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十五个巅峰之作(被严重误解的大师郭沫若)

文:金江隐士 图:源于网络

对于历史文化大师郭沫若先生,近年来,网民对他的看法,很是有些偏颇,出现了一边倒的误解趋势。特别是他对爱情婚姻的态度,让许多人诟病。

现代人曲解郭沫若,是因为对郭沫若先生不够了解。其实,郭沫若先生的许多人生经历,跟鲁迅先生非常相似,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先驱,是文化大师,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是书法大师。

01 弃医从文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说起弃医从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先生。其实郭沫若学医的时间,比鲁迅更长,也比鲁迅更加专业。医学知识,比鲁迅更加丰富。同样,郭沫若最终也选择了弃医从文的革命道路。

郭沫若的十五个巅峰之作(被严重误解的大师郭沫若)(1)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于四川省嘉定府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一个地主兼营商业的家庭。郭沫若比鲁迅小11岁。四川乐山是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内陆城镇。但郭沫若学习刻苦,思想解放,跟鲁迅先生一样,郭沫若从小就开始接受民主思想教育。

1914年1月,22岁的郭沫若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郭沫若受民主思潮影响,厚植爱国主义情怀。1918年,郭沫若参加中国留日学生罢课,抵制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1918年,郭沫若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同鲁迅先生一样,郭沫若也想通过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救治国民麻木的身体。1923年春,自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郭沫若学了四年医学,但他没有选择当医生,而是走上了文学和革命的道路。郭沫若能从封闭落后的四川,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接受现代教育,非常不容易。

02 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中将

郭沫若参加过北伐战争,被授予中将军衔。郭沫若参加了南昌起义。这些,是鲁迅、郁达夫、沈从文等文人,无法比拟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是思想解放的结果。推动思想解放的,只有文化。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杂文、评论等为主要内容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席卷了中国大地,推动了民主、法制等文明进程。同时,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帝制。郭沫若拥护孙中山,积极投身革命运动。

郭沫若的十五个巅峰之作(被严重误解的大师郭沫若)(2)

1919年夏,郭沫若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支持民主运动。1921年6月,郭沫若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22年3月15日,郭沫若主持创办的《创造季刊》问世。1926年3月,郭沫若赴广州应邀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1926年7月,郭沫若随国民革命军北伐,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当时,北伐军的总司令是蒋介石,而总政治部主任是邓演达。担任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的郭沫若,被授予中将军衔。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撰写散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影响,但因此受到通缉。鲁迅先生骂过许多人,但不骂蒋介石。但郭沫若不同,在白色恐怖时期,他敢骂蒋介石,体现了他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1927年8月1日,郭沫若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时,郭沫若是起义军宣传委员会主任和政治部主任,还是起义军的主席团成员。起义部队撤出南昌之后,郭沫若在转战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 如果说鲁迅先生是用文章独自呐喊战斗,郭沫若先生则是身体力行,亲身投入革命斗争,以实际行动进行革命斗争,是纯粹彻底的革命战士。

03 学识渊博、名满天下的文化大师

郭沫若是真正的文化大师,他学识渊博,兴趣爱好非常广泛,著述涉及诗歌、小说、散文、翻译、戏剧、历史、考研等等,著作丰富。特别是在历史文化领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在五四新文化名人中,独树一帜。

1919年至1936年间,郭沫若全身心投入到文化创作中。作为诗人,他创作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大量的诗歌,出版了诗集《女神》《星空》。作为剧作家,他创作了历史剧《蔡文姬》《屈原》《卓文君》等戏剧。

郭沫若的十五个巅峰之作(被严重误解的大师郭沫若)(3)

作为历史学家,他完成论著《青铜时代》《两周金文辞大系》《先秦天道观之演进》《殷契粹编》《创造十年续编》等历史文献研究文章。1944年春。

作为翻译家,他翻译了《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战争与和平》《生命之科学》《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新时代》《石炭王》《屠场》《日本短篇小说集》 等外国名著。作为考古学家,他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文章,其中,《卜辞通纂》是综合性的关于甲骨文字的作品。

此外,郭沫若创作自传《我的幼年》《反正前后》。1947年,完成论著《少年时代》、自传《革命春秋》《天地玄黄》。1948年,完成长篇自传体散文《抗战回忆录》(后改名《洪波曲》)。另外,郭沫若的书法造诣极高,他的书法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气贯笔端,形神兼备。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黄帝陵、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国银行、中国书店、麦积山石窟、杜甫草堂、华清宫、屈原纪念馆等等,都是郭沫若题写的。

