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又不平凡的高中时光(岁月已成碑忆及高中时的青涩年华)

在外成家立业多年的老同学回家乡探望,饭桌上聊起筹备高中毕业30周年聚会事宜,惊觉脑海记忆一瞬间,光阴一晃数十年时光仿如白驹过隙,当年那个意气风发、志向万里的青春少年,而今已是白发苍容,一如张九龄诗中所抒发的,“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令人感慨不已,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一个简单又不平凡的高中时光?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个简单又不平凡的高中时光(岁月已成碑忆及高中时的青涩年华)

一个简单又不平凡的高中时光

在外成家立业多年的老同学回家乡探望,饭桌上聊起筹备高中毕业30周年聚会事宜,惊觉脑海记忆一瞬间,光阴一晃数十年。时光仿如白驹过隙,当年那个意气风发、志向万里的青春少年,而今已是白发苍容,一如张九龄诗中所抒发的,“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令人感慨不已。

当年,我就读的高中是南丰一中,学校当时是县里的重点高中。那时候,高中学业远没有现在这样普及,要迈进高中读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我们农村初中生来说,能升上高中尤其是到县一中来读书就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大学的校门。南丰一中当时每年新生只招收300来个人,六个班级,其中的两个班固定招收农村上来的生源,全县年年上千的农村初中毕业生竞争百来个入学名额,其中的惨烈度不言自明。

自踏进新校门那一刻,就迎来了全新的生活。两个农村班几十号男生同住一间大寝室,一年四季里只能在三面都没遮挡的简易棚下冲澡,一到饭点饭盆敲得震天响的各式轰轰闹闹的日子里,对一个打小就在学校寄宿,过惯了这种集体式生活的农村少年来说,倒也没有太多不入俗和不适应的感觉,只是学习上遇到的种种挫折却令我极度不爽。

入学之初的高一班主任是一位男的数学老师,为人倒是挺随和的,30岁左右年纪,戴副眼睛,个头不高,文文弱弱的,老见着穿一件深色的夹克皮衣,右手习惯性的上下不停拉衣服上的链子。作为那个年代一名正宗的本科师范类毕业生,他应该算是学校为数不多的教学人才。可事实上是,他当时自己正忙于硕士研究生的考试,对我们学生的教育、关心和管理顾不上或根本就没有。作为班主任,他极少跑来教室监督班上的早、晚自习,更不用说到我们宿舍来了解学习和生活上的动态。可他其实就住在学校的单身宿舍,站在教室走廊上一眼就能看到他住的房子,距离我们住的地也近。班主任的课大多是安排在上午第一节,每次上课铃声响过好一会儿,总能望见他匆匆忙忙从住处往教室赶,满脸的倦容很清楚的写在脸上,一副睡眼惺忪样子。他进教室后一个经典般动作是,刺啦一下拉开皮衣的链子,将揣在怀里的数学课本抽将出来,随即在讲台上巴拉巴拉翻开书本。随后,零碎的拎出些许课本中须讲授的内容,讲题的逻辑思维漫天飞,让听讲的人是云里雾里,摸不着北。课堂上,还时不时眉飞色舞的聊一下自己备考的事情。至于课后的作业,基本上是只布置没有批改过。因为从来都没见他带过讲义之类的东西上讲台,我甚至严重怀疑他课前从来就没备过课。结果大家自然想见得到,最后他自己如愿考上了梦想中的学校,而我们班除了几个自学能力较强的同学没受多大影响外,班上数学整体成绩比其他班拉下一大截。

不无遗憾的是,彼时担任我的物理课教学的是一位下放的上海老知青,马上面临退休的一个女教师,普通话里带有浓重的上海口音,加上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一节课下来能听得清楚的话没有几句,成绩自然是好不起来。化学课由于各种原因也学得不甚理想。如此一来,原本在初中引以为傲的数理化反变成了学习上的“拦路虎”,外加自己语文、政治成绩平平,英语基础又极差,高一学习成绩瞬间“变脸”,年级排名一落千丈。在面临高二文理选科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学文,令我没想到的是,我们班最后选择学文科的同学竟然占到了半数。

