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府君与老孺人称呼的区别(俗语京油子卫嘴子)

在明末清初之际,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乍一看这好像是在说这三个地方人们不同的性格,我们难免望文生义认为这是在说北京人油嘴滑舌,专会抖机灵;天津人嘴皮子溜,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妙语连珠;而保定人的人喜欢在衙门里阿谀奉承向上爬。

这话说的,保定人心中难免有几分不舒服。事实上,这种想当然的理解是大错特错的。至于这句话究竟作何解释,我们还得从头细细道来。

其实这句话是当初摔跤界的一句内行话。大家大概都听说过在康熙皇帝为了铲除鳌拜,巧借练习摔跤培养勇士的故事。当时的康熙皇帝悄悄的在内廷之中设立了善扑营。善扑营的成员都是从八旗子弟中选拔而出,专门到宫里陪皇帝练习"布库"。"布库"是蒙古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摔跤。而在康熙八年(1669),就是这群看似天天嬉戏玩闹不务正业的少年们,将鳌拜于武英殿内一举拿下。

老府君与老孺人称呼的区别(俗语京油子卫嘴子)(1)

这些在善扑营中的少年们可是立了大功啊,再加上他们又是一直跟随皇帝的,很受皇帝信任。从那之后,他们就成为了皇帝的贴身侍卫,算是实打实的"皇帝近臣",待遇自然也是十分丰厚。而善扑营也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1912年溥仪退位后,善扑营才被解散,它总共有着200多年的历史。

老府君与老孺人称呼的区别(俗语京油子卫嘴子)(2)

善扑营的规模其实不大,总共也才三百多人,但里面的成员都是个顶个的摔跤高手。皇帝都灰溜溜的退位了,他们自然也是流落各地。而保定、天津、北京作为北方当时最大的三座城市,肯定是聚集了许多摔跤高手的。他们在这里招收子弟,传授技术,为自己谋得一口饭吃。新中国时候各地建立的中国摔跤队的人选,大多都是他们的传人。就这样,宫廷中的摔跤技术就在这三个城市落地发芽了。

老府君与老孺人称呼的区别(俗语京油子卫嘴子)(3)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区,随着世事的变迁,这三座城市里的摔跤高手们,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摔跤风格。

老府君与老孺人称呼的区别(俗语京油子卫嘴子)(4)

当时的北京是流落在外的善扑营选手们最为集中的城市,这些高手们绝大多数都是典型的北方人体格,人高马大,身强力壮,难得的是并不蠢笨,反而摔跤技巧极高,身体十分灵活,"油滑"。别说是普通人,就是一些经验不足的摔跤选手,与他们进项较量的时候,经常是一碰到他们的身体就被划出去了。久而久之,北京的这些摔跤选手就被冠宇了"京油子"的称号。

而天津的选手在比赛之前,都会先用嘴舔一舔指甲,这一奇怪的现象被人们注意到后,由于不解其故,立马博得了许多人的关注,"卫嘴子"这一称号也就随之迅速流传开来。但实际上,用嘴舔一舔指甲,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指甲,降低在摔跤过程中指甲劈叉的风险。

至于保定府,由于保定这地方本身摔跤的风气就很盛行,所以来这里讨生活的善扑营高手也最少。悠久的摔跤历史,当然也传承了许多巧妙的技巧。其中有一种"保定快跤"是最令人称道的。在比赛的时候,两位摔跤选手快速接近,手刚刚一搭上就立刻进项摔跤,看得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观众们还未反应过来比赛就已结束。这种摔跤技巧是典型的以快打快,讲求速度的敏捷于动作的利落,形成了刚柔相济、灵活巧妙、快速多变的风格,保定快跤也由此得名。

老府君与老孺人称呼的区别(俗语京油子卫嘴子)(5)

保定,莲池书院

而"保定府的狗腿子"这句话也是来源于"保定快跤"中一个特殊的小技巧—勾腿。这可是克敌制胜的"大杀器",最见腿上功夫,能将对手迅速放倒赢得胜利。勾腿只是这一招式的总称,根据实战中的需要,又细分为挑勾、倒踢、抱、背等招数。再加上""又与"狗"谐音,因此人们就戏谑地将此称为"保定府的狗腿子"。

老府君与老孺人称呼的区别(俗语京油子卫嘴子)(6)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句话也就不胫而走了。

事实上,无论是天津、北京亦或是保定的摔跤流派,他们都是中国武术中的奇葩。百年以来,这三座城市里走出了许多摔跤高手。北京的沈友三、天津的刘少增,保定的常东升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三种流派的摔跤技术,是中国人民尚武精神的一个代表性符号,随着历史的演变,我们不仅应该注重其强身健体、实战技击的功能,更应重视它们对道德意志的磨练与培养,发掘出它们更好的历史文化内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