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廉鲜耻旷古未有:严畯鄙生不腐恭谦留名

在吴国历史中能与吴郡四姓能抗衡一时的也就是流亡北士。与淮泗将领武将将星闪耀不同,流亡北士绝大部分都是以文人墨客的姿态出现,对孙权的一生具有较大的影响。小说《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这一章让人看的津津乐道,在这故事中诸葛亮一人独战群儒,这其中除了陆机,虞翻,张温等江东精英,也有像张昭,步骘,程秉等流亡北士,其中就有一位儒生在鲁肃去世之后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但自知能力不足果断请辞,后来成就吕蒙在荆州之战中的辉煌,这人就是严畯。

寡廉鲜耻旷古未有:严畯鄙生不腐恭谦留名(1)

二宫之争中正是江东新贵加流亡北士挑战吴郡四姓的老牌们

儒生入吴

严畯 ,字曼才,徐州彭城人。年少之时就是远近闻名,通晓四书五经,喜爱《说文解字》可以说是一个不知不扣的儒生。东汉末年战乱并起,许多名士纷纷逃离饱受战火的中原地区前往南方避乱。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都是趁着孙策平定江东为机遇东渡前往南方。如许靖、袁沛、许慈、刘巴、刘熙、程秉、薛琮、袁忠、桓邵等人就前往士燮治下的交州,交州又临荆、扬、益三州,这些人后到三国就活跃在吴、蜀两国政坛中(许靖在刘备称帝之后被任命为司徒,程秉则被孙权任命为太子太傅教导太子孙登)。与这些避乱的北士入吴不同,严畯入吴则是在孙权成为江东之主时候。孙权为了巩固孙家在江东的统治,除了拜张昭为自己的师傅,重用淮泗将领平定叛乱之外,更进一步广招贤才,聘用名士。《吴书》记载:“及昭辅权,绥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张昭也将这位年少成名的同乡举荐给孙权,就任命他为骑都尉、从事中郎。在此期间结识同为避乱江东的诸葛瑾、步骘,三人一见如故关系甚密,共同游历吴中各地声名鹊起,被吴中百姓誉为当世的英杰才俊。与两位挚友在官场上步步高升不同,严畯则长时间在骑都尉位置上恪尽职守。这与他的性格有关,《三国志 严畯传》记载:“性质直纯厚,其于人物,忠告善道,志存补益。”从这里记载可以看出严畯对功名利禄十分淡泊,而且对于人才,严畯可谓是一位严格的老师忠告别人不足之处,志在让他人取得补益。这点跟张昭颇为相似,张昭也曾多次指出孙权不足之处。孙权也对这位老师的意见虚心接受加以改正,但时间一长孙权对于张昭的劝谏就产生反感(毕竟任何人都希望得到鼓励肯定实现自我成就,更何况孙权还是一个年轻人),想必严畯也遇到张昭一样的尴尬场景。另一方面严畯担任的骑都尉、从事中郎虽说虚职的成分较大,却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来担任,严畯性情朴直淳厚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当然这时候孙权为了稳定与江东士族的关系,启用大批江东士族子弟来担任要职,故此被孙权有所忽略。严畯这一干就干了十多年,期间也开始着手编写《孝经传》、《潮水论》。可是让他始料不及的大事发生,让这位渐渐被淡忘的儒生再一次引起大家的关注。

寡廉鲜耻旷古未有:严畯鄙生不腐恭谦留名(2)