高中生活对我们中的多数而言是单调的,除了学习、吃饭、睡觉几乎就没其他的活动了。那时候,学校安排的日常学习作息时间已经是比较满的,早晚的自习和上下午排得满满的课时。这种太过单一枯燥的日子难免不让人产生压迫感,在每每偶遇晚自习突然断电时,教室里“哇哇哇”的大喊大叫和敲打桌子“哐哐哐”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校园。发泄归发泄,在电灯重新亮起的那刻,我们还是都老老实实的坐回到课桌。为不影响其他同学休息,寝室在十点整关灯后,一些同学还会去到宿舍外头的走廊或钻在被子里拿个电筒看书。相比“农村班”学习上的那股“拼”劲,在同年级“城里班”身上却是另外一番风景。那个年代,社会上各种暴力事件不绝于耳,打架斗殴等一些不良习气也开始蔓延到学校里头。我们同年级的其他几个“城里班”,据称有好些是“县里某某长的公子爷”,在学校自然也是霸气得很,老是看见他们纠集班上的同学和社会上的人在校园里面公开斗殴,有几次双方还持刀互砍,场面极其暴力和血腥,因为影响太恶劣,其中的一个学生因此被学校开除了。背负着“走出农村”的强烈愿望和自身的敦厚,倒没听说我们之中有谁去参与过打架的事。

兴许是大家都来自农村的缘故,与生俱来的敦厚和淳朴,学校里两个农村班的新生三四十个男生混住一个屋檐下却也相安无事。我们住校的这些同学基本上每个星期回家一次,离县城路途远的,有些几个月才得以回家一趟。回校的时候,肩扛一袋子米,到学校食堂称了换回一大叠饭票,怕乱花钱,一并又把家里带来的绝大部分钱顺便将菜票也买下了。学校的食堂就在宿舍的旁边,每天凌晨四、五点钟,食堂里就会响起哐当哐当的声音,刚来的时候不习惯,老被吵醒,后来慢慢习以为常,安然睡到天亮。因离食堂近,大家一般都是打了饭直接端到寝室来吃。那时正值长身体,食堂里的菜又没啥油水,米饭吃的自然多。饭是用铁盒子一板一板蒸好卖的,先用工具分切好,每块米饭按四两饭票计算,需要增减在这一基础上再视情分切。当时大家都吃的多,一餐多以五两米饭打底起步,寝室一个个子并不算大的同学,因每餐饭都得要打七、八两,还特意跑到街上去买了一个大饭盆,“吧唧吧唧”,一大盆饭不几分钟就被他干下去了,被大家戏称是“干饭王”。

沉闷的学习环境下时常也会泛起些许的波澜。那个时候,少男少女的那份羞涩在我们这些农村娃身上还是十分鲜明的,男女同学界限十分明显,即使同在一个班上,相互之间的交流也极少。为增进同学间更好地相互了解,班里特意举行了一场晚会,其中设置有同学间盲动赠送小礼品的环节。为好好表现一番,一些同学早早为此做着准备。晚会上,大家赠送出的小玩意别出心裁、琳琅满目,祝福语也是情义满满。在有收到异性同学礼物和祝福时往往夸张性的哇哇欢呼几声,有在男同学之间相互交换小礼品的时候,则装出一副极不乐意和失望的神情,让人忍俊不禁。计划外“开支”虽然让我们有几天时间里的生活“水准”下降了,但晚会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却为单调的高中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

萌萌动的青春,倒是在学习之外增添了不少的闲谈趣闻。有个长的十分帅气、性格开朗、多才多艺、学业蛮不错的男生,在班上一直是活跃分子,也应该算是“撩妹高手”。打高一开始向班上的美女同学展开攻势后就没停下来过,情书写了一封再一封,女孩追完一个又一个,乐此不彼。经此数年,妹子没撩到手,心中理想的学校却泡了汤。班上还有些文笔好的,当年写给女孩的书信在多年后得以“解密”,彷如《我的投降书》等诸多高水准书信,那一句句稚情生猛的表白犹如一颗颗直击人心的炸弹,破人“心防”,令人拍手叫好。放肆飞扬的青春令人感觉是那么的璀璨夺目,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把自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弓背前行。在许多年后的很多次聚会上,大家聊起这些陈年的芝麻往事,都特起劲的打趣当事的男女同学,对方自也当仁不让,酒桌上糗着同学的其他过往。大家在相互调侃间,时光好似又飞回到当年的那段风华岁月。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即使再多次的回望,怎能够留得下心头的那份美好与眷恋;被放逐的丝丝残念,哪里能织得牢支离破碎的匆匆那年。这无声的记忆,独独能留下的,便是你我难以穷尽的白发和皱纹。再回首,你我不再少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