一连三个晚上“打怕怕”,即第一夜在门口烧火,第二夜在十字路口烧火,第三夜在坟里烧火。  谢丧 普通人谢丧,在埋葬之日下午端上酒、菜、馍,由乐人吹奏到族户门外行礼,这些菜馍,表示致谢;有讲究的人家除此之外,还要写一张致谢亲友的文告。如:

陕西渭北地区丧葬习俗(西安市临潼区丧葬习俗)(7)

  祭祀 七期,从亡故之日算起,七天为一期,共七期(首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尽)。每期要烧化纸钱祭奠,至亲必须参加。百期:亡后百日,举行祭祀。新坟:亡故后的第一个寒食节,至亲要来祭奠扫墓。周年:逝世后第一、二个周年,举行一般祭奠活动,第三周年则要同葬礼一样,搭棚请乐人,设宴大祭,前一日孝子迎饭,引魄,此日正式祭奠。  服丧 男孝子披麻戴孝,头蒙白纱,身穿孝衫(白大襟毛边袍子)足登白布鞋,腰束麻绳(丝)一撮; 女孝子头蒙白纱巾,上穿白衫,下着白褶裙,足登白布鞋;近亲身穿白衫,头上缠一条白布;远亲只给 头上缠白布。今天,农村已有一部分人,以黑纱代孝。民国时期铭旌格式如下:

陕西渭北地区丧葬习俗(西安市临潼区丧葬习俗)(8)

  二、解放后的丧俗  解放后,国家进行丧葬改革,人民的思想觉悟逐渐提高,本县各级政府干部,丧后一般举行吊唁仪式。子女仍戴孝,亲友戴黑纱,同志胸佩小白花,俯首致哀,绕灵柩一周与遗体告别。机关羊位多送花圈、挽联,并开追悼会。从1984年起改土葬为火化。  农村丧俗的旧仪,有所简略,守丧三年的封建讲究不复出现;死人安葬于家族坟茔的制度,随着历次政治运动和农田基本建设,旧坟悉平,实行公墓;但近年一些地方有在自留地立新茔埋葬现象。现在仍沿旧俗的有:报丧(讣告)、吊唁(追悼会)、送葬等,除国家干部和县城部分人死后火葬外,广大农村依旧土葬。葬后祭祀仍有七期、百期、周年的纪念活动。  农村的追悼会,由村干部主持;亲友送花圈、铭旌、金山、银柜等献于灵前。追悼会后,有民乐队奏乐或放电影,以示悼念。  当前农村追悼会仪程:(1)全体肃立;(2)奏哀乐;(3)宣读致丧人员名单;(4)默哀;(5)介绍死者生平;(6)致悼词;(7)讲话;(8)孝子行奠礼;(9)孝子致谢礼: (10)奏乐礼成。  解放后的铭旌格式:

陕西渭北地区丧葬习俗(西安市临潼区丧葬习俗)(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