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露天老电影(童年时代的露天电影)

童年露天老电影(童年时代的露天电影)(1)

文 | 李月福

我的家乡章丘区东张村地处大山深处,在我童年时代,交通、文化生活极其落后。最时髦的电器就是收音机,全村也没有几台,我们都十多岁了还没见过电视机。看场电影就像盼星星盼月亮。

那时候演电影是县电影公司安排,一年演不了几场,有时还要几个放映点跑片轮换演。记得有一次,跑片的师傅骑着“电驴子”(摩托车)驮着铁皮箱子来俺村送片子。小孩子们早就听说了,站在大队部门口大街两旁已等了半天。突然有人喊:你听,远远听见嗡嗡怪响。只见有人带着皮帽子,穿着“皮衣”,骑着“电驴子”,顺着大街突突地向东开了过来(当时大队部在村东一献地户家中),大家都憋住呼吸地看。这也是我第一次见摩托车。

后来是公社电影队逐村放映。一听说下游的邻村演电影了,就知道明天来自己村了。这一夜小孩们就睡不着觉了。第二天一大早,就扛着板凳去村南小广场里占窝,选择中间靠近放映机的地方,抢占地盘。本来凳子就够高了,却非要搬来石头再垫高,后面的小朋友就说前面的遮挡了他,于是,就是一场“战争”,鼻破血流的事经常发生。折腾了一天,到了晚上,电影看不到一半,就躺在大人的怀里睡着了。

童年露天老电影(童年时代的露天电影)(2)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村还没有电,演电影要用发电机(老年人喜欢叫磨电机),起初是柴油机,后来是汽油机。傍黑天,放电影的师傅在大队部吃过饭,就早早地用月牙铲挖洞埋上两根竹竿,上面再横绑上一根,然后把影布挂起来,把电影机、发电机、大喇叭、电缆安放好。小孩们便围着帮忙拿东西、拽绳子、拉电缆,呼呼隆隆地跟着师傅腚上跑。一切准备就绪,大喇叭开始唱歌:“小河的水清悠悠,庄稼盖满了沟……”,清脆嘹亮的歌声便响彻了宁静的小山村。

这喇叭一响,人们便着了急,匆匆吃过饭便开始陆续聚集到电影场上。坐着的、站着的,南河堰边上的、矮墙上的,来晚了找不到好位置也有在幕布背面的。那时人口不流动外出,全村1600口人只要能走得动的几乎全来,加上邻村郭家庄、朱公泉、石斑鸠来的人,用人山人海、座无隙地比喻毫不夸张。

童年露天老电影(童年时代的露天电影)(3)

开演前,往往要加演幻灯片,经常演的是:新闻简报。还有就是,“窝瓜下蛋,不是一千就是一万”,或者“沙石峪山连山,青石板上创高产”等战天斗地的宣传短片。有时是大队领导讲话,一般是严禁采柏树籽,严禁采槐花等治安问题,或者是生产、计划生育等问题。每当这时候,急等着看战斗故事的小伙伴们就迫不及待了。

童年露天老电影(童年时代的露天电影)(4)

我印象中,最早看过的电影是《草原英雄小姐妹》。那时我也就六、七岁的样子,常记得这次是在四队场里放的(现东张广场),人黑压压的一片,姐姐扶我站在凳子上看。暴风雪席卷着两个小姑娘和她们追赶的羊群,生命危在旦夕。有好多婶子大娘心疼地流下了泪水。身边一位当民办老师的大哥边看边为老人们解说。这部电影和露天电影场里的情景我一直没有忘记。

我们在一岁岁长大。后来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公社电影队下村放电影的次数也逐步增多了,但大多数时候是几部老电影来回演。故事片有《金光大道》《艳阳天》《青松岭》《李二嫂改嫁》,还有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等,战斗故事片有《奇袭》《打击侵略者》《上甘岭》《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等,这些都是黑白电影。后来有了宽影幕彩色电影如《闪闪的红星》《渡江侦察记》《洪湖赤卫队》还有八大样板戏等。

童年露天老电影(童年时代的露天电影)(5)

模仿电影中的经典成了我们小学生的乐趣。每逢看过一部电影,第二天一早来到学校,这就惟妙惟肖地表演,有扮演正面人物的,有扮演反面人物的,简直就是一台戏。

如《英雄儿女》中王成:“向我开炮”;《地道战》中汤司令:“高家庄,高,实在是高”;《青松岭》中赶大车的钱广和村农的对话:“钱大哥,我那点蘑菇”,“放心吧,保证给你卖个好价钱”;《金光大道》中富户冯少槐和翻身贫农的对话:“少槐哥,你看你家,又是骡子又是马,可我家,除了老鼠没带毛的了”,“谁发家谁光荣,谁受穷谁狗熊”。还有好多好多。

记得我们三、四年级时,上自习课,老师布置完作业刚走,一调皮生便喊到“平安无事噢”(《平原游击队》台词),惹得同学们一阵哄笑。现在想来可真是调皮!

童年露天老电影(童年时代的露天电影)(6)

看电影不单是小孩们高兴,大人们也是常期盼着看场电影。天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看场电影那就是“过年”。如果今晚要放电影了,下午生产队长可能提前一个时辰收工。虽是晚上,大姑娘总也梳洗打扮一番,小伙们会买一盒平时舍不得买的“大众牌”香烟。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对农村早期露天电影的记忆是不完全的。在我稍大点的时候,才听大人们说,我们东张村第一次演电影是一九五八年,那时我们村还隶属胡山区管辖。上级来通知后,村里派出了十几名青壮劳力去闫家峪抬发电机。五十年代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还很落后,柴油发电机是一庞然大物,拖拉机也还没有,只能用人力肩膀抬。十几人轮换着抬三十里山路,经过东八井村南神仙门大山,过十八盘,抬来东张村。

一听说放电影,全村沸腾了,好多老人小孩在村头等候迎接。差不多人人都是第一次看电影,甚至有人是第一次听说。人们都在想象着电影的模样。

听老人们说,当时放的电影是《花木兰》。外村有亲戚的便打发孩子去请来七大姑八大姨,就连“隔壁”莱芜县北栾宫村都有人过来看,电影场里人挤得水泄不通。有好多人因困在人群里出不来而尿了裤子。

童年露天老电影(童年时代的露天电影)(7)

一些封建社会过来的老爷爷老奶奶,看完了电影还一头雾水,自言自语地说:“这里头咋还有人呢?”

……

岁月悠悠,时代巨变。现在我们一机在手,便能网游世界、饱览天下,可这沧桑的记忆却深深地刻印在了脑海里,怎么也抹不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