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园是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人向往的美好)

生活在这里很幸福,各种急难愁,总有人及时出现推动快速解决。工作在这里很舒心,小到一杯咖啡,大到企业落地,每项服务都精准输送到最需要的“靶心”。这里就是既有小而精致的弄堂,又有最活跃楼宇经济元素的静安寺街道。

翻开街道区域地图,可以发现整个街道以街道党工委为原点,创新重塑了“1 4 11 37 336”全覆盖五级党建网格架构。街道辖区里近430个基层党组织、8000余名党员同向同行,深深扎根于各级党建网格,将勃发的党建活力转化为高效社会治理因子,让更多的美好与温暖在“同心家园”里萌发生长。

全域微网格,激活党建“红细胞”生命力

如果说支部网格犹如毛细血管,那么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党员就是一粒粒红细胞。只有当这些“红细胞”有序奔跑起来,带动整个支部网格变得活跃,社区治理也才能真正做到提质增效。

新闸大厦是静安寺街道三义坊居民区唯一一个商品房小区。今年3月29日,新闸大厦因出现阳性病例,进入闭环管理,随后又与浦西封控“无缝衔接”。在这个特殊时期,新闸大厦党支部的党员们“疫”线出列,和居委、物业、业委会一起做好楼内277位居民的核酸检测协调、防疫物资派发、生活垃圾处理等各项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慢慢地,志愿服务团队从10多人壮大到52人,志愿服务内容随着居民需求的变化不断扩容,大厦党支部也从最初在三义坊居民区社区工作者指导下开展服务,“演进”到几乎全部自我运转,为防控任务繁重的三义坊党总支减压降负。

“新闸大厦能够筑牢疫情防控防护墙,成为全区首批‘无疫小区’,党支部的有效自转是最重要前提。”在三义坊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郁诚楠看来,党支部能够扛起大楼疫情防控的重担,得益于党建引领下楼内“三驾马车”的同心协力。大厦党支部党员不论是业委会成员,还是普通居民,大家都把大厦日常管理中左邻右舍遇到的漏水、停车、垃圾分类等生活问题看在眼上,记在心上,积极地和业委会、物业、居委会沟通、协调解决方案,让这些烦心事尽可能地在网格中得到解决。

幸福家园是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人向往的美好)(1)

支部网格始终保持活力,不仅需要党员担当作为,同样也离不开社区共建单位在“同心家园”共同体意识被激活后迸发出的蓬勃力量。

华山路303弄有一座枝繁叶茂的都市蔬果园。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长期闲置的空地。景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寒韵早已记不清楚,为了将空地改造成蔬果园,组织了多少场座谈听意见,走访了多少次社区共建单位商讨空地改造的可行性和未来管理模式。空地所属单位明确表示支持改造,社区共建单位答应无偿提供蔬菜幼苗和种植技术支持,支部网格党员认领下日常养护工作,制定管理公约,随着每一个步骤的落实,一场从环境脏乱的空地到社区原生态景观的“蝶变”就这样发生了,蔬果园收获的青菜、豆苗、黄瓜、丝瓜等各色蔬果更是被送到困难孤老、独居老人家中,营造温暖社区。

“大上海保卫战”期间,这条弄堂里的不少老人因为缺乏网购技能,经常会为家中各种调味品、蔬菜、米面“断档”而烦恼。社区共建单位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得知这个重要的民生需求后,主动找到景华居委会,表示可以为老人进行代购。双方商定,由志愿者为老人登记所需的各种日用品,企业负责购买质优价廉的商品,统一配送到居民区,再由志愿者为老人送货上门。虽然只是一袋不到三元的精制盐、一瓶十几元的酱油,但是对于老人们来说,却是最为厚重的爱和守护。疫情防控常态化后,该项目得以深化延续,全覆盖服务辖区内居民。

一颗绣花心,绣出社区发展最大同心圆

党建引领在网格,管理服务在网格,治理协同在网格,美好生活在网格。在社区治理末梢回应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打造有品质的幸福生活圈,是静安寺街道将党建融入社区治理,深耕“网格 ”大党建一以贯之的红色脉络。

