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是为了看未来(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

看历史是为了看未来(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1)

在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像毛主席那样酷爱读书而且把学用之道发挥得出神入化的人,实属罕见。

建国后,毛主席住在中南海颐年堂里面的一个院子,叫菊香书屋。他逝世后,保存在菊香书屋的书,有9万多册。这些书,有泛读有精读,其中有无数书籍上留下他的批注和圈画。

毛主席读书的范围非常广博,而读史占了其中很大比例。他认为“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

举世公认:毛主席是一位历史知识渊博的政治家。

1949年,周恩来总理在《学习毛泽东》一文中说:“毛主席开始很喜欢读古书,现在做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得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

英国前首相希思说:“毛泽东对国际事务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历史的知识,使他得以从世界战略出发来考虑问题。”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赞:“毛泽东是一代伟大的革命领导人中的一位出类拔萃的人,他不仅是一位完全献身的和重实际的共产党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对中国人民历史造诣很深的富有想象力的诗人。”

翻开《毛泽东选集》,在这130多万字的著作中,毛主席旁征博引了大量的历史典籍。至于在他的报告与诗词中所引用的历史典故成语也是数不胜数。

作为一代伟人,毛主席喜欢读哪些史书?

1. 《左传》《史记》与《汉书》是毛主席早年用功最深的史书。

毛主席很小的时候就对历史有浓厚兴趣,这和他的两位启蒙老师有关。1906年秋,毛泽东到井湾里私塾毛宇居门下读书。毛宇居专门为他点读《左传》,大大地拓宽了他的历史知识和视野。1910年,16岁的毛泽东到东茅塘私塾读书。塾师毛麓钟是韶山冲唯一的秀才,他为毛泽东点读了《纲鉴类纂》《史记》《汉书》等,辅导他阅读了《资治通鉴》《孙子兵法》《贞观政要》等关于“治乱兴衰之书”。在这里毛泽东打下了较全面的中国文史知识的基础。

在毛主席的著作里,引用最多的是《左传》,接下来是《史记》与《汉书》,说明他对这些史书非常熟悉。

《体育研究》是毛泽东写于1917年的早期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为了阐述体育的重要性,他用了很大的篇幅,从《史记》《论语》《庄子》等历史典籍中广泛援引例证。他认为孔子善养生,重射御,明朝的顾炎武、清朝的颜习齐等人都重视锻炼身体,因而长寿;而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汉朝的贾谊、唐朝的王勃等人,虽然都很有才华,却因为不重视锻炼而体弱多病,过早地逝世。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毛泽东丰富的历史知识,早在青年时代就已经展现。

看历史是为了看未来(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2)

2. 毛主席说,学习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

《二十四史》是经过二千多年来由历朝著名历史学家们精心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合集,它由《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部史书组成。全书共3200多卷,800余册,约4000万字,是一部史料极为丰富的历史巨著。

毛主席在日理万机之余,用顽强的毅力通读了这部历史长卷,其中许多篇章,毛泽东都作了标点、断句,加了着重线或各种不同的读书标记,写有不少批注,重点史册、篇章还研读过二遍、三遍、四遍。他读得最多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唐书(旧唐书)》《新唐书》和《明史》。

毛主席读《二十四史》,不是一般性地了解中国的历史,而是联系现实,考得失,明事理,以利于今天改造中国的事业。

南朝人韦睿,是梁武帝平定天下的得力助手。毛主席读《南史·韦睿传》时,曾被韦睿的事迹所深深吸引,因而他在该卷文字批注达二十五处之多。

韦睿在攻打小岘城与合肥时,亲自侦查地形与敌情,从而制定作战方案。毛主席在地角天头批注:“躬自调查研究。”传记说到韦睿每战“以板舆自载,督励众军”和“魏军凿提,睿亲与争”,毛主席批注:“将在前线。”说到攻克合肥“所获军实,无所私焉”,毛主席批注:“不贪财。”说到韦睿团结部下,亲自调解胡、赵矛盾时,毛主席批注:“干部需和。”说到韦睿治军,通宵达旦,操劳各种事务,设立法度一段,毛主席批注:“劳谦君子。”在传记结尾处挥笔写道:“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50年代末,毛主席和他的老朋友历史学家周谷城谈古论今。毛主席手里拿着《汉书》,翻到《赵充国传》时说:“赵充国主张在西北边疆屯田,这个人很能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主张。他的主张在开始时,赞成的人不过十分之一、二,反对的人达十分之八、九,到后来,他的主张逐渐被人接受了。赞成的人达十分之八、九,反对的却只有十分之一、二。”毛泽东令人信服地说:“真理要人接受,总要有个过程,无论是过去和现在都是如此。”