比起挚友在史书上大放异彩,严畯则稍显低调

委以重任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横江将军鲁肃病逝,临终前鲁肃并没有像周瑜那样指定谁为接班人,这下让东吴上下对谁是鲁肃的继任者充满好奇。但结果大吃一惊孙权竟然任命儒生严畯去接替鲁肃屯陆口,那为何孙权要这么的做这样一个让人的人事任命呢?这其实就是孙权的高明之处,一来流亡北士们对鲁肃的印象不太好。从两件事可以看出,第一件就是《三国志 鲁肃传》记载:“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极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鲁肃虽非传统意义的淮泗将领,但却是一个十足的豪族,这点可以从指屯相赠以及后来和关羽单刀赴会来看颇有一些江湖气,为人个性豪迈。这点是让张昭等一帮儒生看不上眼的原由。第二件事就是发生在孙权称帝之后迁都建业,大宴文武群臣的时候,就对严畯说:“我当时把子敬比作邓禹,当时你们争论就没有停止过,现在这么样了”严畯退席说:“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觉得夸鲁肃太过了。”从这里看出自打鲁肃接任周瑜之后,流亡北士们对鲁肃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在他们眼里鲁肃就是一个不及格的都督。因此孙权为了减少争议干脆就找一个儒生来封住流亡北士的口,另一点,严畯所就任的骑都尉这职位就是掌监羽林骑,也就有那么一点点与带兵统帅相关。因此这点也是孙权所考虑到的,孙权提文入武的列子也有很多,除了耳熟能详的陆逊之外,严畯的两位挚友诸葛瑾、步骘就是典型(诸葛瑾在吕蒙去世之后代督公安,步骘则在西陵边境屯督二十年)。在孙权颁布消息之后,许多亲朋好友前来道贺。这下可愁煞严畯,本身自己不是这块料,别说对抗关羽和曹魏将领,就算是如何管理士兵也是一个头痛的问题。于是就再三拒绝,《三国志 严畯传》记载畯前后固辞:“朴素书生,不闲军事,非才而据,咎悔必至。”发言慷慨,至於流涕。以至于把严畯弄的哭哭啼啼,孙权才罢手。那么孙权心中是否早有最佳人选,答案就是吕蒙。这点从孙权劝学以及吕蒙向鲁肃提出的战略观点(典故吴下阿蒙)可以看出(特别是战略观点,后陆逊继任吕蒙也是提出相关观点),在智取荆州三郡以及濡须口之战期间,吕蒙早就行都督之实。严畯的谦让则将吕蒙上调的最大障碍给排出,当时的人都称赞他主动让贤之举。知其能,尽其才严畯深知其中道理,不久之后正是吕蒙白衣渡江使得荆州纳入孙吴的版图。

寡廉鲜耻旷古未有:严畯鄙生不腐恭谦留名(3)

或许让严畯带兵这位儒生可能成为文武全才

祸兮福兮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严畯任卫尉。虽说卫尉贵为九卿之一,但他的职责还是掌管卫士守卫宫禁(也跟之前骑都尉职责差不多,不同的就是掌管人数和范围)。因此严畯在平时也就撰写《孝经传》、《潮水论》两本著作,与裴玄、张承等人讨论管仲、季路。其中就有这样一件逸事:有一次孙权让他念一篇小时候读过的文章,正赶上严畯撰写《孝经传》期间便朗诵《孝经》仲尼居。张昭听说之后就称他为书呆子,后又念了一遍“君子之上”,受人称赞。《三国演义》因这逸事便在舌战群儒的时候,安排他质问诸葛亮,认为诸葛亮所讲的言论都是强词夺理,没有根据并询问诸葛亮有什么著作,诸葛亮则斥其为:“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然而在历史上诸葛亮却对这位儒生十分欣赏,《三国志 严畯传》记载:“使至蜀,蜀相诸葛亮深善之。”或许是因为严畯本人确实文采出众,也或许跟自己一样这位儒生也是一个品德高尚之人(不畜禄赐,皆散之亲戚知故,家常不充)。总之比没有像张温被秦宓戏弄一般。但却受到朋友的牵连,广陵人刘颖是一个精于学术的学者,与严畯一样也是一位流亡北士,这位学者更是淡泊名利的之人,对出仕不感兴趣,孙权曾多次征召他却称病为由拒绝入朝为官。但因其弟零陵太守刘略,在职任上去世。刘颖前去奔丧,孙权知道情况后知道刘颖是称病躲自己,于是大怒传令将刘颖捉拿收监。听闻这消息之后严畯赶紧告诉刘颖,让他赶紧向孙权请罪(根据《吴将大臣年表》记载:严畯于赤乌四年就任为尚书令,因此可以推断此事发生在赤乌四年之前。而赤乌元年则爆发了东吴四大案之一的吕壹案。可想而知如果刘颖因此事被收押结果只有惨死狱中)。于是罢免了严畯卫尉的职责,但刘颖却因此免罪。可以说正是严畯这顶乌纱帽换取友人性命,对严畯这样的学者来说一个相知相交的朋友,比起财富地位来说珍贵许久。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孙权再次启用严畯为尚书令,之后相关的史书中记载因病去世,不过幸运的是严畯因在二宫之争前病逝,并未看到孙吴因立嫡风波由盛转衰的悲惨结局。

寡廉鲜耻旷古未有:严畯鄙生不腐恭谦留名(4)

按严畯的性格在二宫之争中他极有可能置身事外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严畯所追求只是在一个幽静的坏境里与自己的好友们讨论古今往事,撰写自己的著作。因此当孙权将都督这块大蛋糕赐予他时,他却拒绝了让于更适合吃这块蛋糕的吕蒙。当自己的挚友诸葛瑾,步骘步步高升之际,却淡泊名利坚持自己的初衷。陈寿给严畯的评价是:“严、程、阚生,一时儒林也。至畯辞荣济旧,不亦长者乎!”或许这就是严畯这位腐儒不腐的一面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