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最后一句话(河中石兽有意思)

《河中石兽》有意思

汪旭升

河中石兽最后一句话(河中石兽有意思)(1)

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其实,这是一种没有真正走进语文殿堂者的偏见,这种成见往往增加了初学者的畏难情绪,甚至限制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不能享受到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带来的精神快感和审美愉悦。就以文言文而言,大部分经典作品并非面目可憎,了无趣味。只要过了语言关,多阅读多积累,不难发觉阅读文言文也是一件极快乐的事。如何发掘文言文的意思呢?试以纪昀的《河中石兽》为例,浅析一二。

词语有意思。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经由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变化而出现了语言的变异,如一词多义、古今意义、通假字等。阅读古文,第一步就要疏通课文大意,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如《河中石兽》:“河干”中的“干”,不是“主干”而是“边”;“竟不可得”中的“竟”不是“竟然”而是“终于”;“是非木杮”的“是非”,不是是非不分,而是“这不是”;“颠”不是颠倒而是通假字,通“癫”意为“疯狂”;“但知其一”中的“但”不是“但是”而是“只是”。

特别是“尔辈不能究物理”的中“物理”,也不是现代人所说的“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而是指“事物的道理”,其含义要宽泛得多。这个意思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上下两千年,像《河中石兽》一文中的老河兵那样善于观察、深究“物理”的普通劳动者,更是多如繁星,数不胜数了。

以上词语的意思,要根据上下文作出判断,而不能简单地用今义去替代。探究词语古今意义流变,往往能发现许多词语(如“物理”等)凝结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千百代人民群众的智慧。

句式有意思。文言文中的句式与现代文也有较大的差异,更为简洁凝练。在本文中要注意两种常见的句式。一是省略句:“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中的前一句是省略了主语“人们”,后一句前省略了连词“于是”;“湮于沙上”的主语并不能承前句理解为“石头”或“河沙”,而是“石兽”。本文中省略句还有很多,省略的成分也各不相同,翻译时要一一补充完整。二是倒装句:“求石兽于水中” 一句是状语后置,翻译的顺序要调整为“于水中求石兽”,意为“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同样的还有“当求之于上流”,翻译的语序为“当于上流求之”,意为“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阅读中如不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那就会误解或曲解原意。多读古文,熟悉文言句式,对提高简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河中石兽最后一句话(河中石兽有意思)(2)

语言有意思。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如第1段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写打捞石兽,简述事情经过,一气呵成,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生动。又如末端写事情的结尾“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只写其结果,而不写什么人打捞、如何打捞等细节,可谓惜墨如金,简练之极。

本文语言特别有意思之处还在两个“笑”字。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是,嘲笑庙僧不能究物理。老河兵的“笑”是睿智的笑,基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两个“笑”字,意蕴不同,有意思。

行文有意思。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作者行文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读来自有一种探险揭秘的乐趣。

主旨有意思。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寓意于事,立意高远。本文有意思的话题还有:如何把握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是真实的吗?其中讲的道理是正确的吗?这些问题就留给同学们继续思考探究。

2014.8.29

河中石兽最后一句话(河中石兽有意思)(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