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靠学习改变命运的非洲小伙(马里小伙云南求学十年)

2011年9月,是云南财经大学(下称“财大”)新生报到的日子。卡尔从广州买了一张绿皮火车的票,近三十个小时,他一动不动地坐着,语言不通,谁也不认识。

夜晚,窗外逐渐闪过栋栋居民楼的灯光,火车一声长鸣,昆明到了。旅客从车厢里奔涌而出,四散隐入这个城市。卡尔独自站在火车站北广场的铜牛雕塑旁,环顾四周,失落感压在心头。

“一无所有。”他用仅仅知道的几个中文词汇来形容当时的处境,不知道该怎么去学校,甚至萌生了退学的念头。“学校不派人来接,真不够朋友。”

这个外国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十年后,他还在这个城市,“不够朋友”的学校成了他最深的牵挂。

一个靠学习改变命运的非洲小伙(马里小伙云南求学十年)(1)

刚开学就想退学

卡尔出生在西非面积第二大的国家——马里。说到留学,那里的人一般都会去美国、法国、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很少有人跑到中国来。

卡尔起初想去欧洲,家人无意中提了一句“要不要申请中国的学校”。高中毕业的小伙子都想离家越远越好,他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听了别人的话“如果你越往偏远的地方走,就越可能深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去”,于是在网上找到了昆明这个地方。

“这里天气好,空气好,绿色植物多。”卡尔看到很多有关昆明的评价,还看到财大漂亮的教学楼照片。他决定来学习货币金融专业,储备更多知识,回去建设自己的国家。

2011年9月那晚,卡尔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学校,校门口安安静静的,只有一名保安在值班。卡尔用蹩脚的中文问:“国际学生的宿舍在哪里?”

对方也不清楚,但是一听有“国际”两个字,就告诉他可以去国际工商学院看看。卡尔找了半天还是没找到宿舍,只能在学院旁边的酒店住了一晚,第二天终于有人联系他。

那天是国际合作交流处(后改名为“对外合作交流处”)的江老师第一天上班,看着眼前这个略显疲惫、表情愤怒的学生,拖着一个巨大的行李箱,激动得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整整一个小时,卡尔一直在“控诉”:学校不到火车站接他,到了也没人对接,申请的奖学金因为没办卡所以还没发……

“因为我自己也在异乡求学过,也能理解卡尔的心情。”江老师虽然不知道如何应对,但她能理解为什么卡尔会有这么大的情绪。“卡尔在那时可以求助、‘申冤’、抱怨、撒气的对象也只有我们,所以我还是心平气和地和他讲道理。”

卡尔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想退学。他开始写申请、打报告,甚至还找到马里大使馆写了一份情况说明书。校领导、老师都在劝他,但是这个一时被所谓“困难”冲昏头脑的年轻人,无论怎么劝都只想转学。

几经折腾,学校终于答应他,卡尔十分开心的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略有些得意地炫耀他耗费诺大功夫换来的结果。电话那头的父亲说:

“你这个,挺厉害嘛,但是可惜啊……”

“为什么可惜?”

“你不是说要把马里建好吗?”

父亲知道卡尔一直有个计划,就是用所学知识把马里甚至整个非洲建设好。

卡尔反驳道:“对啊,我为什么来读书,就是想学成以后为国家奋斗。”

“这些套话还是好听啊。”父亲看似轻描淡写地说:“才开学你就待不下去了,还怎么说要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父亲的话直击卡尔内心,挂了电话,他一夜无眠。如果留下,那之前闹出的大动静都白费了;但如果现在离开,就正如父亲所说,自己没有能力,他不服。

当窗帘微微透进光来,鸟叫声逐渐明亮急促的时候,他揉了揉充满血丝的双眼说,“那就留下吧!”

一个靠学习改变命运的非洲小伙(马里小伙云南求学十年)(2)

一个靠学习改变命运的非洲小伙(马里小伙云南求学十年)(3)

用“掰筷子”精神团结学生

那时,留学生很少参与到学校的大小事务中来。卡尔想把大家团结起来,组织成立一个国际学生联谊会的想法在他脑海里萌芽。

为了把大家召集起来,他一个个去找。四百多人聚在一起,讨论为什么要成立联谊会。

卡尔的领导风范在这时锋芒初露,他一人发了一根筷子让他们掰断,又再把筷子聚在一起,想让大家知道团结的力量。毫无疑问他当选了联谊会主席。

一个星期开一次会,讨论留学生可以为学校做的事情,卡尔发现同学们的耐心已经快要耗尽。他主动向学校申请让留学生来组织新年晚会。

“第一年,搞砸了”。卡尔从来没有组织过活动,学生也不完全服从安排,节目衔接不上,时间没有把握好,校领导都坐在下面,卡尔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国人说的“丢脸”是什么感觉。

