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樨肉和苜蓿肉(木须肉)

木须肉是一道传统的京味儿菜。它起源于山东的孔府菜,除了猪肉和鸡蛋选料一样,在山东这道菜的配菜是黑木耳和玉兰片。而北京的做法是选黑木耳,黄瓜和黄花菜为配菜。

这道家常菜之所以深受欢迎,胜就胜原材料的大众化,而且营养搭配也是相当合理。

记得第一次吃到这道菜的时候,我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在菜里扒拉扒拉,也没有找到半点“木樨”影子,更没闻道 “木樨”浓厚的甜甜香味。我招手把服务员叫到餐桌旁对她说:请帮我到后厨问问大师傅,是不是忘了放“木樨”。望着服务员转身的背影,我急忙补上一句:请帮我多加一点呵。不一会儿,服务员端着原盘菜回来,笑眯眯的指着菜里的炒鸡蛋对我说:这个就是“木樨”呀。我愕然!这北京人怎么就会把风马不相及的“桂花”和“鸡蛋”拉扯到一块。

餐桌上的无知,着实让我羞愧。离开饭店我就直奔去了首都图书馆。

那为啥“炒鸡蛋”叫做’木樨'呢?为啥这“木樨肉”又变成了“木须肉”?

呵,原来这菜名儿和北京的地域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关系,木须肉中的“木须”正字应该是“木樨”,木樨是桂花树的别名儿,北京话的语速较快,有时会有吃字儿或吃音儿的现象,就这麽叫着叫着,木樨”就叫成了“木须”。而菜名儿中的木须指的是这道菜中用的鸡蛋。

清末徐珂在掌故丛书《清稗类钞》中说,北方的骂人话里经常都有个“蛋”字,譬如王八蛋、浑蛋啊、傻蛋啊、笨蛋啊……所以在做菜的时候,就经常把这个“蛋”字避开。于是,鸡蛋称为鸡子儿,皮蛋称为松花,炒蛋称为摊黄菜,蛋花汤称为木樨汤……

这个“木樨”,其实就是八月飘香的桂花。因为打散做熟的鸡蛋特别像桂花的颜色,所以“木樨”就成了鸡蛋的雅号。语言学家又告诉我们,在读这个词的时候,“樨”的发音容易被前面“木”的韵母影响,结果读来读去变成了“木须”,“木须肉”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

民间传说中,鸡蛋的这些别称,还闹出过不少笑话。

清代文人梁恭辰的笔记《北东园笔录》记载了一个故事。

有个南方人不爱吃鸡蛋,第一次来北方,肚子饿得很,于是下车进了饭馆就开口问道:“有什么好菜啊?”伙计回答说:“有木樨肉。”客人说:“赶紧拿来。”菜端上桌子,才发现里面有鸡蛋。客人不好意思说自己不懂,又问道:“有别的没?”伙计说有摊黄菜,结果端上来一看是炒鸡蛋。客人没办法,说自己还饱着,不想吃,要带些点心路上吃。这时,伙计回答说有窝果子,客人大喜,忙说多拿几个来。拿来一看,竟然是煮好的鸡蛋。

不知道鸡蛋的别称倒也没啥,但是不知道鸡蛋的价格,那问题就严重了。

清代负责宫廷采买的内务府猫腻非常多,购买和报账的差额有时甚至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大学士汪由敦有一次被乾隆皇帝召见,乾隆问道:“一大早就把你喊来,在家里吃没吃过早饭?”汪由敦回答道:“臣家里不宽裕,早餐不过四枚鸡蛋而已。”乾隆非常惊讶地说:“一枚鸡蛋要十两银子,四枚就是四十两,我还不敢这么奢侈,你这还叫不宽裕?”汪由敦一听就知道是内务府的人在捣鬼,又不好当面戳穿,只好撒了个谎说:“外面卖的鸡蛋都是残破的,不能供给宫廷,所以臣能很便宜就买到,每枚不过几文钱而已。”

欺上瞒下的内务府,把谎报的银子全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所以对老百姓来说,鸡蛋是家常菜,但是对皇帝来说,鸡蛋却真真算得上是“奢侈品”了。

在北方地区广传的木樨肉”,是一道地地道道的老百姓的家常菜,它以猪肉、鸡蛋、木耳、黄花菜为主料,炒制而成。其色绿、黄、红、白、黑五色相间,其质软、嫩、滑、爽,香气浓郁,咸鲜可口。

一起来看这道菜的作法吧

原 料:

瘦肉、黄瓜、黑木耳、黄花、鸡蛋、生姜、米酒、酱油、花椒、蒜、盐、淀粉、食用油。

制 法:

1、把黑木耳、黄花泡开备用;

2、瘦肉切成片、黄瓜切成片、生姜切成片、蒜切成片;

3、鸡蛋打散、加盐调匀;

4、肉片放适量酱油、鸡蛋清、淀粉,拌匀;

5、锅里放适量油,把调好的肉片放在里面溜至断生,用碗盛起,放一边;

6、原锅留油烧热,蛋液下锅滑散至熟,用碗盛起,放一边;

7、趁原热锅余油,下姜片、花椒、蒜爆炒出香味,下黄花、;黑木耳翻炒至熟,下黄瓜、下炒好的肉片、鸡蛋,米酒、酱油、快速翻炒,炒匀即可出锅装盘

木樨肉和苜蓿肉(木须肉)(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