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的选用(吃喝的学问科学饮食6)

(摘自和修订于2008年12月公开出版发行的,笔者独著《生命自我经营管理实用全书》中的部分内容)

过去,民间有“病从口入”的说法,其意是说“吃饭时要讲究卫生”。现代生活又给“病从口入”赋予了新的含义,将“吃不当”视为不健康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方面,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喝’出来的、‘抽’出来的”。

近年来,“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餐厅营养学”也在一些大的餐馆开始兴起,对这件利民利国的大事,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归纳科学饮食的注意事项主要是九个方面。

(一)饮食必须有一个好情绪

这里的“好情绪”,即指科学饮食首先要解决“想吃”的问题。这是饭前首先要注意的一个大问题,即要有一个好的情绪,要做到“想吃”。因为情绪好坏直接影响进食。有食欲是人之本能,丧失食欲的人,任何美味佳肴,吃到口里也如同嚼蜡,毫无兴趣。有关医学专家认为,人的下丘脑有一群专管食欲的神经细胞,叫食欲中枢。该中枢在大脑的控制下,依靠胃部的反馈信息进行工作,情绪也影响着食欲中枢。当情绪愉快时,吃嘛嘛香,津津有味,愉快的情绪和兴奋的心情可使食欲大增和胃肠功能增强。人在愤怒、忧郁或苦闷时,则可能茶不思、饭不想,就是勉强吃下去,也必然难以消化,古人云:“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一语道破了玄机。实践证明,任何紧张和不安都会破坏食欲。所以,在进餐时必须保持安定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要尽量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有些家庭经常利用吃饭的机会,研究、探讨和争论问题,特别是借机训斥晚辈和孩子,这违背了营养卫生学的基本要求。还有些生意人经常喜欢在餐桌上谈生意,大声喧哗,吵吵闹闹,这是一种最不文明和最不卫生的行为,应当引以为诫。

那么,怎样做才能使人在进餐时保持愉快的情绪呢?首先,要选择适宜的饮食环境,既要安静,又要整洁,心里感到舒服,自然饮食情绪就好。反之,环境喧闹、嘈杂、脏乱,不仅直接影响人的食欲,而且对消化和健康也不利。其次,可效仿古代王君,在进餐时“奏乐助兴”,静心倾听轻快的乐曲,有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有益于身心健康。再次,要注意在饮食的过程中,尽可能不要谈及令人不高兴的事情,更不要与人争吵。

要永远牢记:吃饭要个好心情,吃饭要有好心情,吃饭营造好心情。

(二)吃饭要“细嚼慢咽”

中国有一句谚语叫做“细嚼慢咽,益寿延年”,其义是说,吃饭时细嚼慢咽对身心健康大有好处:

其一是使大块的东西变成碎小的,容易吞咽;

其二是消化的食糜,必然减轻胃肠道的负担,避免因消化不良而引起的打嗝。尤其是牙齿不好的老年人,细嚼慢咽就更重要了。

其三是人们咀嚼食物产生的唾液,具有很强的消毒能力,它能杀死食物中的致癌物质,使其毒性失灵。细嚼30秒以上,消毒效果更佳。

切记“咀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咀嚼时,不要单侧咀嚼。单侧咀嚼天长日久会造成下颌骨单侧肥大,同时,对侧的牙床也会萎缩。因此,要养成双侧咀嚼的良好习惯。

(三)饮食要不偏、不贪

科学饮食的一大误区就是偏食与贪食。平衡膳食的第一原则就是食物多样化。食物越杂,种类越多,互补作用越强,其营养越均衡、越充足,对人身健康就越好。偏食,无论偏什么食,难免会造成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

“低热量膳食”能延年益寿。“每餐只吃七八分饱”,可以防止肥胖,也可以防止绝大多数的慢性病。对肥胖的界定,目前有关专家普遍认为,腰围的多少是一个比较敏感可靠的指标,具体是:男性低于2尺8寸(93.3厘米);女性低于2尺6寸(86.3厘米)。预防肥胖的关键:一是“管住嘴巴”,不要贪食,二是“管好腿脚”,适当运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饮食要选用好的烹饪方法

“筷子”或“刀叉”的学问值得研究,是用嘴吃,还是用脑吃?是中西方科学饮食的根本区别。中国人用嘴吃,即根据味道决定吃什么和怎么吃。西方人则是用脑吃,即根据营养结构决定吃什么和怎么吃。从保全食物的营养与减少毒素的产生这两个方面来说,各种烹饪方法从优到差的顺序是生、蒸、煮、炒、烤、炸。日本人烹饪方式完全符合这一顺序。中国人对科学饮食的烹饪方式,则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和进行从新认识和选择。

(五)饮食要把握姿势与速度

中国大江南北的人,饮食姿势各具特色,一些人喜欢坐低凳或蹲着(甚至蹲在凳子上)吃饭,这既不讲究饮食卫生,又很容易致病。吃饭姿势不当,胃部受压,食物在食管里不能顺利通过贲门入胃,食道黏膜长期受到机械刺激,容易损伤变性,甚至发生癌变。因此,饮食时应当端坐,上体与大腿应当保持大于90°,这样,才能保证食物畅通入胃。

