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走进过午不食的误区(他们如何控制吃的欲望)

当心走进过午不食的误区(他们如何控制吃的欲望)(1)

过午不食,作为轻断食的一种,是一个时兴的说法。人们试图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舌头并不了解胃,填塞并不能带来抚慰,体重应该屈从于理智而不是欲望。事实上,轻断食的理念出处古老,方式却常变常新。

我们走访了一位僧侣、一对因断食而结缘的夫妇、一个运动达人和一名创意素食大厨,听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实行轻断食,看他们怎么对待食物,如何消解欲望。

我只是一条分割线

一位僧侣

和他的 嘴巴禅

当心走进过午不食的误区(他们如何控制吃的欲望)(2)

食欲,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欲望,成因复杂。因为饿、因为馋、因为需要抚慰,我们一顿接着一顿,把舌头、喉咙和肠胃作为一个巨大而无所不能的容器,吞咽食物,也试图借由它来容纳生活百味。在少林药局,我们坐下来,向少林监院、少林药局负责人延林法师提问,到底如何控制自己的食欲?如果就是想吃、天生是个吃货怎么办呢?这位一直过午不食、且正在实行断食的僧侣笑了起来:“真的那么喜欢吃,你修行,可以从嘴巴禅入手,也是个禅法。”是的,嘴巴禅,不是嘴巴馋。

禅悦

从登封市到少林寺,只不过十来分钟的车程。下午两点多,在吃过一顿登封当地最典型的大盘羊肉烩面当做午餐,喝了几遍茶水之后,我们驱车上山入寺。几个转弯过后,少林寺和少林药局就在眼前。少林药局是一个有点像四合院的所在,位于山门一侧。没等多久,之前一时联系不上的延琳法师出现了,他身高一米九,穿着一领橘黄色的僧袍,皮肤白净。法师说,刚才没看手机,因为他在打坐,每天上午一次打坐,下午一次打坐,一打坐,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这一天是4月7日,正值清明节气的第一侯——“桐始华”。中国古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分三侯,每侯五天。本来,延琳应当比这再推迟几天,才开始断食,但因为事务繁忙,之后要去外地出差,所以他给自己提前了断食的时间,从我们来访的前一晚,就不再进食,只喝矿泉水或是山泉水,将如此度过两到三个星期。

延琳的打坐和我们拜访他的主题——“断食”,息息相关。根据他的描述,在静坐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禅悦”,佛家饮食有九种,最好的食叫禅悦食,延琳的打坐其实可以视为他在断食期间的一种进食方式,只不过吃的不是具象的食物,而是“禅悦”。为了举例,延琳讲了美国一个白人拳王的故事。这个人来少林寺,当时身心压力很大,延琳建议他断食。“他问为什么要断食,我说我要把你格式化,把你系统重新装一遍。嗳,他听懂了。你不格式化,新的营养不是不够,是塞不进来,都堵塞了。把你格式化,四五天以后,没用的、多余的东西都会排出来。再复食,人体内部的许多功能就激活了。最后这个老外断了七天。第五天来的时候,就在我这个禅医堂外面,我让他双腿盘起来,盘个散座。他后来把心静下来了,正好那天外面下雨。当天他回去写的日记很激动,说他听到了大自然最美妙的交响乐。嵩山里的山雨嘛,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他把这当成音乐去欣赏,这时候我就知道他的灵性已经激活了,把一场暴风雨联想成了交响乐。以声音为食,达到了禅悦食的境界。”

“我每年断食两次,一次是清明后、谷雨前,一次是冬至前,”延琳这样说道。他在供桌旁边的椅子上以随意而又熟练的姿势跏趺而坐,将历年的断食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谈话的时候,他手旁边放着一瓶矿泉水,不时饮用,声音洪亮,语速流利,逻辑缜密,完全不像是已经饿了一天的样子。

当心走进过午不食的误区(他们如何控制吃的欲望)(3)

当心走进过午不食的误区(他们如何控制吃的欲望)(4)