愚园路532弄50号楼是一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6层小楼,1到3层是单位,4到6层住着9户居民。在9户居民提出加梯想法后,四明居民区居委干部主动跨前一步,遵循“五好五议”网格议事法,广泛听取居民及周边其他相关单位的意见。“电梯要经过1到3层的外墙,所以要协调1到3层的单位。与50号楼一墙之隔的学校有一扇侧门对着弄堂,平时有人员进出,学校的意见同样需要听。”四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海燕说,在居委干部的多次沟通下,单位与学校都对50号楼加装电梯表示“同意”。

成功走出第一步,却“意外”发现:50号楼门前的弄堂权属竟然不归50号楼,加梯没有空间。加梯走进了“死胡同”,是放弃,还是继续?面对这个难题,四明居民区党总支带头理清脉络,社区党员领头,居委干部与社区居民积极联系、共同讨论,几经努力终于找到弄堂的“主人”——愚园路532弄48号、46号小区。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48号、46号小区内除了两套产权房外,其余51套均为公租房,产权人是静安置业集团。街道与居委干部找到置业集团商量“借地”。置业集团虽然支持50号楼加梯,但同时也表示,“借地”与否,51套公租房的租赁人与产权业主同样享有话语权,企业不能代替他们做决定。如此复杂的局面让50号楼居民心灰意冷,但是居民区党总支没有放弃。张海燕带领党员、居委干部,一户户上门征询居民意见,终于换来了超过三分之二居民同意“借地”的结果。

幸福家园是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人向往的美好)(2)

看着电梯一天天地“长高”,50号楼的居民仍然有着做梦般的不真实感,“真的太难了,没有街道和居委,我们的‘加梯梦’绝对不可能实现。”在张海燕看来,50号楼成功“借地”加梯的最大法宝就是用好“五好五议”网格议事原则,在广泛听取居民意见的基础之上,真正将社区治理和网格议事相融合,合法、合理、有效解决问题。“通过网格议事,既让协商有了平台,也让协调各方需求有了一起使劲的方向,居民自主参与有了更多支撑。”

最广泛的社区治理合力在于解决民生“急难愁盼”,同样也在于楼组整体品质提升的细水长流中。发生在枕流公寓的一场场微自治,就让居住其中的70余户居民有了全新的体验。

枕流公寓有三“老”:建筑老;房屋结构老;约六成的居民都是60岁以上老人,且有多位高龄独居、空巢老人。为此,枕流公寓在华山居民区党总支的指导下,成立同心楼组党支部,和“一长五大员”一起成为楼组自治议事会的骨干,按照“一楼一议一公开”的议事原则,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解决了水表分装、公共停车棚改造等多个居民尤为关切的问题,同时推动形成制度化、民主化的协商机制,确保自治发展常态长效。在居民提出信箱空间小,只能放信件,其他杂志书报无法存放,能否更换大空间信箱的诉求后,同心楼组党支部及“一长五大员”主动站出来,多次召开楼组会议,经过共同商议,最终确定了一款空间大,设计风格也和整幢建筑相得益彰的信箱。

枕流公寓的美,积淀在楼内居民综合素养中,也体现在和睦友爱的“熟人社区”氛围里。活跃在枕流公寓每个角落的自治团队,或长期引领楼组自治及群众活动,广泛参与并支持各类节庆活动、文明宣传等,或自发为居民服务、结合节庆布置楼组宣传栏。逢年过节,楼组党支部和“一长五大员”都会在热心居民家中开展主题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遇到老年居民生病,还会上门慰问送关爱。

枕流公寓艺术氛围浓厚,居民多才多艺,都希望能够为再现“海上名楼”风姿尽一己之力。有居民拿出家中珍藏的老照片,装扮“枕流之窗”名人墙,还有更多居民秀出海派清口、京剧、诗朗诵、乐器演奏等才艺,为邻居们提供家门口的艺术享受。大家热爱自己的楼组,就像爱自己的家一样。

