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棣真的是一个好皇帝吗(朱棣明朝16帝中唯一能和朱元璋媲美的皇帝)

明朝朱棣真的是一个好皇帝吗(朱棣明朝16帝中唯一能和朱元璋媲美的皇帝)(1)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道:明朝16帝,唯有明成祖朱棣能够媲美朱元璋,他搞得比较好!

这不仅是毛泽东的观点,也代表了很多熟读明史的人的共识,甚至,有人感觉朱棣的政务能力比朱元璋还强。

为什么人们对朱棣的评价如此之高呢?

因为朱棣这几件大事做得比较好。


1、朱棣建立了内阁制度,影响很大

明朝朱棣真的是一个好皇帝吗(朱棣明朝16帝中唯一能和朱元璋媲美的皇帝)(2)

朱元璋在戎马倥偬中打下了江山,这大哥就像一个劳模似的,永远不知道疲乏,甚至在胡惟庸案之后,取消了丞相制度,自己直接统领六部。

一句话,以后朝廷有事,直接找我这个老大就可以!

一个字:牛!

在朱元璋时期,明朝的集权达到了一个顶端,而且权力集中在老朱手里。

这也不怪他,受了太多的苦,看谁都是一副为富不仁、不可相信的样子。关键是,没人教他怎样当皇帝,怎样分权。

话说回来,也没人敢教啊!

1392年,朱元璋选定的太子朱标挂了,老朱很悲痛,不仅是失去了一个儿子,重要的是失去了一个接班人,培养了几十年啊!

这时候,朱元璋其他的儿子们翘首以盼,看自己能不能有幸戴上那顶帽子。当然,期盼最大的就是燕王朱棣了。

很遗憾,朱元璋选中了孙子朱允炆。

这是一个并不睿智的选择,因为:太年轻,掌握朝政有困难。但老朱想得远,怕孙子管理不了那一帮大佬,利用“蓝玉案”杀了大批的人。

其实,老朱绝不会想到,“蓝玉案”就是个双刃剑,看似给孙子扫平了管理的障碍,实际上,也给后来的造反派提供了机会。

后面的故事,大家很清楚了,在朱元璋挂了后,朱允炆要削藩,逼得朱老四(朱棣)翻脸造反了。

朱棣造反四年,竟然成功了。

没理由不成功,看看朱允炆使用的人,早期使用的是擅长防守的耿炳文,后来使用的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谋略的李景隆。虽然后面也有盛庸等名将,但少了蓝玉等大佬,谁能阻挡智勇双全的朱老四?

公元1402年,朱老四当上了皇帝,如愿以偿。

上来就发现不得了啊,自己老爹真的是神人一个啊,能干得让他赞叹。

在一般人看来,此时的朱棣有两个选择,一是和老爹一样,当个实实在在的劳模,把自己往“累死”的大路上赶;二是进行分权,恢复丞相制度。

不得不说,朱棣脑子还是挺好用的,善于变通,两个选择他都没有选,而是选择了第三种方案:建立内阁制度,有1--7人组成(第一届内阁就是七人,后来有变化)。

朱棣建立的内阁制度很有意思,初衷就是一群专业的“咨询顾问”,也可以说是“谋士团”,国之大事,这些人商量完后,最后签字是需要朱棣签的。

因此,内阁人员的品级都不高,

一句话,内阁就是帮着出主意的,皇帝朱棣只需要做个选择题,不需要具体分析事情了。如此,朱棣算是开了先河。

从此后,内阁制度成了贯穿整个明朝,甚至清朝也借鉴了,

不过,不同的是,后来,明朝的内阁成员除了是内阁大学士,还兼任实际官职,因此,权力有所提升,品级有所提高。

而后来,也出现了所谓的“权相”,像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无一不是政治高手,个个权倾天下。

从内阁发挥的作用来说,朱棣在朱元璋和朱允炆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内阁制度”,这是一种不小的进步。

如果,朱棣仅仅是建立了内阁制度,也不能获得大量的高赞了,他还做了其它几件大事。


2、朱棣的重要选择:迁都

明朝朱棣真的是一个好皇帝吗(朱棣明朝16帝中唯一能和朱元璋媲美的皇帝)(3)

如今雄伟壮丽的故宫,就是朱棣顶着各种压力建立的。

看看里面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看看故宫里的整体布局,再看看先进的排水系统,真的让人赞叹!

如今的我们,看故宫,都感觉非同一般,在当时,那绝对是世界第一皇宫,无国可比。

那么,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呢?