药食

“过午不食”被作为轻断食的一种,是一种时兴的说法,但实际上出处古老。这是释迦牟尼在两千五百年前为僧团制定的戒律。“说的是佛陀的时候,晚上出家人到外面去化缘,把一个孕妇给吓着了。佛回来就在思考,一个,我们是不是要吃那么多?另外一个,不吃晚饭,是否更利于修行?”延琳这样介绍这条戒律的由来。

赵朴初老居士曾在《佛教常识答问》中介绍道,按照佛制,比丘午后不吃食物。最严格的只喝白水 ,一般的僧人午后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我国汉族禅宗僧人从古有自己耕种的习惯,多数寺庙中开了过午不食的戒,但是晚餐仍被视为“药食”,持过午不食戒的僧人为数也不少。“药食”,也写作“药石”,是寺院里对晚斋的说法。饮食何以名之为药?延琳说,佛医讲究“段食”,早上一个时段,中午一个时段,晚上一个时段。有些人太嬴瘦了,或者处于康复期,这些人可以吃晚饭,所以就有了“药石”这个词。

不过,延琳自己是不吃晚饭的,他推崇《百丈清规》所说:“疾病以减食为汤药”。在他看来,过午不食,一是睡得好,二是第二天精神反而好。“吃太饱了血液都到胃里去了,安不了神。有的小孩子磨牙,跟晚上吃得过饱也有关系,他还没有消化,身体睡了,精神意识还在工作。”

延琳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有关人体经络运行的知识,他一直在学习。1988年,延琳第一次拜谒少林寺,并且与一位禅师谈了话,这次谈话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后,他协助少林缔结了许多善缘。2006年,延琳受戒出家,从此正式进入少林寺这座具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佛教寺庙,在此修行、生活。出家后,延琳主修药师法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比别人更注重通过饮食调节自己的健康。他强调,决定断食之前,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断食,要有一个出于正见的发心,否则就可能走向歪路。他说:“我们所说的断食,跟减肥没有什么关系,是为了让人清理毒素。”

当心走进过午不食的误区(他们如何控制吃的欲望)(5)

当心走进过午不食的误区(他们如何控制吃的欲望)(6)

素斋

我暂时还无法想像什么是“禅悦食”。随着谈话的进行,到了用餐时间,我开始怀念起食物,抑制不住地去想像少林寺的斋饭会是怎样的。根据多年的旅行经验,我发现,真正的素斋美味很可能隐居在山林的某个寺庙或是某个道观里——在五台山普寿寺,因为梦参老和尚的百年寿诞庆祝法会,我曾经有幸与一千名僧人共同用餐,至今我仍记得,那顿饭的菜谱是:黄瓜木耳腰果拌素鸡、海带土豆烧素肠、炸香菇、荷兰豆烧胡萝卜、豆沙包,还有喷香的大桃子和米饭。在福建灵石寺,我曾品尝过一顿美味的早饭,它包括:带咸味的玉米粥、炒青菜、炒豆角、萝卜干炒粉丝、蒸南瓜,还有餐后小点心,有全素芝麻松饼、泰国产的三合一全素奶茶、麻辣蚕豆、雀巢脆脆鲨巧克力、孝感麻糖。而这两个寺庙,都是戒律严谨,过午不食的山中道场。

于是我向延琳法师提出更多问题,比如,当你正常吃饭的时候,你吃什么呢?遗憾的是,延琳回答得非常简单,他说,米饭、馒头、蔬菜。这个回答给我的信息,甚至不如一本名为《少林僧》的书籍更详细。在那本画册里,作者相当仔细地描写了少林僧人的日常餐单,其中提到,典座释行慈每天开着一辆小货车去十五公里外的登封市菜市场采购食品,他会买来大量的蔬菜瓜果,有黄瓜、蘑菇、土豆、莲藕、青豆、玉米、小米。但延琳法师最终答应,让我们体验一下寺庙中的素斋。

第二天中午,延琳法师的随身小和尚带着我们一行访客,去少林寺的斋堂用餐。我们低头,合十,向行堂的僧人致意。他们拎着大号的食桶,在我们面前的两个大碗中放入胡萝卜炒粉条、炒菠菜、炒豆芽、莲花白,还有米饭,以及一个大号的豆腐粉条馅的素包子。我们不敢浪费涓滴,以感恩之心,用餐完毕。这就是寺院里的素斋最为美妙之处:当人们不吃的时候,不吃的背后有着清楚的价值观。当人们吃的时候,能从吃中体会到饮食背后的温柔。

当心走进过午不食的误区(他们如何控制吃的欲望)(7)

ELLEMEN:现在寺庙里的“过午不食”和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那个时候的“过午不食”,意义上有没有区别?