他跟校长聊着聊着就哭了,校长安慰他,耐心地帮他分析问题所在,并且教他怎样成为一个好的组织者。卡尔感叹道:“从我出生到现在,从来没见过那么好的领导。”他给校长打了150分,满分100分。

一个靠学习改变命运的非洲小伙(马里小伙云南求学十年)(4)

第二年的新年晚会,卡尔早早的就在网上研究各个国家的特色,留学生放假回国的时候,他嘱咐大家带着传统服饰回昆,方便创作新节目。有人认为新年晚会只是一件闹着玩儿的事,但卡尔不以为然,他说:“这件事如果做好了,那国际学生联谊会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压力向卡尔袭来,他经常睡不着,脑子一直在想策划、想排练。他组织大家开会,一开就是四、五个小时,学生中间渐渐弥漫着抵触情绪,别人一见他就躲。

卡尔琢磨出一套高效的沟通方法,他知道需要适当地给大家发言权,所以会认真听取并采纳别人的意见;他还知道劳累造成的抵触只是一时的,所以经常用自己的奖学金请大家吃东西,活干完带来的满足感会让人忘记过程的不容易。当然,如果有人排练不认真,他也会直言指出问题所在,他说:“人和人的关系破了,后面我们再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先要把工作做好。”

检验劳动成果的时刻终于来临,那天大约有一百来号人,校长和副校长也坐在台下,卡尔内心既紧张又兴奋,他觉得去年已经输了一次,今年无论如何不能再输。

卡尔在后台跑来跑去,忙着协调节目,虽然看不到观众的反映,但是从热烈的掌声中感受到这一回成了!

“哇塞,那个晚会爆了。”

15个节目包含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一个半小时转瞬即逝,观众都不想离场。“我不算什么,联谊会的那些学生很厉害。”卡尔把晚会的成功归根于每一个人,“我跟学校说,留学生是很厉害的,不要小看了他们。”

一个靠学习改变命运的非洲小伙(马里小伙云南求学十年)(5)

一个靠学习改变命运的非洲小伙(马里小伙云南求学十年)(6)

对母校、对中国眷恋已深

2014年的新年晚会成了国际学生联谊会的工作亮点,卡尔让大家看到了留学生的无限潜力。

学校活动有了越来越多留学生的身影,他们一起在校园里创业摆摊,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闲暇时还组织参观博物馆,留学生活丰富多彩。

渐渐的,卡尔也到了毕业的时候,他又继续申请了财大的研究生。他不想走,他说:“我想继续在学校里面做贡献。”

研究生毕业后卡尔回到马里工作了一年,那一年他经常想学校,尤其想学校的食堂。于是他决定再继续申请财大的博士。

一个靠学习改变命运的非洲小伙(马里小伙云南求学十年)(7)

有人问他,北京、上海有更好的大学,为什么不去那些地方。他答道:“因为我答应过校长,我会一直是财大的学生,我要回母校来。”

卡尔感叹道:“这个校园有一种魔力,才进来感觉很讨厌,后来就习惯了,到走的时候已经深深爱上了这里。”

如今,卡尔带着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住在校外,他很想回到学校,用他的话来说,“学校的味道闻着都很舒服。”

一天傍晚,卡尔从回族食堂吃完饭出来,像着了魔一样定住脚步,突然潸然泪下。他说:“我闭着眼睛,能看到那些已经毕业的同学,我们一起来食堂,一起安排活动。”

十年求学,卡尔对学校的感情延伸到了对这个国家。疫情爆发初期,他和妻子都有离开中国的机会,亲戚们也劝他们离开。但卡尔说:“我做不到。”

“好的时候我们吃中国的蜂蜜,苦的时候我们也要跟着中国一起吃苦。”他大约想说,“同甘苦,共患难”。

卡尔的理想变了。十年前,他只想着学完知识回去建设马里;十年后,他想做的是搭建一座中马沟通的桥梁,发挥他在中国的所学,把这头的文化带出去,把那头的文化引进来。他饱含深情地说:“我希望中国能越来越好,我爱中国!”(昆明信息港 记者苏雯芊 谭石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