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点赞评论被处理(微信点赞作为评价行为)

微信点赞是新媒体时代重要的交际方式之一。与此同时,微信点赞也具有丰富的多模态符号资源,具备多模态话语的语言学特征。微信点赞的评价意义在评价系统的子系统之间游移,具有多重含义, 点赞简化了级差实现的途径和手段,使评价越来越两极化,点赞的评价空间受制于微信的技术特点和设置,点赞作为评价行为对语言的评价意义和交际实践具有一定的冲击。以上发现有助于识别评价系统在新媒体语篇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为新媒体评价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微信最初上线朋友圈功能时,将朋友圈定位为记录个人生活的相册,鼓励用户将“照片 分享到朋友圈,让所有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看到,他们还可以对照片评论和点赞。”随着微信版本的升级和朋友圈功能的扩展,朋友圈可以发布图文动态、音乐、视频等,并逐渐发展成为私人动态分享和公共议题讨论相结合的综合网络社区 (欧健 2019)。点赞成为流行的交际方式,含义也愈发多样和复杂。点赞作为多模态现象 (artefact) 具有多重的评价意义,同时作为最常用的社交互动方式之一,点赞也是一种评价行为,为观测新媒体环境中的社交实践提供了观测窗口。

“在语言的原初意义和我们所赋予它的意义之间,词语还有一种在其历史流传的过程中 积淀下来的一般意义,这种意义已经被人们理解和掌握,另存为了主体间可通行的意义货币”(张尧均 2006) 。与之类似,点赞作为评价行为,是共识分享与形成的过程。但共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成员就所有的问题达成一致,而意味着一种人际互动的氛围 (罗森布勒 2015)。于是在人们熟悉的社交媒体虚拟网络社区,围绕点赞已形成一种新的“规约”(new norms),微信点赞也成为这样的意义货币,含义可能非常含混,却可以流通。

在媒介化社会的考察中,人们生活在媒介设定的时空中,媒介消费时间不断增加,媒介 行为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 (夏瓦 2018) 。当微信点赞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内容的时候,点赞作为评价资源是否会弱化语言的评价意义?点赞作为评价行为线下人际互动模式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在现有的新媒体评价研究中尚未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深入的讨论。

韩礼德在《科学语言》(2015) 中论及语篇的逻辑关系时指出,当PPT把所有的逻辑关系都以智能艺术的图表模板呈现出来的时候,人们的逻辑能力并非增强了,反而可能会减弱, 因为有很大一部分是强加上去的逻辑关系,如用图形表示的分层关系和分类关系等。借助多模态,人们获得了这些关系的意识,但话语实践中逻辑能力的提高,并不能完全依据这些模板。同理,点赞的资源让我们获得了评价的便利,但实现人际意义的语言也可能因此受到冲击。点赞将多样化的意义简化为一个符号,将复杂的互动降格为界面上头像的排列,类似快餐式的点赞和阅览并没有植入和产生真正的意义 (刘一鸥、陈肖静 2015)。人们热衷于点赞只是期待以最小的成本换取认同的最大化,而实际上点赞弱化了用户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加深了用户对现实世界的疏离 (张冠文、刘红心 2018)。从网络语言的微笑符号出现到如今逐渐泛滥的微信点赞,这些多模态符号对语言符号、对使用者与社会的互构关系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宜过度夸大。点赞只是人际互动的一个示意或姿态,无法代表真正的人际互动。

微信点赞评论被处理(微信点赞作为评价行为)(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