释延琳:本质一样,让你成道。只不过吃的东西有可能不一样。在印度以前都托钵化缘,不开厨房的。到中国不适合了,气候不一样,国情也不一样。在中国,对于要饭的,一般还是有比较另外看法的。所以唐代以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己去耕作,自己养活自己。但是佛法的本质没有变化。

ELLEMEN:作为僧人,同时也是医者,你自己怎么看待普通人的过午不食的现象?对他们有没有一些建议?

释延琳:最大的建议,是要在尊重别人情绪下的自在。另外,学佛最好要学八正道,从八正道入手,正见是第一。为什么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正见应该有,否则忙忙碌碌活着,忙忙碌碌过午不食,不知道在忙什么。要有正见,正思。去想,去看,你要的到底是什么。

ELLEMEN:很多人无法控制自己对食物的欲望,这该怎么办呢?

释延琳:吃东西我们不反对,你可以去吃。我跟很多在家人都这么说。真的那么喜欢吃,你修行,可以从嘴巴禅入手,也是个禅法。嘴巴禅就是,不光是吃的时候好吃,色香味俱全,还要考虑最后吃下去,过了三寸咽喉以后,对你有没有用。什么有用没用?就看你感觉好不好。你喝酒喝过头了,晕倒了,第二天什么精神都没有了,那你说这个有用没用呢?你吃东西也一样,越吃精力越旺盛,有动力,肤色也好,养人,那就对了。你吃了,第二天胃疼,没有神韵,人也不舒服,有的甚至要吐,会疼,便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那怎么办?这其实也是一种禅,吃里面也是可以悟道的。吃喝拉撒睡都是修。喜欢吃的人,就从吃里入手去修。北京,上海,饮食现在全球化了,什么都有,你要想它们的背后是什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东西,这些对我们的健康有没有帮助。

ELLEMEN:如果有人想尝试断食,应该注意什么?

释延琳:断食前,初学者要有一个减食过程。最难是复食,一说断食结束了,可以吃了,想吃很多,那不行。复食需要吃流质,一定要慢慢来。断食七天,至少要复食三到四天,才能恢复正常饮食。年糕、饼干之类的,吸收水分会涨开,复食期间都不能吃,油炸的、糯米的也不能吃。小米粥之类可以,最好是粥油。粥熬出来上面一层油,营养最好,最补。

ELLEMEN:关于过午不食和断食,还有什么我们没问,但你想说的?

释延琳:两个事情的功能不一样。过午不食是日常保养,一个是系统的深化清洗。在家人,一年一次断食最好。过午不食是人类的经验,每个民族实际都有,特别伊斯兰教有斋月,通过这段时间让人得到修复。过午不食让你吃得更香,身体功能更好,否则你吃下去都变成垃圾,天天消耗,跟化工厂一样。即使是化工厂一年也要检修吧,检修得不好就要出问题。身体也是,防不胜防怎么防,你主动去防,这是让你不生病的智慧。血液里的毒怎么排?断食。这是你对自己人生的负责。这身体陪着你一辈子,欢天喜地的,你要对它负责,否则它要懊恼。为了明天更好,今天去主动调节,起到这个功能。过午不食本身就是我们祖宗的经验,但是现在都市里人每天晚上很多应酬,朋友聚会你也不能没有,怎么办呢,吃得稀一点淡一点,更健康。

少林断食 Tips:

