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确定时间的方法(古代的时间记录方法)

昨天我分享了古代夜间计时方法,今天我再说一下古代一天24小时的计时方法。

大约在西周以前,古人把一昼夜24小时均分为100刻,结合计时单位,则一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西汉时期,人们开始把一昼夜的名称固定下来,分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哺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个时辰,这样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即120分钟。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我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24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8刻,一刻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

十二个时辰,分别用十二地支加上“时”来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

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五更对应十二地支计时分别是:一更(戌时)19—21点,二更(亥时)21-23,三更(子时)23-1点,四更(丑时)1-3点,五更(寅时)3-5点。

那么我们怎么确定准确的时间呢?夜晚的五更,每一个时辰的两小时,按5个点来计算的话,每个点就按24分钟计算;白天按每刻15分钟来计算,即夜晚和白天分开计算,就可以了。

中国古代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如《西游记》第九回:“……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按刚才的计时方法就是:午时是11—13点,三刻就是3乘以15(因为白天我们按一刻是15分钟计算)所以午时三刻就是11点45分,又如《红楼梦》第十四回中王熙凤“至次日,卯正二刻(早上5:30)便过来了。”

十二地支计时法,现在不用了,但在文言小说,初中文言文中还时有出现,如果我们能换算出今天对应的时间,也便于我们理解文章内容。

古代确定时间的方法(古代的时间记录方法)(1)

古代确定时间的方法(古代的时间记录方法)(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