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天净沙秋(唐诗闲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记得大概在去年,有人在知乎上提了一个问题,大意是:李白在唐代时知名度如何?,有个知友回答说,也不是很知名,大概也就是“走到哪都有人认识,并且变着法的想请他吃饭喝酒。”因为,李白是个爱交朋友的人,他跟杜甫的友情让人感动,杜甫写过《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李白也回赠过《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成为李杜的友谊佳话。,他跟孟浩然的友情让人感动,虽然孟浩然在相遇李白时已名满天下,没有诗作写给李白,但他们的交往却是密切的,这让我们感动于大唐盛世,感动于盛世下著名诗人代代相传的风云际会。

李白跟其他诗人的友情也很有名,李白一生都在行吟,以后抽空专门写李白跟诗人们的友情集会。至少,他们的友情不全靠互相赠诗来维系。

唐诗三百首天净沙秋(唐诗闲读孤帆远影碧空尽)(1)

(李白与孟浩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大诗人的诗,最大的好处是没有生涩的词句,基本顺着浅白的文字都能理解字面意思,而简单的字面意思之下,又蕴含极丰富、极庞大的诗外意象。这首诗即属此类。

唐诗三百首天净沙秋(唐诗闲读孤帆远影碧空尽)(2)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并不是当年李白孟浩然登过的黄鹤楼。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像黄鹤楼这样的名胜,是这些古代名人题诗之后才变成名胜的呢,还是它本身就是名胜,才吸引这些名人们聚集于此呢?是楼成就了这些名人,还是名人成就了这些名胜,亦或互相成就呢?往:到达。广陵:即扬州。故人向西拱手告别了黄鹤楼,将要去向东面的扬州了。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烟花指柳絮如烟、鲜花似锦,三月是准确的时间点。合起来就是春天景物,在艳丽的春景之下。下:顺流向下而行,武昌在长江中游,扬州在长江下游,因此称“下”是顺流而下,也是向下游驶去。

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一叶孤舟的帆影即将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尽,有的版本写作“碧山尽”,但显然,“碧空尽”更有意境,而'碧山尽‘差一些,山在远处仍是有轮廓的,而天空与水面更容易在视觉上浑然一体。

第四句,唯:只,只看见长江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唐诗三百首天净沙秋(唐诗闲读孤帆远影碧空尽)(3)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描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塞,意永而不悲切,辞美而不浮滑,韵远而不空虚。同样是分别诗,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硬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壮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深情体贴的惜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正当青春年华,正当阳春三月,正当开元盛世,诗人的心情是明快的、温暖的、自由的、欢愉的。因此,李白的这首送别诗是诗意的送别。李白的诗读来让人忘忧,即便是分别,也是各有宏图大志要施展的分别,色调是明丽的,而非暗淡的。

(【唐诗闲读】之26,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