  • 断食期间,水分不能断。

  • 复食期间,只能吃流质,量要从少到多。

  • 在家人,断食不一定要七天,三天也可以,一天也可以。

  • 不能熬夜,十点前睡觉,五点起床,利于肺经。

我只是一条分割线

一对情侣

和他们的 断食主义

当心走进过午不食的误区(他们如何控制吃的欲望)(8)

韩李李和 Sam 因为参加断食营而相识,有着共同的素食、生食、断食的生活理念。三年前的冬天,李李趁着春节假期尝试了首次七日断食。在整个过程当中,她对个人与世界,以及物欲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后便坚持了大半年的过午不食。她男友 Sam 的断食经历则更为刻骨铭心。五年前,他遭遇了人生重大转折,精神一度陷入抑郁无法自拔,于是,便把自己关起来断食。没想到,这种看似消极的应对方式竟让他看清了那些负面情绪,并开始真实面对自己。

回复“断食主义”,了解这对情侣的更多身心感悟

我只是一条分割线

一个运动达人

和他的过午再食

在改变生活方式的计划上,理工男 Jason 所做的第一步就是埋头查资料。他的结论是:如果需要健美身体,过午再食也许比过午不食更好。和我们传统中“早饭吃得好”或者“少食多餐”的概念大相径庭,Jason选择了更符合自己生活习惯的16:8断食法。这种间歇性断食疗法是近年在欧美相当受欢迎的健康饮食理念,其重点是通过16个小时的断食,并在其后8小时之内吃完两餐,来提升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并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

回复“过午再食”,了解 Jason 的更多健身体验

我只是一条分割线

一个素食者

和她的自制美餐

在上海生活的捷克女孩 Adela Stoulilova 拥有多重身份,她是私人教练、瑜伽老师,也是善于将营养学结合锻炼,为人提供健康生活方案的指导者。在日常生活中,她每天只吃一顿。对 Adela 来说,饮食要健康,但绝不意味就可以“难看”或者“难吃”。她从小喜欢做菜、做甜品,也不避讳和朋友们偶尔的外食。而她对美食的创作似乎因为有了某种限制而展现得更加令人惊喜。

回复“素食”,了解 Adela 的更多美食心得

我只是一条分割线

关于“过午不食”,中西医专家都怎么看?

当心走进过午不食的误区(他们如何控制吃的欲望)(9)

中医:饮食摄入最好“出三入一”

沈红艺 |上海中医药大学健康营养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医基础、亚健康中医药干预、营养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实验研究。

Q: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过午不食或者说短期断食对于身体真的有益么?

A:过午不食的概念并非来自中医,它来源于古代佛陀的戒律。中医不主张过饥过饱,而是提倡饮食有节。中医饮食养生强调“量出为入”,摄入的标准是“出三入一”,也就是排出三份才能摄入一份,从而达到胃实肠虚、肠实胃虚的境界。因此从中医角度来看,对于那些摄入过度的人群而言过午不食和短期断食是有益处的。但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医认为人以五谷为养,所谓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因此断食会使人精气神不佳,体能下降,尤其对于女性的生殖健康也有一定危害。

回复“中医”,了解中医专家的更多养生建议

当心走进过午不食的误区(他们如何控制吃的欲望)(10)

西医:过午不食并不适合所有人

高键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目前负责营养科的整体管理和运营。高键也是上海营养学会理事,资深的营养行业专家,卫生部2011、2012“中国500强企业员工健康行”特邀科普专家,擅长各类疾病的营养治疗与营养保健。

Q: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过午不食或者说短期断食对于身体真的有益么?

A:过午不食可以达到减少食物总量摄入。过午不食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减轻胃肠道负担,也可以减轻肝肾排泄压力,从而达到清肠排毒的作用。如果能实践一个健康的过午不食,还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当然一味摄入减少,也可能造成营养不良,从而会影响皮肤和头发的光泽,导致过度消瘦,严重的还会引起女性闭经、骨质酥松、贫血、抑郁等疾病。

回复“西医”,了解西医专家的更多养生建议

当心走进过午不食的误区(他们如何控制吃的欲望)(11)

当心走进过午不食的误区(他们如何控制吃的欲望)(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