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书房去的阅读理解(17诗意的阅读诗意的蜗居)

17诗意的阅读诗意的蜗居,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走进书房去的阅读理解?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走进书房去的阅读理解(17诗意的阅读诗意的蜗居)

走进书房去的阅读理解

17诗意的阅读诗意的蜗居

读《雪夜的隐喻》有感

《雪夜的隐喻》是五峰的美女作家徐述红的诗歌集,有着土家女儿的诗意情怀,一首首诗歌好比挂在风中的一串串风铃,奏响美妙的音符。一本好书,在茫茫书海中,好比一叶小舟,一个读者,在茫茫人海中,好比一个摆渡人,哪一叶小舟会巧遇哪一个摆渡人,哪一本好书会巧遇哪一个读者,一切都是未知数。一切也都是故事。我和《雪夜的隐喻》亦是如此。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记得那是2014年9月19日,我前往宜昌参加一个活动,与此同时,正好又有一个宜昌市著名作家签售会活动,半个小文人一枚,自然欣欣然参与。也就是在那个签售会中,我偶得了这本书。可以说同道中人,同是作文写文人,深深知道一本书从写作到出版,浸透了作家多少心血,尽管徐老师在新书首页写道“赠韩裕平先生惠存。徐述红。2014年9月19日。”但是还是付钱了,这是对一个作家的尊重,这是对作家劳动的尊重,这个时代,免费的东西太多了,作家被深深伤害了,甚至可以说被谋害了,不是吗?

这便是我和《雪夜的隐喻》的故事,是偶然中的必然,否则,在这世界上,我不知道《雪夜的隐喻》这本诗集,不会有缘结识徐老师,那么那本书,也不会知道有韩裕平或者说九条命这个读者,徐老师也不知道有我这个特殊读者。想想,确实如此,颇有意思。一本好书在手,唯一的亲近,就是阅读,唯一的亲密,就是好好阅读。

《雪夜的隐喻》共分四个小窗,分别是——春之卷:精神的原点;夏之卷:困局与突围;秋之卷:独自叩门;冬之卷:雪夜的隐喻。可谓匠心独运,四季分明,这就是诗人,这就是诗集呢。在本书作家的自序里面,诗歌的温度,好比春之阳,夏之向日葵,秋之金菊,冬之腊梅,原来,诗歌像炉火,是有温度的,这真是好得很。徐老师说:“所有的故事,一粒粒都在诗里继续,”多么鲜亮的句子,故事是一粒一粒的,似乎看得见,摸得着,触得了,禁不住叫人拍案叫绝,满面潮红了。

在这本诗集里,记叙或者述说的都是简单平凡的事物,但是徐老师点石成诗,赋予最普通事物诗意,心有戚戚,陌上花开。在《与羊儿同行》里,有这样的句子:“我的脸晒成了一面向阳的山坡,所有的心事晾成了颗粒状的结晶。”在《两棵树》里,有这样的露珠晶莹:“只能以影子的方式相拥。”还有空谷的幽兰,还有一夜的春梦,还有听雨,有别于男诗人的粗犷豪放,女诗人本身就是一首诗,像草尖尖上的无数个太阳,像荷叶上千千万万颗滚来滚去的珍珠,心思细腻,情感跳跃,建筑的美,节奏的美,音乐的美,美在了一起,美在了他乡,更美在了故乡。

徐老师说:“纤细的雨脚跳来跳去,”又说:“盛开和凋谢了的窗子的影子,”又说“雨浇灭了花的火焰,”又说“故乡清秀的身影,伏在我潮湿的肩头哭泣,”分外喜欢,喜欢里盛满浓浓的蜂蜜。于是,《往事》来了,《望乡》来了,《回家路上》来了,《骑摩托车的人》来了,《不老的渡口》来了,《后河》来了,《天池河的钟声》来了,《母亲》来了,《爸爸·柚子树》来了,来了,都来了。于是感叹,什么都是诗,什么都有诗意,原来我们一直半睡半醒呀。生活之中处处是诗歌,处处有诗意,我们一直诗意地栖居,可是我们为什么找不到诗歌呢?不是生活之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太浮躁了呀!不是生活之中缺少诗歌,而是缺少发现诗歌的眼睛呀!徐老师似乎是个特例,我仿佛看到她扛着一面鲜艳的诗歌大旗,行走在茫茫雪域上,身后跟着一群群羊儿,还有一群群诗歌的崇拜者和朝圣者。那面大旗在雪风中高高飘扬,就像是诗歌的眼睛。

春渐渐走远,夏渐渐走近。在夏季篇里,在《无眠》之中,徐老师说:“赶着一群羊在梦的入口游荡,”真有意思,一个无眠者跃然纸上。又说:“夜用黑洞洞的眼睛盯着我,”一个失眠者在纸上打滚儿,打躺儿了,多么形象。这不由得叫人想起小时候,妈妈说睡不着就数羊吧,可是我说要是羊也睡不着,怎么办呢?妈妈失语,我也无语。怎么办?我至今也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徐老师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是否也捞起了类似这样的故事呢?

在《前往》里,徐老师说:“棉田里闪烁一片星光,”在《给你》里,徐老师说:“夜是一朵疲惫的玫瑰,”又说:“我只想化成阳光下的雪,融进你结实的胸膛,”还有《你说,你想哭泣》,还有《守候》,还有《带我去哪儿》,还有《失火的天堂》,等等,像是月下的窃窃私语,又像是仲夏繁星满天的对白、告白乃至独白。诗歌的温度可见一斑,困局与突围,就像一个小女孩躲在门背后,透过门缝窥看大哥哥大姐姐谈恋爱,又恰似一个小女人对镜自照,或者在残阳如血的天空下喁喁独行。

五月的麦穗回家以后,是谁叩响门环,奏响秋歌?是诗人自己。在《如果可以》里面,诗人听到了蟋蟀的呼吸,在《从不幻想》里,大雁给天空缝上了黑色的拉链,在《柴埠溪的夜》里,银河的确很宽,却装不下牛郎的惆怅,从无形到有形,从抽象到具象,成功抵达诗歌的河流。在《磨基山的月光》里,此岸有人看彼岸,彼岸有人看此岸,大有卞之琳《断章》的味道,我站在窗前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我,明月装饰了我的窗子,我装饰了别人的梦。

挥手作别秋歌,迎来冬雪。诗人一句“在遥远的大山里,在向阳的山坡上,我——在——等——你,”仅此一句,心里暖暖。不由得想起前不久刚刚结识的诗人王涛,他写给守庙老诗人徐老的一首诗,只有简单一句“有阳光的日子,我去看你,”叫人心河闪亮,泪语晶莹。

掩卷,诗人在后记里说:“每当我孤独、躁动和盲目时,诗歌便成了安顿我灵魂的天堂。”这是诗人所说,也是我内心深处生生不息的回音。合上书页,不知不觉,我也成了一个诗人,诗意的阅读,诗意的蜗居,蛮好。

修行浅浅,还不敢对《雪夜的隐喻》动解剖刀,深深解读,只能采摘一片云,一枝叶,一朵花,一瓣雪,一滴水,一粒梦,编织一幅铺满祝福的十字绣,挂在心间,也挂在诗歌的神殿,接受诗人们目光的抚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