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

2015年11月,首站贵州石阡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美丽中国生态科考”活动拉开序幕。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1)

这项活动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贵州省林业厅共同发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林业厅、贵州省工商联共同主办,承办方石阡县和北京颂和传媒公司精心策划安排了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石阡县境内的4条主题线路27处看点,内容涉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地质水文、民族文化等多学科,如同推出一场寻幽探秘的科考盛宴。

来自全国的37位动植物、地质、水文、民俗、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由此全面触摸石阡的本底资源,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收获和丰富了科考成果;关注生态的媒体记者、摄影家、企业家们也领略了石阡的生态之美、地质之美和人文之美。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2)

(“美丽中国 生态科考”启动仪式现场 徐树春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3)

(授旗 徐树春 / 摄)

2015年11月21日,“美丽中国生态科考”佛顶山大型跨界科考探秘活动在佛顶山麓的尧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举行启动仪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贵州省林业厅和石阡县的领导为科考队授旗、壮行,6名少数民族号手吹响长杆号,当地村民按照传统风俗为科考队举行了出发前的祭山仪式。

之后科考队伍分4个小分队,在向导和专家的带领下分赴不同的路线和地点开展工作,其中两个专业科考分队深入佛顶山腹地,到峡谷探险,去寻找青钱柳和国宝红豆杉,夜宿深山,蹲守野生豹猫;生态民族文化分队感受中国最古老的爱鸟周,踏查古老村寨,寻访夜郎古国踪迹;而探秘寻宝分队造访石阡温泉、石阡苔茶、长寿之乡和特色饮食文化,去体会古老石阡的快意生活。

石阡山川地貌多样,文化底蕴丰厚,每一个考察线路都亮点纷呈,大家通过每天的汇总和微信平台,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媒体记者也用不同的方式传播科考成果和动态,让外界更多地了解石阡。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4)

(当地仡佬族村民用传统习俗祭山 徐树春 / 摄)

探秘佛顶山奇珍

石阡多山,境内的佛顶山海拔1869米,是贵州东部仅次于梵净山的第二高峰,与梵净山同属于武陵山脉的南支,历史上曾是黔东佛教圣地,又是保存较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千百年来,石阡人就在这片阡陌纵横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当地百姓自古深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法则,善待山中一草一木,对大自然保持纯朴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佛顶山的生态系统也因此得以保存得如此完整。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5)

(青钱柳 卢现艺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6)

(珙桐 卢现艺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7)

(鸽子花开 崔卿 / 摄)

两组专业科考队员在7天的行程中,以专注保护区生态本底资源、地质水文、生物多样性情况调查为主,所选线路都是崎岖难行的山野丛林,从第一天的冷水河峡谷开始,第二天夜宿深山蹲守豹猫,之后的寻找青钱柳、香果树、红豆杉、珙桐,探秘幽谷溶洞,实测双峰瀑布,攀爬悬空渠道……队员中有年过半百的专家老师,有背负沉重科考和摄影器材的年轻人,一路跋山涉水,汗流浃背却从无怨言,对穿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也泰然处之,新奇和发现常常会使人忘却一身的疲惫。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8)

(丛林探宝 方志强 / 摄)

在佛顶山考察中,科考队在核心区的甘溪乡晒溪村境内邂逅了全国最大的青钱柳种群。此处面积近百亩,上百株青钱柳罕见成片分布,树围最粗的达3米以上,需要两人才能合抱,树高达30多米的就有50多棵。这些第四纪冰川时期幸存下来的珍稀树种,仅存于中国,因为果实像一串串的铜钱又被人们称为摇钱树。

对于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珙桐、香果树的考察,也是本次科考的重要内容。

红豆杉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中国已将其列为Ⅰ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禁止采伐。佛顶山是迄今林业部门在贵州境内发掘普遍树龄偏高、数量最多、集中连片的红豆杉生态保护群。

珙桐,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时期的孑遗植物,故而有“植物活化石”和“绿色熊猫”之称,属国家Ⅰ级珍稀保护植物。在佛顶山成片野生珙桐群落中,胸径可达1米以上,树高达20多米的有30多棵。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9)

(红豆杉 方志强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10)

(红豆杉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 崔卿 / 摄)