看历史是为了看未来(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3)

毛主席读《史记》的批注

3. 毛主席评价《资治通鉴》“叙事有法”“写得好”

毛主席最爱读的另一部史书是《资治通鉴》,他的书房里,既有线装本,也有古籍出版社标点整理的平装本,上面都有他的圈划批点。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用毕生精力编修的历史巨著,搜集的史料极为丰富,按时间顺序叙述各种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前因和后果的脉络清晰,给读者以完整系统的概念。

龚育之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回忆,1954年,毛主席对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本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看历史是为了看未来(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4)

毛主席晚年读书用过的放大镜,现收藏于湖南韶山的毛泽东遗物馆

4. 毛主席说:“不仅《二十四史》,稗官野史也要读”

历史演义小说与稗官野史虽有虚构的成分,但是它源自史实,把人物、情节形象化,不失为正史的一种补充。毛主席说:“不仅《二十四史》,稗官野史也要读。”“所谓野史,也大半是假的,可是你不能因为它假的多,就自己来搞一套历史,不读了,那是形而上学,是傻子。”(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

毛主席评价《东周列国志》:“它写了很多国内斗争与国外斗争的故事,讲了很多颠覆敌对国家的故事,这是当时社会的剧烈变化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反映。这本书写了当时上层建筑方面的复杂尖锐的斗争,缺点是没有写当时的经济基础,当时的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化。”

在历史小说中,毛主席最爱读的应该是《三国演义》。对这部小说,毛主席从青少年时代就十分爱读。他重视这部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对战役战术的描绘、对复杂政治斗争的铺陈。毛主席说,读三国,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毛主席在写文章和讲话时,经常引用《三国演义》。

1944年10月1日,延安的《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新四军的胜利出出击与中国的救国事业》的社论。其中谈到:“华中的伪军士兵。呼新四军为'四老爷',比之为赵子龙。他们常常对着自己的枪说:'枪呀,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其中“比之为赵子龙”这一句,是毛泽东修改时亲自加上去的。

1958年毛主席到安徽视察,同行的有张治中和公安部长罗瑞卿。在火车上闲谈时,毛主席介绍说:三国的“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学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接着他提出要求:“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和《吕蒙传》。”罗瑞卿回京后,挤出时间熟读了《吕蒙传》,又让人将它译成白话文,印发给公安部门各级干部学习。

对《红楼梦》这样一部古典文学作品。毛主席也读了5遍以上。他说:“我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1961年,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曾说:“红楼梦写的是很精细的社会历史。”

毛主席把正史的史料严谨性与通俗小说的形象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他的口头谈话和演讲报告中给人以深刻印象。他讲历史常常是绘声绘色、妙语连珠,而其中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

看历史是为了看未来(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5)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高级技术干部季会上讲话

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大谈刘邦从谏如流的故事,讲得特别生动:

“从前有个项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另外一个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

“有个知识分子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打仗时期,不见儒生。

“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好,请。

“郦食其进去后,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

“刘邦一听,赶忙向他道歉,并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计谋。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利了,项羽败了,这不是偶然的。

“我们现在有些党委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是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是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了。(笑声)

“我为什么要讲得这样厉害呢?是想讲得挖苦一点,对一些同志戳得痛一点,让这些同志好好地想一想,最好有两天睡不着觉。他们如果睡得着觉,我就不高兴,因为他们没有被戳痛。”

毛主席读史留下的笔触,是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可贵记录,充分表达了当代革命政治领袖评点古人是非得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毛主席在1964年春曾写下《贺新郎·读史》,这或许就是毛泽东读史心境与人民史观的最好写照: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看历史是为了看未来(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