吃饭的速度不宜太快,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应当慢一些。如果饮食的速度太快,一旦超过胃部饱满信息向饱腹中枢反馈的速度,饮食就易过量。有关专家在调查中发现,胖人多数都有吃饭过快的习惯,应当引以为戒。慢餐可以细心品尝精心烹饪的食物,细嚼慢咽不仅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且能在美味中得到乐趣,使人心情舒爽,身心俱佳。我们不妨从西餐中学点吃的学问。

(六)饮食应当专心致志

吃饭时不可分心,要聚精会神地品尝美食。中国古人早就有“食不语”和“食勿大言”的训诫。吃饭不说话,说话不吃饭,应当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生活的美德。吃饭时口若悬河,喋喋不休,口沫四溅,既不文明、不卫生,又妨碍自己或他人饮食。“聚精会神地吃”是指进食时,将头脑中各种琐事尽量抛开,把注意力转移到饮食上来。一些人在饮食时,一边吃饭,一边看书报、看影视,或在头脑中继续思绪万千,根本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饮食上,真可谓心不在“食”,既纳食无味,“浪费”了美食,也激不起食欲,必然影响消化吸收。当然,在晚餐“自饮小酒”时,将《新闻联播》作为一道“大菜”进行有机结合,却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应视为另当别论的吃法,坦率地讲,这是笔者多年的亲身感受。

(七)饮食要饭、汤(水)结合

常言道:“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在研讨饭与汤的关系上,这话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从口腔、咽喉、食道到胃,是食物的必经之路,吃饭前先喝几口汤(或进一点水),就等于给这段消化道加点“润滑剂”,能帮助食物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此外,饭间进汤同样有益。吃饭过程中不时进点汤水,有助于食物的稀释和搅拌,从而有益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践证明,饭前和饭间常喝各种汤、水及牛奶和豆浆的人,其消化道最易保持健康状态。

汤、饭结合应当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汤、饭相伴必须有度有时。饭前喝汤有益,并不是说喝得越多越好,一般中餐、晚餐前以半碗汤为宜,而早餐前可适当多些。进汤时间以饭前20分钟左右为好,吃饭时也可缓慢少量进汤。总之,进汤要以胃部感受舒适为度,饭前饭后切忌“狂饮”。第二,切记不吃或少吃“汤泡饭”。由于汤泡饭饱含水分,松软易吞,人们往往懒于咀嚼,未经唾液的消化过程就把食物快速吞咽下去,这样进食缺乏消化酶,给胃的消化增加了负担,天长日久,就容易导致胃病的发生。

总之,“有饭、有汤吃得香,饭、汤结合更健康”。

(八)饮食别惜剩饭剩菜

吃剩饭剩菜,从节约的角度是对的,但从营养和医学的角度,就不够科学。多数老年人将剩菜剩饭热了好几遍,放了好几天也舍不得扔,老年人由于吃剩菜剩饭而导致胃肠道疾病的很多,轻则头晕、心慌,重则呕吐、腹泻,有的还会因此而引发别的疾病。

食品最好是当天吃完,将剩菜剩饭放久了或储存不当都会产生有毒物质。因为许多病菌在低温下照样繁殖,特别是耶尔氏菌、李斯特菌等在4~6℃的冷藏柜里照样可以“生儿育女”。

剩菜保存方法:一是对剩下的热菜(汤菜、炖菜和炒菜等),必须装在有盖的容器中,变凉后再放入冰箱中冷藏;吃时还要烧开热透。二是对剩下的凉拌菜,酱、卤肉类等,应立即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冻,下次吃时一定要回锅加热,或者改制成为汤菜、炖菜再食用。三是对最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的水产品,再次食用时更要注意回锅热透。

剩饭处理方法:应先将剩饭松散降温至室温时,再放入冰箱冷藏。剩饭的保存时间,以不隔餐为宜,早剩午吃,午剩晚吃,相隔时间尽量缩短在6小时以内。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即便剩饭在感官上觉得正常,也必须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九)养成不抽烟、少饮酒、多喝茶的好习惯

烟、酒、茶与人的一生紧密相联,对于许多人来说,没有烟、酒、茶,就会觉得缺点什么。特别是在一些有层次的宴会上,好烟、好酒、好茶是必不可少的。常言道:“无烟酒,不成席”便是此意。不仅宴会如此,就是家里来了客人,热情招待是中国人的美德,也都离不开烟、酒、茶。再进一步讲,就是无席无客,许多家庭、个人自己用,也离不开烟、酒、茶,真可谓“烟、酒、茶”乃人生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是也!因为烟、酒、茶与人的饮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必然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所以研究生命管理和科学饮食,必须将“烟、酒、茶”作为一个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如何食用烟、酒、茶?笔者的实践经验:

第一,自己饮用白酒:“一两是补品,二两是药品,三两是毒品”;众人偶尔共饮则应切记:“都要喝好,都不喝倒”。

第二,“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不成立);

“酒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可以)。

第三,“常年饮用绿茶,感觉良好”。

“春喝花,夏喝绿,秋喝青,冬喝红”也好。

谢谢大家!

食材的选用(吃喝的学问科学饮食6)(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