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iot智能生活定义者(分歧不断双向解绑)

近日,云米科技发布截至 6 月 30 日的 2022 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期内,云米实现营收 9.24 亿元,同比下降 44%财报显示,云米的IoT @ Home产品组合2022第二季度收入5.245亿元,同比下降54.2%(2021年同期为11.463亿元),下降主要原因为小米品牌扫地机器人的销售完全中断,以及一些品类的SKU调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小米iot智能生活定义者?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米iot智能生活定义者(分歧不断双向解绑)

小米iot智能生活定义者

近日,云米科技发布截至 6 月 30 日的 2022 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期内,云米实现营收 9.24 亿元,同比下降 44%。财报显示,云米的IoT @ Home产品组合2022第二季度收入5.245亿元,同比下降54.2%(2021年同期为11.463亿元),下降主要原因为小米品牌扫地机器人的销售完全中断,以及一些品类的SKU调整。

近几年,小米IoT生态链上孵化出来几大企业纷纷上市,而在上市之后也纷纷在开展着“去小米化”工作。其实“去小米化”的理由很简单,并非所有企业都愿意做小米的ODM,或成为下一个小米。而小米也在不断减持这些企业的股票来配合着该工作。

这其中有三个问题让人好奇,第一是各企业的“单飞”,是否证明小米的生态链正在断开?第二是为什么小米不排斥它们“单飞”?第三是这些“单飞”的企业现状如何?接下来,本文就这三个问题依次分析,一窥小米及其生态链上的企业如何走智能家居这条坎坷路。

割裂的智能家居

小米的模式成功了吗?

智能家居一直处于“概念很丰满,落地很骨感”的状态。目前很多互联网厂商和家电厂商都在“圈地筑墙”各玩各的。但割裂的生态体系既阻碍了市场的增长,也影响着消费者的体验。

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看,这种割裂分为两层,第一层是软件平台、硬件设备及通信协议的割裂;第二层便是各品牌间的割裂。可以说,从技术到市场上,每一家都想多分一杯羹,也形成了山头林立各自为政的景象。

但也不乏有企业在试图解决这种割裂问题——比如小米从生态链入手的“投资 孵化”模式。

在这套模式成型之时,小米也尝试过向传统家电厂商寻求合作。2014年,小米就与美的、飞利浦、奥克斯等企业合作,但大多都刚开始便停滞不前。以小米与美的为例,二者除了在i青春空调系列产品有合作,之后便再无更多智能家居、生态链或互联网相关新品出现。甚至在2016年7月,美的还携手华为布局智能家居,“抛弃”了小米。

当时有家电行业分析师指出,小米与美的之间关系转变个中原因比较复杂,在这些家电产品上,小米一直坚持“性价比”优势,以低价对家电市场进行“搅局”,而小米全面进军家电,对美的形成竞争关系是主要原因

但当时寻求合作已经是小米的Plan B。2013年底,小米“投资 孵化”的模式就已成型。

具体方案为:筛选出一批做大类目(市场足够大)产品、符合小米调性且适合“米粉”的中小公司,小米投资入股并纳入小米生态链,占股不超过百分之40,保留企业的决策权以及独立性,然后倾斜小米公司的资源,扶持其发展。这样就使得小米间接拥有了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以及生产能力

此后小米设计了米家这一软件平台,彻底弥合了软件、硬件、通信协议和品牌之间的鸿沟,有效解决了智能家居的割裂问题。用户不用下载多个App,同时,虽然小米拿下了大部分市场,但却不会构成垄断。

事实证明,这个模式的可行性很高。有人比喻,此时米家更像杂货铺,而被它投资的企业就是供货商。米家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可以比之于在某小区极受欢迎的一间杂货铺。但如今依靠小米资源上市的“供货商”在不断“单飞”,不禁让人好奇,小米会着急吗?为什么还积极减持股份?