有这么三个原因:

第一,北京地处要道,连接着华北、中原、东北,如此重要的地方,建都无可厚非。

第二,明朝早期,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还是蒙古人。

虽然这些蒙古人被逼得搬了一次又一次家,但是,蒙古人来去如风,依然趁不注意的时候,肆虐边境。

要知道,从内蒙古过来,除了那个存在了多年的长城外,实在没有阻拦之物了,因此,把都城放在北京,就可以让军事力量集中在北方,如此,可以防止蒙古南下侵略,甚至颠覆政权。

当然,因为这个操作,后来就有了“天子守国门”的美誉了。

第三,朱棣在北京呆的时间特别长,那是他曾经的封地,他喜欢北京。

朱棣上位不太好看,是因为篡了侄子的皇位。

在南京,到处可以感受到父亲留下的气息,这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而且,在南京,朱棣没有安全感。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朱棣迁都北京。

但迁都着实不易,从1406年起,朱棣就开始策划迁都事宜了,开始安排人做准备工作了。

到1416年,宫殿正式兴建。

1420年,宫殿建成了,就在当年的9月,朱棣带人迁都北京了。

从此,京城就是北京了,而南京则被称为“留都”,也叫应天府(南京),北京则是顺天府。在南京也设立了六部等机构,实行“双京制”。

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北京的故宫依然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存在,成了中国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当然,朱棣做的也不仅仅是建立内阁和迁都了,还有两件大事,也是名垂青史。


3、朱棣的另两大“工程”:修书、下西洋

明朝朱棣真的是一个好皇帝吗(朱棣明朝16帝中唯一能和朱元璋媲美的皇帝)(4)

朱棣做的第三件大事,就是修书。

为何要修书?

那是因为,在朱棣上任后,他准备编一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书,内容要包罗万象,要能够促进后世的进步,要能造福万代。

这就是编撰《永乐大典》的初衷。

从1403年开始,“修书”工程就启动了,总编撰就是著名的才子解缙。

不得不说,解缙的效率还挺高,一年之后,解缙带领的147人编成了初稿,名字叫《文献大成》。

朱老四一看,火了,你解缙编的是什么玩意啊?内容太少了。

1405年,朱老四直接命太子少师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动用了朝野上下总计2169人,再一次启动修书工程。

两千多人,经过七百多天,在1407年,终于完成了修书工程。

全书总共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

我的天哪,这下朱棣该满意了吧!

没错,朱棣满意了,并且亲自提名《永乐大典》。

接着又动用无数人,进行了细节之处的修改。

就这样,一部旷世奇书完成了。但是,非常可惜,只有这一部,没有再抄录。

到了嘉靖时期,嘉靖皇帝命令,搞个副本,万一正本丢了怎么办?于是,又搞了一个副本。

就此,《永乐大典》一正本,一副本,深藏皇宫之中,一代一代往下传。

可惜的是,到如今,正本早已经不翼而飞,副本只剩下了400多册,想来太过可惜了。

不知道,《永乐大典》正本有没有现世之日,如果出现了,一定会引起轰动的。


明朝朱棣真的是一个好皇帝吗(朱棣明朝16帝中唯一能和朱元璋媲美的皇帝)(5)

从1405年开始起,朱棣让郑和开始下西洋,为何要下西洋呢?

对于这个事有这么三种说法。

一是,打发郑和去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了。

都说,建文帝死于北京城,但是并没有实锤,因此,朱棣有了隐隐的担心,怕有一天朱允炆突然从哪里冒了出来,所以命郑和去寻找。

这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

二是,为了宣扬大明朝,让各“野蛮之国”懂得有个华夏天朝。

郑和下西洋的宣传,还是做得不错,而且对外宣布“通好他国,怀柔远人”。

啥意思?我大明虽然很强大,但是愿意广交朋友,不恶意欺凌弱小国家。

这个是有正式记载的。

而且,像朱老四这样好大喜功的人,这样做也很正常。

三是,为了勘察东南亚各国,蒙古有没有对外的联络,倭寇有没有搞事,大明沿海有没有威胁。

这就是军事目的了,看有没有影响到大明的国家和事件了。

郑和前后7次下西洋,六次发生在朱棣任期内,第七次,发生在明宣宗任期内。

还别说,前四次过后,大明就已经响彻在海外了,很多小国纷纷前来参观,甚至,有些国王还亲自来,来了还不想走。

第五次、第六次,就是送外国国君、使臣回国。不过,郑和所到最远之处,是在沙特,所以,来朝觐大明的,多是东南亚的小国。

前前后后二十年左右的下西洋,让外国人感觉到了华夏的强大,也促进了各方的交流。

那时的华夏大船,是相当壮观的,造船技术相当发达,而华夏的瓷器和茶叶等作为礼物,也纷纷送到了东南亚到沙特一路的小国。

美中不足的是,郑和下西洋,花费甚大,如果能够进行商业交易,一定会让中国很早就成为海洋大国了。老花钱,谁也受不了啊!

不过,这不是郑和的问题,而是皇帝的问题,朱棣也好,朱瞻基也罢,虽然有人建议应当进行商业往来,但皇帝拒绝了,他们希望广施恩泽,展现华夏的强大和仁慈。

说明什么?当时的大明,皇帝们还是缺少商业思维。

明朝朱棣真的是一个好皇帝吗(朱棣明朝16帝中唯一能和朱元璋媲美的皇帝)(6)

朱棣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除了上位不正外,没什么大毛病,可以用四个字形容他:雄才大略。

因此,在1964年,毛泽东在谈到朱棣时说道:明朝276年,16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可以和朱元璋相媲美!


参考书籍:卢志丹《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搞得比较好”——毛泽东评明成祖朱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