石阡还是中国的香果树之乡。科考队到达石阡县青阳乡时,当地村民正在一棵高大的香果树下举行花灯戏表演,这棵亚洲最大的香果树,树龄已有上千年,树高21米,胸径达1.493米,村中还有几棵与此比肩高大的香果树。

石阡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孕育了大量野生香果树资源,石阡境内野生香果树分布面积约927平方公里,古树267株,胸径大于20厘米以上的有2796株,胸径小于20厘米的有61596株,最高分布在海拔1437米的佛顶山自然保护区,最低分布在海拔529米的龙井乡大路坪,相对集中在甘溪、坪山、青阳、中坝、聚凤、石固、龙井等地。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11)

(科考队员合影留念 方志强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12)

(双峰瀑布 崔卿 / 摄)

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由于受断裂抬升,形成地垒式山体,主要出露浅变质岩,分布有构造地貌、河谷地貌及重力侵蚀地貌。

过去我们欣赏山岳风光,总是关注它们的垂直高度,名山多是高山或极高山,似乎只有高峰才能体现地质和景观之美,而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内除海拔1869.3米的主峰外,其他多为岩溶低丘陵地形,再加上起伏的山峦都被绿色覆盖,从视觉上也许难以产生震撼,但是深入进去考察,才会发现佛顶山的魅力不在于张扬,而表现得含蓄和内敛,把美深藏于山间。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13)

(河坝场乡高王溶洞 方志强 / 摄)

佛顶山区域内岩溶洞穴众多,地形复杂多样,给科考工作增加了许多难度,同时也给大家增加了寻幽探秘的兴奋点。科考线路安排了天生桥地下盲谷、太虚溶洞、河坝场乡高屯村的“地下迷宫”,在这里可以看到在不同地质年代形成的岩溶漏斗和喀斯特溶洞群的丰富地貌。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14)

(火烈鸟 崔卿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15)

(情鸟乐园 崔卿 / 摄)

佛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也给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空间。几天时间里,科考队相继发现多种珍稀野生动物。通过红外摄影,拍摄到了野生豹猫和种群数量极为稀少的特产鸟类宝兴歌鸫;在龙川河河段发现国内罕见的火烈鸟;在鸳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大批“候鸟变留鸟”的野生鸳鸯群。还有许多新的发现,待进一步分析研究后适时向外界公布。

品鉴夜郎文化盛宴

生态文化科考分队沿着民族历史的主线,走田野,进村寨,细细盘点这里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根脉。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16)

(葫芦神鹰雕塑 徐树春 / 摄)

尧上,是佛顶山下仡佬族人聚居的村寨。这里的居民,无论从服饰到习俗,从餐饮到建筑,都明显保留着仡佬族特色。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17)

(被敬为神树的猴栗树 徐树春 / 摄)

敬雀节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现仅幸存于尧上仡佬民族村寨,已被列为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说仡佬先民曾遭瘟疫,是神鹰衔来药葫芦和灵芝仙草,救百姓于危难,于是仡佬族人就把它作为图腾,每逢农历二月初一“敬雀”这一天,尧上人都要身着节日盛装,吹长号、跳傩戏,还要在宗祠和露天场所,请上法师,吹响牛角,念诵经文,摆好祭品来祭拜神鹰。

这一天所有人都不上山,不下田,只有老人带着小孩到野外,把打好的糍粑和其他吃食挂在树上或植物上,供鸟儿享用,也为了鸟儿不祸害庄稼。敬雀节的历史延续至今已超过300多年,仡佬族人把对神鹰的敬仰和崇拜演绎为对鸟雀及自然生灵的保护,以求风调雨顺,丰收吉祥。

仡佬族有拜树为父的习俗,选择高大健壮的树让小孩拜为干爹,使树木有了人的辈分,孩子从小认树为父,自然对树倍加爱护和关注,树的成长寓意人的健康和成器,同拜一棵树的俨然如兄弟,共同呵护他们生存的家园。

古树、大树在仡佬族人看来具有灵性,被当作神物,许多妇女求子嗣,求全家平安,总在大树前烧香化纸。仡佬人信奉堆金积谷不如栽树,与森林共生共荣。在这里,“靠山吃山”是有序合理利用,乱砍乱伐被看作杵逆之举会受到族人惩罚,这种原始而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古老民族的生态责任和生态良知,对今人仍有启发和训诫。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18)