这其实也是该模式很特殊的一点,它叫“投资 孵化”,而不是“投资 捆绑”。也就是说,这个模式形成之时,小米就没想过把这些“供货商”留下来,“单飞”是必然趋势。而要谈及“单飞”的原因和方式、小米的反应,可以从双方不同的角色出发。

供货商与杂货铺的思路不同

创业者与投资者的观念不同

简单来说,如同供货商和杂货铺的关系,双方对产品的要求和看法不同,虽都是在想办法卖出产品,但各自有不同的运营思路。同时,供货商也不可能只给一家杂货铺供货,即使那家杂货铺足够强大。

这些得到小米扶持并上市的企业们“单飞”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点。

第一,需要更多的毛利及更大的市场。作为生态链的主导者,小米要求硬件业务利润不超5%,导致生态链企业的利润很低。而生态链硬件企业们一开始都以“利润换市场”,前期可以通过精准定位受众并快速拿下市场。不过在中后期建立自有品牌更为重要,毕竟这不单市场能力的体现,更是利润的来源。

第二,不想也不能过度依赖小米。分析人士指出,从股权结构看,各生态链企业是独立的;但就渠道端而言,生态链企业的大部分营收都依赖于小米,甚至在过去几年小米是某些企业的唯一大客户。然而,过度依赖大客户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尤其长期以代工模式生产制造,在生态上对小米的强烈依赖的企业们,自主品牌产品常常在市场中难以立足。

第三,难以避免的分歧。以绿米和米家在通信协议上的分歧为例。绿米产品所用的Zigbee一定要网关,但米家认为,用户在购买设备后肯定不想再去买个网关。并且随着蓝牙Mesh协议的出现,任何蓝牙设备都能当作网关,米家更有理由和绿米道别了,而绿米也是高兴地离开并投向了Matter的怀抱。

另一方面,各企业“单飞”的方式也大致相同。首先要避免和小米进行正面交锋,也就是不做竞品,但是作为已有主线产品的企业,短期内很难造出另一场景的新品。于是不做竞品且提高利润的方法,就是定位中高端和境外市场,这也是大部分企业的选择。另外也有如绿米这样拥抱Matter试图公平竞争自成一派的企业。

说完作为“供货商”和创业者这类被小米扶持起来的企业,接下来可以说一说作为“杂货铺”和投资者的小米。

首先,使用“投资 孵化”模式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智能家居产品种类繁多,小米无法亲自造出如此多的品类;另一方面是在初始阶段也不具备相关产品的研发能力。如果自己成立公司来做不但成本高,还将面临其他厂商的打压。而基于此模式,小米能通过最小的成本使自身拥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并且加上小米本身的渠道等资源,可以更好的把产品卖出去。

该模式在前期既扶持了投资的企业,又壮大了小米本身,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而在中后期,从各企业“单飞”的方式可以看出,企业们都在向中高端及境外市场进发巩固了小米在普通大众和国内市场的地位,如果小米当初让它们自己杀出一条血路走到今天,那大家难免会成为竞争对手。

此外,“投资 孵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性极强,它如流水线一般不断地把企业送上市。这也是小米丝毫不怕这些企业“去小米化”的原因——小米能带出一批企业,就能带出更多。比如过去华米大力“去小米化”期间,小米智能手表的代工已交由一家叫龙旗的企业。说通俗一些就是“你不干了有的是人干”。

截至2022年6月30日,小米共投资了超过400家公司。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杂货铺和投资者,它的观念已经不同于立项目做产品搞工程的企业,它的目的或是吃到每一个“供货商”高配(上市前期)产品的红利

2022年小米在IoT领域投资(来源:物联传媒整理)

可以说,小米的“投资 孵化”模式,给人以“没有企业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企业年轻着”之感。而该模式给小米带来的角色转变,更是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过话说回来,那些不断“单飞”的企业们,现状又如何呢?

