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会是聋哑人吗(如果200名聋哑人与外界隔离)

语言学上非常著名的案例:

1970年以前,尼加拉瓜并没有聋哑人社团组织。聋哑人大多相互没有联系,只是使用各自简单的惯用手势与家人和朋友交流。

从1977年到1983年,附近共开设了两所聋哑学校,共计有聋哑学生400多名。起先,老师使用西班牙语口语和唇读法教学,学习成效不大,大多数学生不能领会单词的含义。孩子们仍不能与老师进行语言交流。

但是孩子们互相之间却自发的形成了一种新的手语,并得到广泛的使用,甚至可以与自己家里人交流。

孩子们自创的手语被称为“尼加拉瓜手语”,这种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的震惊,能够看到一个新的语言从零开始诞生,并迅速成型。这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

孩子也会是聋哑人吗(如果200名聋哑人与外界隔离)(1)

人类语言产生的假说

有一种假设:

语言是人类使用工具后,在劳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之必然产物。沟通、交流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直接或间接导致语言的产生,比如不同劳动行为使得身体姿势丰富,产生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开始赋予意识方面的觉醒,最终产生了语言的内在规则,而人类嗓音的先天优势使得语言有了更加高效的表达符号,成为语言的外壳。

按照这种假设,脑补画面:

原始人听到自然界的声音,并进行模仿,用模仿的声效表达同类事物。比如狩猎时模仿动物的叫声提醒同伴,与野兽搏斗时呼唤同伴等等,逐渐成为约定成俗的语言符号,虽然比较简单,但是足够互通交流,帮助他们达到目的。

有时遇到惊讶、恐惧、兴奋等情况时,会产生不同声音,这些自主出现的用以表达情绪的声音,也会成为语言符号,并配合丰富的肢体和表情,使得彼此情绪感染共鸣。

音以声拟象,是最原始的语言本能,模仿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听到就会模仿一样,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成为最好的语言老师。很多原始部落的语言都能看到拟音的影子。

实际上,关于语言的起源,还有很多种猜想和假说,语言仍属于科学上尚未破解的谜题,

孩子也会是聋哑人吗(如果200名聋哑人与外界隔离)(2)

200个成年哑巴流放孤岛,靠他们的后代凭空产生一种新的语言,可行吗?

会不会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交流方式?这个问题很难说。声音并不是语言的决定性因素。

1、200个成年哑巴来自文明社会,在劳动技能和交流能力上,具备现代特征,远非原始人可比,他们已经具备了社会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们从肢体语言和表情上,生活习性上等各个方面,都在影响着后代。很大程度上会以成年人的思维,教会孩子固有的交流方式和沟通习惯。

2、即使是没有文化的哑巴,也能学会手语,甚至发明自己善于使用的手语,这些都是自然手语,可以想象,孩子们一定会耳濡目染的跟着模仿学会,甚至学会说话的同时,也会保留这个手语技能,而手语与口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对于孩子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

3、我们把条件再苛刻一点,这200名哑巴只负责繁衍后代,其他生活和交流完全与孩子隔离,那么孩子会像原始人一样凭空产生语言吗?这个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验证,谁也说不准。

这些孩子从出生后,因为遗传和进化的原因,其构音器官的天赋、大脑的容量远远超过原始人,或许在产生语音符号方面具备了先天优势,那么他们是否应该,或必须产生一种新的语言呢?

现实是,很多非洲或海洋的孤岛中,存在的一些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他们的语言进化依然没有那么完美,与现代文明社会差距巨大,他们的语言系统极其简单、原始。

孩子也会是聋哑人吗(如果200名聋哑人与外界隔离)(3)

语言除了声音,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语言规则,是符号联系,而这些并不是凭空产生,也不会从基因中进化而来,生成语言规则的种子,来自于生存,来自于行为。

一条语法规则的产生,有主语,有动词,有副词,这些如何产生?需要数据和经验,需要时间和积累,需要群体约定成俗,大家都认可这个声音代表的符号后,才可以作为沟通交流的符号,然后再继续迭代、丰富,最后形成习惯。每种语言都需要获得大量的数据 才能为那种语言建立语法规则。

试想这200名哑巴的后代,需要多久才能完成这个过程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