(屋檐上的鸟造型 徐树春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19)

(仡佬族居民一角 徐树春 / 摄)

敬雀、护鸟的古老习俗已被外界公认,敬雀节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爱鸟周”活动,列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使这一习俗得以传承。在村寨里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每家每户的屋檐翘脊和窗棂上都有鸟的造型,甚至墓碑石雕上也有栩栩如生的鸟,似乎仡佬族的先辈们把所有的心愿都寄托给一只只神鸟,希望与它们一起飞向理想的天堂。

在尧上还有一个特殊的六和现象引人注目。在村寨周边有六座小山峰围绕,发源于佛顶山的包溪河从村中流过,正好顺应了村里人对“六和”的信奉。多少年来这里形成了淳朴的民风,讲究“父母和蔼,夫妻和鸣,家庭和顺,邻里和睦,自然和美,社会和谐”的六和传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这里毫不夸张。

在石阡县,能够体现历史遗存的莫过于散落在乡野的古村落,全县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的地方就有16处,其中以国荣乡的楼上古寨最为典型。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20)

(六和三角宴 徐树春 / 摄)

名为楼上的古寨是石阡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村寨的选址依山就势,错层排开,集古楼、古屋、古巷、古桥、古井、古树、古墓于一体,周围苍松翠柏环抱。寨中的2000多米石板路呈“寿”字布局,历500余年风雨,黑瓦木柱的房屋古韵犹存。

这些古民居,有很多明清建筑,装饰质朴简洁,风格明快,民居多为四合院或三合院,面阔三到五间,两边各配有干栏式厢房,龙门呈内八字形状,不正对堂屋,都是歪着开,青石板古巷斜着走,戏称“歪门斜道”,意为趋恶避邪,财不外露。

家家户户的中堂设立香案和供桌,供奉“天地君亲师”,一些民居堂上有匾,门旁有联,如“会绍稽英”“松操鹤算”等匾额,各有来历。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21)

(楼上古寨 徐树春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22)

(阴阳宅并存的楼上古寨 徐树春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23)

(古寨的街巷 徐树春 / 摄)

登上村外的观景台,可以俯瞰古寨全貌,观景亭上还有半幅回文联,写着“上楼观景观楼上”,据说至今还没有征得最理想的下联。沿着村中的石板小径漫步,两侧是古朴而又不拘一格的民居,路边的水道流水淙淙。看到宅前屋后还有许多竖着石碑的墓葬,难免有些沉重。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24)

(开凿在悬崖之上的千工堰 徐树春 / 摄)

在石阡境内还有许多顺应和利用自然创造的奇迹,有明代的水利工程千工堰,有碗架岩悬崖上开凿的栈道和摩崖石刻,有高王村山崖悬空水渠,有称为乌江古渡的葛闪渡等等,这些多集中在石阡西南的本庄镇和河坝场一带,即秦时夜郎县的地域内。

说起本庄“千工堰”,那是一处明代以前修建的的引水工程,是古代版的“红旗渠”。

民国年间的《石阡县志》记载:千工堰,在城西八十华里戴家坝,水出夹山中、其处石壁耸立,戴民先人于石壁两岸凿堰引水由半岩流出,凡高低田亩均得灌溉,有碑字多模糊,唯“洪武五年重修”六字可认。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25)

(栈道合影 张德志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26)

(戴家坝的戴妃墓 徐树春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27)

(悬空渠道 方志强 / 摄)

千工堰的源头在戴家坝的峡谷深渊,那地方叫吊井岗,几级落差的潭水从高处跌落到沟谷,在滚石遍布的河床里悄悄流走,当地百姓农田灌溉很难利用上,悬崖峭壁层层叠叠,如斧劈刀削,有民谣传唱:“哪人过得吊井岗,不打摆子就生疮。”在这样险峻的地理位置凿渠引水,以当时的施工技术和条件,工程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相传戴家坝村的戴金秀被选入宫廷为妃,入宫两年仍惦记着家乡干旱的土地,得到皇帝恩准,携带银两,返乡监督施工开凿千工堰。民工在岩壁拴绳,悬空作业,托筐凿堰,按照凿出的石渣等量付给报酬。数载功业,凿堰垒坝,死伤千百人,在石壁上修成了造福子孙的千工堰,10多公里长的渠道水流不断,灌溉山中的千亩良田。山前的戴家坝村中央至今还保留着戴妃的墓葬,虽然说不清是哪个朝代哪位皇帝的皇妃,但是对家乡的贡献却让后人永远纪念。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28)