几家别离几家留

几家欢喜几家愁

“单飞”之后,各企业有的在逐步巩固自身品牌,有的在经历着危机,也有的重回小米的怀抱。本文就几家小米生态链上的上市企业进行分析,包括华米、云米、石头、九号,通过企业们来自小米销售的收入占比,境内外收入占比,以及各品牌口碑上的情况,同时从各家针对的产品领域,分别讨论各企业的现状。

与小米关联的收入占比(来源:物联传媒整理)

首先是华米,华米有两大类业务,一是以小米手环、体重秤为主的小米生态链业务,二是以Amazfit和Zepp品牌为主的自有可穿戴品牌业务。根据市研机构IDC的报告,2021年华米科技自有品牌成人手表出货量已跻身全球前五。但由于可穿戴设备与手机的天然捆绑价值,手机厂商在不断入局可穿戴设备。可以理解为,华米离开小米后将面临的不止是可穿戴厂商,还有各大手机厂商的竞争。2021年10月,华米表示与小米公司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再延长三年

第二是云米,2022年上半年,云米营收16.36亿元,同比下降43.85%,虽然从财报上看是在实施“去小米化”行动导致。但从口碑上看,类似“云米冰箱强制播广告”、“只要给钱就贴牌”的新闻已透露出云米正在面临危机的信息。据专业人士分析原因有两点,其一是产品定位上的模糊,云米在软硬件上将自己夹在了互联网巨头和家电巨头之间,其二是疯狂出货和扩张背后的轻资产模式,很难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有所保障。

第三是石头,石头科技的“去小米化”相对成功。2021年,石头科技自有品牌收入为57.6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98.8%,基本摆脱了“小米贴牌”的形象。并且,石头科技的境外收入达到了33.6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7.63%。不过石头科技境内市场却逐步萎缩。2019-2021年,其境内收入分别为36.23亿元、26.62亿元、24.73亿元,分别同比下降26.53%、7.1%。

第四是九号,在“双向解绑”过程中,九号过得比较平稳。2022年上半年来自小米定制产品的分销收入为7.32亿,同比下滑59%,占比降至15%,虽然同比2021年上半年业绩近乎停滞增长,但九号公司对小米的依赖程度已逐渐降低。同时九号公司2022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24.84%,同比提升2.11%。并且,九号公司CEO王野称,公司8成以上终端用户在欧美,目前已有不少新品推出。有分析人士认为,九号在高端市场品牌地位稳固,但规模效应还有待提升。

而反观小米,2022年第二季度,其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为198亿元,环比增长1.7%。生态链各企业的“单飞”貌似对其影响不大。不过财报也提及,境外市场收入受到全球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因素影响,滑板车、扫地机器人等非生活必需产品需求同比下滑

可以看出,生态链上的各企业过得有好有坏,并且都难以避免地在经历着离开小米的阵痛期。不过对于小米而言,在这种生态链模式中的收益已相当高,无论“去小米化”执行得如何,对它影响都不大。

结语

为解决智能家居的割裂问题,除了小米的生态链方案,还有华为的1 8 N模式。这种模式有点类似苹果的Homekit,通过在入口级消费电子产品中嵌入操作系统,进而逐渐完善智能家居的生态链。不过该类模式也是以企业利益为中心,并非单纯为解决割裂问题。

要说纯粹为解决割裂问题的方案,目前的Matter协议便是众望所归。跨过硬件、软件、通信协议,直达品牌,只要是入驻的品牌,就可以用Matter实现互联。它可以通过连接各品牌下的网关,进而连接到网关下的设备。

Matter对一些既做设备又做平台的厂商而言是有利的,因为更加公平。用户怎么选,完全凭产品本身和其服务质量决定。但对小米是有一定不利的,花了大量时间精力经营下来的国内市场,一瞬间就需重新和其他软件平台竞争。目前小米也已加入了Matter,后续的发展情况,还有待观察。

参考资料:

智东西,《小米生态链穿戴第一股,华米上市4年的增长之困》

钛媒体APP,《Aqara加入Matter协议,绿米“去小米化”后能否独立上市?》

极客播报,《小米生态产品到底是贴牌还是代工,其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呢》

风暴眼工作室,《“疯狂的石头”腰斩:去“小米化”业绩承压 销售费用大增》

和讯科技,《九号公司与小米“双向解绑”进行时:小米渠道收入下滑近六成,雷军一年套现21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