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清江十里画廊风景区(湖北湿地行十里画廊)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肖欣 通讯员 赵辉 魏瑛 郑继平

水清岸绿鸟争鸣,蛙唱芦舞鱼浅底。迎着秋风,踏着朝霞,走进湖北公安崇湖国家湿地公园,耳边游人的欢笑萦绕,眼前是望不到边际的荷塘和不时经过的水鸟,嬉戏盘旋。

湖北清江十里画廊风景区(湖北湿地行十里画廊)(1)

湖北公安崇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青头潜鸭。(荆州市观鸟协会 摄 )

数年前,这里还是一家国有渔场,依靠优渥的自然条件,养活了一代又一代渔民。如今,拆围堤、拆围捻、拆围网,收回崇湖对外承包经营权……渔场变湿地,湖景迷人,水鸟丰富,成为动植物的天堂。

渔民上岸,护鸟巡湖

身着蓝色制服,套上印有巡护字样的马甲,夹着巡护日志,骑上电动车,湖北公安崇湖国家湿地公园巡护队队长屈长辉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而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4年。

翻开巡护日志,“抓获偷钓人员2名”“收获地笼2个”“对垂钓人员进行劝阻”……一行行工整的字迹概述着巡护队的日常工作。“我们一共有20名巡护管理员,会根据不同情况,不定时巡护,每次巡护派出2—4名队员。”屈长辉说。

今年51岁的屈长辉是个“渔三代”,光他自己就有20年的养鱼经验。“那个时候没有意识,会往湖里投好多饲料,水质严重污染,周边庄稼灌溉都用不了这个水。后来渔场改制,我们大多转了行。”谈起过往,屈长辉显得有点不好意思。

保护区成立后,上岸的渔民被聘请回来担任巡护管理员,全天候、全方位、全领域划片管理,9常年打捞凤眼蓝、空心莲子草、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培育湿地植物,提高自净能力。此外,湿地公园还与渔民协商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将养鱼人转变为护鸟人。

湖北清江十里画廊风景区(湖北湿地行十里画廊)(2)

公安县摄影家协会作品

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崇湖的水清了,从初期劣V类提升到了目前的Ⅳ-Ⅲ类标准。动植物也在这里安了家,崇湖水生植物从初期的353种增加到现在的430种,青头潜鸭从创建初期的4只逐年增加至去年的150余只。

调蓄水文,合理利用

村民保护湿地,湿地反哺村民。大旱之年,崇湖湿地周边的农户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

“因为有水灌溉,谷粒都饱满些,即使遇到今年这样的连续干旱,产量影响也不大。”61岁的麻豪口镇荆丰村村民陈恭伟种了30年的水稻,他深知正是湿地的调蓄功能,才有他们家今年“7亩地产了近10000斤稻谷”的好收成。

作为湿地变化的见证者,陈恭伟感叹道:“小时候这里还是荒湖,我们经常去玩,从没有想过这里有一天能这样漂亮。”

湖北公安崇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负责人朱海堂介绍,湿地目前被划分为5个功能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宣教展示区和管理服务区,不同区域各司其职,力求构建生态、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共赢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

十里画廊,共建共享

“这条路是去湿地的必经之地,你们看,这块种的是桂花,前面还有紫薇、中山杉呢。”荆丰村村党支部书记桑明东指着村里主干道说,荆丰村作为进出湿地的主要道路,2019年开始,湿地公园投入30多万元购买2000多株各品类树苗,种在道路沿线。

白鹭展翅飞翔、农民田间耕作、公园景观布局……沿着宽阔平坦的公路,路边民房外墙上一幅幅湿地保护主题的画作格外引人注目。

湖北清江十里画廊风景区(湖北湿地行十里画廊)(3)

在公安县麻豪口镇荆丰村主干道边,民房外墙上湿地保护主题的画作。

“打造充满湿地特色的‘十里画廊进崇湖、水韵公安看湿地’文化墙景观,游客从踏进村子开始就有东西可以看。”桑明东表示,村民们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了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周边村落美了,基础设施跟上了,依托崇湖湿地品牌打造配套农旅产业,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村里正在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后大家提到崇湖湿地,不光是美丽的风景,还有我们的水稻、小龙虾等特色农产品!”桑明东对村子的发展信心满满。

此外,湿地公园与周边村子联合,在相邻的麻豪口镇打造了鹅港村生态采摘园、小龙虾产业观光园,多个景点和湿地公园连线成片,延长游客观赏路线,一幅幅景美业兴人乐的美好生活画卷在崇湖湿地公园周边村落徐徐展开。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