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字演化过程 误解二千年的武字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是兵器的总称,代表了“武”。因此,“武”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之一。

既然武字如此重要,那么就有必要追溯武字的本义。尤为重要的是,每一个汉字的初始字形,代表当时社会对其内涵的普遍认知,因此解读出武字的本义,也有助于了解古人对“武”的定义。

甲骨文出土之后,武字真面目重现天日,人们发现古人对“武”存在重大误解,甲骨文中的“武”并非“止戈为武”,实际本意完全与之相反。

武字演化过程 误解二千年的武字(1)

“止戈为武”的来历

公元前597年,晋楚为争取郑国双方云集重兵,由于郑国突然向楚国投降,于是晋国前线主帅与副帅分为退兵与主战两派,互相争执不下。由于副帅先穀极力主战,主帅荀林父不敢退兵,就这样晋楚爆发了“邲之战”。

战争爆发后,荀林父面对楚军突袭,仓促之间下令渡河,利用黄河天险阻挡楚军,结果晋军为争夺船只自相残杀,又面临楚军不停的攻打,于是晋国遭遇一场空前的惨败。

战后,楚国大臣建议建立一座“京观”,以示纪念。但楚庄王认为:“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也就是说,楚庄王认为从武字的字形来看,是由“止”与“戈”组成的,“止”意为停止,因此止戈为武是停止战争。

“止戈为武”与“不战而屈人之兵”异曲同工,都是表示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是为用武或用兵的最高境界,这一点深得古今文人的推崇。

但问题在于:古人创造“武”字时,是否真有这么高的思想境界?其实基本不可能,甲骨文中的武字本义,与楚庄王的解读截然相反。

武字演化过程 误解二千年的武字(2)

甲骨文“止”之本义

武字是由“止”与“戈”组成,戈字古今字形差异不大,代表的是兵器,争议的焦点是“止”,它真的是代表“停止”之意吗?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根据小篆止字,由此解释为:“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许慎认为,止字本义与草木之址有关,后来演化出“足”(脚)的意思。

甲骨文中的“止”有三指(见下图1-2),本义就是足趾。下图A更为明显,就是一只脚的图形,不过上面是三根脚趾。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许慎没能见到初始字形,所以对其起源作出了误判。

由于“止”本义是走路的“脚”,古人根据走路的目的地,引申为“至、到”之意,而到达目的地之后就不走了,于是才引申出“停止”之意。

武字演化过程 误解二千年的武字(3)

“武”之本义是征伐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释“武”字时,采用了楚庄王“止戈为武”的说法,认为“武”中之“止”代表停止。实际上,尽管止字的确有停止之意,但从甲骨文武字来看,“止”代表的却是行军之意,简而言之即是拿着武器行军。

甲骨文中的武字,上部是“戈”,下部是“止”,两者放在一起不难看到,这是代表拿着武器行军,运用武力去解决问题,战斗用武的气氛扑面而来,根本就与“止戈为武”毫无关系。

著名古文字学者于省吾说道:“武从戈,从止,本义是‘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动,‘止’即表示行动也;征伐者必用武器,‘戈’,即武器也。”

武字演化过程 误解二千年的武字(4)

其实,从其他文字上也可以看到古人的逻辑,比如“王”是斧钺之形,“我”是手持大戉,背后的含义是掌握凶残武器,进而武力威慑者为“王”、为“我”,而不是仁义道德者为王之类。因此,“武”之本义不可能是“止戈为武”,而只可能是“出兵征伐”。

可见,楚庄王止戈为武之说,只是借题发挥,给自己脸上贴金,实际上当时晋国国力强大,楚庄王达到目的后,也不敢过分挑衅晋国,因而给出一个“止戈为武”的漂亮理由。

武字演化过程 误解二千年的武字(5)

总之,止戈为武之说,虽然富有哲理,却与初始本意相悖。尤为重要的是,后世士大夫过分强调“止戈”,逃避战争行为,让中原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丧失勇武、不敢亮剑、怯于战争,从而留下了无数遗憾。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分“止戈为武”留下了无数深刻的教训,值得今天铭记。如今,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流,但战争还在不停地出现,因此我们不能只抱着“止戈为武”的思想,还要时刻具有武字初始本义——征伐的准备。

参考资料:《说文解字》、甲骨文编、《左传》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