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三国演义为什么偏向蜀国(都说三国演义扬刘抑曹)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古典名著,对于中国人来说影响非常巨大,从元末明初成书至今,经过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其中的故事早已深入民心,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罗贯中三国演义为什么偏向蜀国(都说三国演义扬刘抑曹)(1)

千年过去,对于三分天下的故事至今依然讨论热烈,但绝大部分人依然是按照书中的描述,认为刘备是汉室正统,曹操是乱臣贼子。可是当你仔细研读之后却发现,其实罗贯中对于刘备的描写简直是高级黑呀,怎么个黑法,我们不妨来看看。

罗贯中三国演义为什么偏向蜀国(都说三国演义扬刘抑曹)(2)

书中第一回就曾描写,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这句话乍一看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对,毕竟说这话之前罗贯中已经介绍了,刘备是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他是汉室宗亲,那么……

不对呀,当时刘备还年幼,黄巾起义也没爆发,也就是说汉室虽然羸弱,也没到需要匡扶的地步吧,而刘备一个小孩竟然敢说出这等大逆不道之语,这话就是换成某个王爷,某个皇子说那也是要杀头的。

罗贯中三国演义为什么偏向蜀国(都说三国演义扬刘抑曹)(3)

再看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隆中对之后,命童子取出西川五十四州图告诉刘备先取荆州,后取西川,三分天下。刘备立马开始装了。书中写道,刘备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这里不妨注意一下刘备的动作,是先谢诸葛亮,并表示自己茅塞顿开,如拨云见舞,也就是说这样的安排刘备是满意的,然后才表达不忍夺取亲戚的地盘,这里表达的是刘备不忍心,而不是不愿意。再往后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

罗贯中三国演义为什么偏向蜀国(都说三国演义扬刘抑曹)(4)

这里就更明显了,刚才还说不忍心,现在听诸葛亮一说刘表要死了,刘璋也守不住基业,立马顿首拜谢。话说你们的亲戚情谊呢?刘表要死了,你不第一时间关心别人的身体,刘璋守不住基业也没想过帮刘璋去守,听到“久后必归将军”几个字立马就跪了,不但没良心,还没节操,古人不都是挺含蓄的吗?你就是高兴也自己偷偷乐啊,表达这么明显,这是把诸葛亮当自己人了呀。不过光这两点还不能说明罗贯中黑刘备了,咱们继续看。

罗贯中三国演义为什么偏向蜀国(都说三国演义扬刘抑曹)(5)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没几天就废了汉献帝,诸葛亮也在这个时候让刘备黄袍加身,这个时候刘备又开始了他的表演,汉中王览表,大惊曰:“卿等欲陷孤为不忠不义之人耶?”真可谓是立场坚定,不愧是汉室宗亲。过了几天,诸葛亮又上表劝刘备,汉中王曰:“孤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自立为帝,与篡窃何异!”孔明苦劝数次,汉中王坚执不从。这个时候诸葛亮就不高兴了呀,你特么跟我装什么大头蒜?忘了隆中对时在我家里那个鸟样了是吧?诸葛亮是一个又政治抱负的人,眼看自己三分天下的政治愿景就要实现了,这个时候刘备装犊子他可忍不了,于是干脆称病不朝了,你和谁装孙子呢是吧。

罗贯中三国演义为什么偏向蜀国(都说三国演义扬刘抑曹)(6)

最后刘备亲自跑到诸葛亮家里,问诸葛亮“所忧何事?”看看诸葛亮怎么说的:“臣自出茅庐,得遇大王,相随至今,言听计从……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臣安得不忧乎?”意思就是,我们在草庐说得好好的,我帮你完成当皇帝的梦想,你帮我完成我的政治宏愿,你答应得好好的,出了草庐之后我说什么你都听,怎么着,现在有了地盘了,我叫你称帝,你不听了是吧?那可别怪我以后魏国和吴国来打你的时候两川难保哦。这句话看似普普通通的回答,其实是诸葛亮对刘备满满的威胁,尤其是后半句,完全没有必要说的,既然说了意图就很明显了。刘备这下才说了实话:“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

罗贯中三国演义为什么偏向蜀国(都说三国演义扬刘抑曹)(7)

试问,罗贯中这样描写,还不是黑刘备吗?这分明就是在描写一个伪君子嘛,还有例子,咱继续看。

大家都知道,刘备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刘禅,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取名刘封,有刘禅在前,收刘封在后,当时朝中不少大臣反对,已经有一个亲生儿子了,干嘛还要收养一个,这对于皇位继承来说也是个隐患。但是刘备不听劝,坚持收了刘封,但收了就好好待人呗,却没想到刘封却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被刘备给赐死了。

罗贯中三国演义为什么偏向蜀国(都说三国演义扬刘抑曹)(8)

​刘封好歹是刘备的义子,即便不支援关羽,气走了孟达,也不至于弄死吧。唯一的解释就是,刘备当初收刘封,只为了图个好彩头。两个儿子,一封,一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封禅一词,早在秦始皇封泰山始,就是皇帝才能干的活,刘备专门凑了一个儿子也仅仅是为了全这“封禅”二字而已,所以在自己称帝后,刘封没用了,死了算了,免得以后威胁自己的亲儿子。不得不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整本书中对于刘备的描写都是明褒暗贬,留下了许多值得大家去细细品味的地方,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