要论才气,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郭沫若当仁不让地排第一。

04 追求婚姻自由、主张爱情至上的反封建斗士

郭沫若有三段婚姻。近些年,郭沫若因为私生活的不检点而饱受争论。

1912年正月十五上元节,郭沫若奉父母之命,与一个没有读过书的旧式女子张琼华(1890—1980)草草完婚,由于郭沫若对封建婚姻制度不满,婚后第五天便离家出走,赴成都读书。张琼华在郭沫若家空守68年,无子女 。郭沫若虽不喜欢张琼华,但是也没有离婚。这点,郭沫若和鲁迅相似,他们都没有违抗母亲的主意,迎合了母亲,却坑害了结发夫人一生。郭沫若的这段感情,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哀,并不是他个人的责任,我们不能对他进行道德审判。

郭沫若的十五个巅峰之作(被严重误解的大师郭沫若)(4)

1916年8月,郭沫若与东京圣路迦医院护士佐藤富子(1893—1994)相遇并相爱,为其取名安娜,佐藤富子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年底,赴东京接安娜到冈山同居。1916—1937年,郭沫若在日本与安娜共同生活了21年,生育了5个孩子。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郭沫若告别了安娜,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在抗战结束后,安娜便带着孩子们前往中国去找郭沫若,几经辗转之后,她终于在1948年见到了郭沫若,此时距他们分开已经有整整11年了,然而这次见面之后,他们婚姻彻底结束。之后,安娜带着孩子们在中国生活。1994年,101岁的郭安娜在北京去世。

郭沫若的十五个巅峰之作(被严重误解的大师郭沫若)(5)

郭沫若和安娜的这段感情和婚姻,也是被网友们诟病最多的。大家都骂郭是陈世美。但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客观地看,郭沫若告别安娜,从日本回到中国,是在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下。作为民主斗士,郭沫若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他舍小家,为大家,离开侵略祖国、残害民族同胞的军国主义日本,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道路绝对是正确的,是值得肯定的赞扬的。

尽管安娜最后带着五个孩子来到中国,但中国和日本,因为战争,已结下血海深仇。郭沫若也有了新的婚姻和家庭,并在新中国政府担任重要职务。他无法坦然面对安娜,他们也不可能回到过去。

郭沫若的十五个巅峰之作(被严重误解的大师郭沫若)(6)

1938年1月,郭沫若与《救亡日报》社成员于立群结婚,二人育有四男二女。1979年2月,于立群去世。但对于这段婚姻,人们还是在骂郭沫若。原因是郭沫若在与于立群结婚之前,还与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恋爱和交往过。1937年,于立忱因感情问题自杀。也有人说,郭沫若除了于立忱外,还招惹了不少情人。但这些传言,都在解放前。

五四运动后,许多文化名人,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他们突破封建传统文化束缚,大胆追求爱情和自由。胡适如此,徐志摩如此,冰心如此,季羡林也如此。所以,我们又怎么能单单苛刻郭沫若呢?

解放后,于立群陪伴郭沫若走过了四十年的人生岁月,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是郭沫若的革命伴侣。郭沫若也以革命唯物主义观看待婚姻,修身养性,洁身自好,与于立群相伴终老,再没有传出过绯闻。

05 审时度势的智慧人生

解放后,郭沫若作为中国头号文豪,长期在文化战线上工作。1953年至1978年25年间,郭沫若担任中国文联主席,为新中的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郭沫若的十五个巅峰之作(被严重误解的大师郭沫若)(7)

1949年12月,斯大林七十岁大寿。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中苏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郭沫若激动万分,专门为斯大林写了祝寿词《我向你高呼万岁——为斯大林寿辰所作》,其中有“斯大林元帅,你是全人类的解放者,你是我的爸爸!”的句子。郭沫若写这样的句子,无可厚非,也是形势需要。中苏世代友好,是新中国健康发展的基石。

1958年,《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下发,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郭沫若于1958年4月21日在《北京晚报》发表了一首诗《咒麻雀》。诗云: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咒麻雀》直白浅露,朗朗上口,是“除四害”运动最好的宣传诗。

建国后,郭沫若几十年如一日,能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屹立不倒,不受风吹浪打,足以体现他超人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