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常怀悲悯之心(佛说心存善念福报自来)

文/时光了了

佛说常怀悲悯之心(佛说心存善念福报自来)(1)

《三字经》古往今来都为世人熟知,它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而大思想家荀子却别具一格地提出“人性本恶”,他认为人性的“善”都是经过了后天的渲染和教育才能够有的。

其实,人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并不是那么重要,现实中只会通过人的行为表现来评判一个人的善与恶。

也许,一个人脑子里想的很龌龊,但他的行为并没有任何表现,我们甚至也可以认为他是一个良善之人。

无法管住他人心里怎么想,只能关注对方的行为。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并不在于强调人的天性,而是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影响。

每个人生下来就像是一张白纸,所受的教育和身处的环境就是画笔,而“天性”则是个人思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接受外界教育,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

佛说常怀悲悯之心(佛说心存善念福报自来)(2)

无论个人的天性如何,善念这种良性的心性总是好处多多。

佛教理论将善念与福报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尊重生命且敬畏自然,其核心理论为:心存善念,福报将不请自来。

修心养性,思想向上向善

佛教理论中的“福报”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的覆盖面广且深,无论是心灵上的良性反馈,还是现实中的得利,都可以称之为福报。

这可以说成是存在于人身边的一种氛围,有的人总说自己运气差、天道不公云云。

实际上,个人的运气也需要对等地付出,当付出的善多了,好运自然就来了。

佛说常怀悲悯之心(佛说心存善念福报自来)(3)

思想决定行为,行善事并不难,身处社会,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伸出援手,可要从根本上去改变“运气”,就得改变自己的思想,善念一半靠天性而成,一半靠后天磨炼和教育而成,二者应该有机结合。

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向上”和“向善”应该相依相存。

心存善念不光是佛家的“扫地尚惜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更多地在于个人内心的积极性,对待生活有很积极的态度。

要想做到这一点很简单,可要想维持下去就很难,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有着“福报”。

佛说常怀悲悯之心(佛说心存善念福报自来)(4)

善在于行,不要光说不做

善念在于行动,所谓的玄学必须基于现实来讲,不是说内心有善念就能够改变运气。

“心存善念,福报自来”,现实来讲就是自己的积极行动产生了良性的影响力。

对于处于现实而残酷竞争中的人来说,念经祷告、求神拜佛只是心理上的安慰,要想改运,必须在行动上有所体现。

能改运的善行又是什么样的?

主要可以分为自身和外界两个方面,有人认为善事必须做给别人看,其实从自身的角度来说,毕竟助人为乐,精神层面上有了良好的反馈,对生活也会有十足的动力。

而从外界来说,行善事则结善缘,一个人善事做多了,个人形象也会上一个档次,给别人的印象也会很好,对方有一些资源或者机会自然而然会优先考虑你,这就是现实来讲的“善有善报”。

可这样的理论很难快速得到论证,这还需要懂得“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不能够带着目的性去行善。

佛说常怀悲悯之心(佛说心存善念福报自来)(5)

消除心中积怨,冤冤相报何时了

佛家认为仇恨是人生八苦之一,对待仇恨佛教倡导放下、原谅。

可世人历经俗事,渐渐会发现放下仇恨远没有那么简单。

有道是“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若任何时候都放下仇恨,又何来正义与邪恶,从此看来,佛说的“放下仇恨”可以理解为放下心中的怨念,不要执着于恨意。

人内心越强大,也就越容易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不急不躁、抗压能力强,这是最重要的一种心性。

能自我消除怨念就已经说明你的内心足够强大,能想得开能看得远,不会为生活中的不愉快而难以释怀。

一些人只要看不到眼下的收益就开始着急,变得怨天尤人、怪这怪那,这种情绪只会将人变得急躁、烦闷。

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太平盛世,要慎言“报仇雪恨”,如今法治社会,自己遭受任何的侵犯都可以通过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若自己一意孤行去复仇,难免会适得其反。

时光情感课堂:

人总不可能“日行一恶”,心中邪恶的观念和想法一定要想办法剔除,与之对立的心存善念则能涤荡人的心灵。

善事做得多了,良性反馈也就越多,长期坚持下去,福报总会让你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人生在世,总该要向上向善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心存善念能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和魅力,不要被俗世的恶遮蔽了自己纯洁的心灵,要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