(碗架岩的古栈道 徐树春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29)

(石阡木偶戏 崔卿 / 摄)

本庄镇的白龙山碗架岩却是一处隐藏着众多远古信息的历史遗存。越野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在浓雾中穿行,过大槽村后无路,队员们徒步上山,不远处的山体就是碗架岩了,主峰的背面宽广陡悬,中间有一道天然的岩廊凹进岩壁,长约2千米,宽处有几米,窄处仅可过一人。山泉可供饮水,凹陷的石壁可做屋檐,是历史上人们躲避兵灾匪患的安全隐秘之地。

2010年,经夜郎研究院10多位专家学者历经数月才找到该地。经考证,本庄碗架岩是《卜经》记载的夜郎发祥地之一,同时还是贵州省谷物起源地之一。廊上有几道石块堆垒的关卡,有小水井、舂米的石锥窝,有元、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和墨书题词40多处,有“夜郎振古挥三捷,监总曾今困九苗”和“相携戚友寻岩腹,为看硝官上洞头”等众多的石刻诗句,透出当时人们在岩廊上躲避战乱的各种历史和生活信息。

石阡县保存完好的夜郎风情街、万寿宫、禹王宫、府文庙、川主宫等古建筑,见证了古夜郎文化的衍变,显示了历史文化的久远和厚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阡毛龙、石阡木偶戏以及说唱艺术“说春”和“茶灯”表演等等,更给活着的“夜郎”赋予新的内涵。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30)

(万寿宫 徐树春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31)

(夜郎风情街 徐树春 / 摄)

魅力石阡的时尚生活

石阡是一个干净清爽的小城。第一天傍晚到达石阡,我便注意到了这里的洁净,几天时间行走在大街小巷,竟难以找到一片纸屑和垃圾,狭长的县城内两条主要大街与龙川河并列,有些地段虽显古旧,但却没有卫生的死角,从细节上看绝非是应付外人的临时行为。街灯明了的时候,龙川河畔的夜郎风情街上开始热闹起来,酒肆茶坊飘出轻柔的音乐,温泉城涌动着进出的人群。石阡人热爱生活,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饮食文化让石阡人生活得有滋有味。

石阡号称“泉都”,是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到石阡后,从科考活动组委会提供的有关石阡温泉的资料中了解到,石阡温泉无论从温泉的水源、水量、水质来看,还是从温泉的分布之广、泉眼之多、规模之大来说,都是中国独有,世界少见。石阡温泉不以“眼”而以“群”计数,不是深井抽取而是自然出露,现有20多处温泉群,共计36个出露点,此外,还有一条地下热水河和一个热水溪。温泉历来为石阡人所珍惜,县城所在地称为汤山镇就表明了温泉的地理特征,让人联想到沸水如汤的温泉。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32)

(龙川河畔 方志强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33)

(泉都夜色 方志强 / 摄)

石阡最负盛名的是城南温泉,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开发利用的记载,位于县城南边的松明山麓,龙川河右岸,出水口高出龙川河水面12米,泉水从石隙中自然涌出,水温47.5℃,出水量每小时45.8吨。水龙头里流出的洗澡水都可以直接饮用。温泉浴的作用自不必说,人们总结成四字叫“洗心”“涤虑”。石阡的中老年人都有早晨泡温泉的习惯,大年三十更是男女老少必洗温泉,以示“年新人新,气兴运兴”。如今温泉已经成为石阡重要的旅游和健康休疗产业。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34)

(溶洞温泉 崔卿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35)

(温泉城的室外温泉 徐树春 / 摄)

石阡堪称一绝的还有以凯峡河为代表的溶洞温泉。凯峡河溶洞温泉现属国家级风景区特级景观之一,位于石固乡凯峡河南岸,距河面7.5米高的一白石炭岩穴中,河深1米,宽1.5米,长205米,洞内有冷泉热泉各一眼,温泉日流量为2635吨,水恒温32℃,溢出冷热水在洞内混融流出,故称“地下热水河”。走进凯峡河溶洞温泉,顺着一架铁梯而下进入洞内,就会见到一股清流从溶洞中流出,流向下游的凯峡河。越往里走,泉温越高,洞温也越高,一道人工建造的石渠蜿蜒伸向洞的深处。继续往前行,见渠岸有一溜依岩建造的石头“包房”,内设有浴池,这是当地群众建造供人洗浴用的场所。洞的深处,有一泉眼,直径约60厘米,泉水喷涌,热气蒸腾。据当地群众介绍,这一溶洞温泉是天然形成的,水质优良,可直接饮用,水温恒定,常年在45℃左右,百姓们自发保护利用。不论春夏秋冬,只要进入洞内饮一口热泉,洗一个热澡,便觉神清气爽。

石阡又是“茶城”,以出产的苔茶最负盛名。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石阡苔茶生长的茶山都是在海拔800米以上,气候温润,保留了少有的亚热带原始生态系统。石阡多云雾,少光照,恰恰适合茶树生长,石阡苔茶就是在这样一种得天独厚的环境里生长,又远离工业污染,以古茶树为母树长期栽培选育而成,尤其是节尖长的紫牙叶,苔粗叶厚,表现了出众的品质。石阡作为全国古老茶区之一,饮茶、采茶、制茶、品茶、话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石阡茶园面积有42万亩,茶叶加工企业140多家。在石阡品茶,茶艺师还传授了“多投茶,高水温,快出汤,茶水分”的冲泡方式,让人感到苔茶的鲜爽回甘。苔茶不仅可品,还可以成为美食的辅料。石阡自古就有将茶叶、茶油融入饭食的习俗,“全茶宴”便是传承于石阡的一种独特的宴席。以苔茶树所产的茶叶制作的红茶、绿茶,茶汤与鸡、鸭、鱼、肉、蛋及果蔬等食材制作成美味佳肴,饭不离茶、菜不离茶、饮不离茶,让人在茶、食之中品味到石阡深深的茶文化。石阡成为富庶之地,多半靠着茶叶生意,如今城内建筑规模宏大的万寿宫,就是明代大茶商出资40万两白银修建的,茶出贵州,销往各地,也带回了多元文化。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36)

(茶艺表演 徐树春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37)

(茶园春色 崔卿 / 摄)

当然,石阡的民间还有很多舌尖上的美食,如神仙豆腐、石阡绿豆粉、糖心皮蛋、豆腐乳、虫草童子鸡、苔茶糯米酥、猪脚老腊肉、香菇长寿汤、绿豆粉等等,让人目不暇接,科考队中来自北京的烹饪大师也都逐一记录,引为借鉴。街头叫卖的“马打滚”不仅好吃,还会使人联想起北方的“驴打滚”,异曲同工,引人莞尔一笑。记忆最深的是尧上仡佬族大娘制作的黄水粑。一大早,大娘就把家里的糯米和黄豆用石磨打成精粉,加红糖水搅拌揉和,然后搓成一截截,用黄水叶包扎起来,在笼屉蒸制几个小时,然后装入木桶中出售,味道香甜,虽然算不上是珍贵的名吃,很多人买去送给亲朋,那是一种温馨醇厚的乡村记忆。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38)

(茶灯表演 徐树春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39)

(黄水粑 苑大治 / 摄)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40)

(竹筒饭 苑大治 / 摄)

短短几天石阡的行程,徜徉在无边的绿色之中,探索神奇未知的世界,感受浓郁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觉得石阡人是“生在泉都,内心温暖,幸福无限”,青山依旧,绿水长流,这也许是石阡能引起他乡来客的青睐和羡慕的原因所在。离开石阡的车上突然有感,凑出几句不计工拙的打油短语:“石海松涛唱大风,阡边陌上踏歌行。楼上古寨观山景,包溪河畔敬雀鹰。千工堰内长流水,泉都夜半品香茗。更喜龙川江边雾,烟霞如梦锁黔东。”算是对石阡之行的留恋与记忆吧。

此文发表于《旅游纵览》2016年1期

撰文/徐树春 摄影/方志强、崔卿等

(内容有改动)

石阡:把最美的生态留给未来(41)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