多元治立方,破圈入链凝结触手可及的温暖

在1.57平方公里的街道辖区内,有着依托辖区多元形态而衍生的丰富党建资源。从发布“同心惠民”项目,到做实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形成精准化的“项目运行链”,再到实施高质量党建“十项行动”,静安寺街道党工委始终致力于将党建资源百川入海般汇聚到党建引领区域治理的“能量池”,把善意和温暖覆盖到最大范围,让网格内的各类主体得以破圈入链,成为参与社区治理的鲜活力量。

走在静安寺街道的街头,经常会“偶遇”形态各异、极具艺术感和功能性的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传递着城市温度和人文关怀。这些融入街区景观的公共休憩座椅成功落地的背后,是街道党工委凝聚多元主体共识的生动实践。

公共休憩座椅应该设在哪里?应该具备哪些便民功能?日常养护如何操作?面对诸多细之又细的考量点,静安寺街道没有自己说了算,而是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邀请市文联、华东医院、白领驿家、越洋广场、1788广场、久光百货等20多家社区单位和居民区代表参与“头脑风暴”,就座椅的选址、数量、式样等方面广泛征求民意。在达成“公共休憩座椅不仅仅是休憩空间,更应该成为城市文明、城市文化的载体,体现街区的文化底蕴”的共识后,通过新增一批公共休憩座椅、提升改造一批既有公共休憩座椅品质、共享一批沿街商户店铺座椅等方式,“盘”出了117处公共休憩座椅点位,可以同时供近700位市民歇脚。

建好更要管好。街道以公共休憩座椅为抓手,激发起社会各方和居民积极参与城区治理的热情。目前,已经有“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著名指挥家曹鹏、奥运跳水五金获得者吴敏霞等12位名人认捐了公共休憩座椅,还在座椅上留言寄语。愚园路上的居民也特别为设置在周边的公共座椅定制了坐垫,并定时清洗,看到椅子脏了都会主动擦一擦。

从2017年启动网格党建探索,到2020年开始,创新形成“网格 ”大党建2.0的实践模式,再到如今的“同心家园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建品牌的再构建与提升,静安寺街道始终没有停下过党建创新探索脚步。街道党工委以机关党建改革为切入口和支点,聚焦社区治理效能提升,重新划分六个机关党支部,通过机关赋能网格,推动驻区单位党建、网格党建、专业领域党建同频共进。

乌鲁木齐北路上的世纪时空大厦是一幢兼容酒店式公寓、商务办公性质的楼宇。封控管理期间,面对难以参照成建制居民区防控办法进行统一管理的现状,街道迅速组成疫情防控专项工作小组当好指挥大脑和后勤队长,第一时间与大厦物业对接,连续奋战三个晚上摸清租客底数,尤其是外籍人士、港澳台同胞以及独居老人的情况,确保核酸检测“应检尽检、不漏一人”。

幸福家园是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人向往的美好)(3)

为了保障楼内人员的日常生活,街道机关城市运行工作党支部和楼宇企业工作党支部依托“网格 ”大党建,和百乐居民区党总支、静安寺派出所党总支、农行上海静安寺支行党支部和港联不动产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党支部等多方联建,成为大楼日常防疫和民生保障的强力支撑。楼内业主、租户、企业中的党员也主动“亮身份、表承诺、见行动”,组建起世纪时空大厦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和物业一起“看好门、管好人”,让党旗在防疫一线高高飘扬。针对居民最担心的快递消杀问题,物业不断完善方案,大大降低感染风险。为了解决楼内一位八旬独居老人的用餐问题,物业工作人员每日送餐上门,同时了解老人的健康状态。一次送餐时发现老人身体状况异常,立即与老人家属取得联系,并拨打120及时送医救治。

高和大厦是“支部建在楼上”楼宇党建工作模式的发源地,如今更是成为了街道“网格 ”大党建格局中一个重要节点——静安寺商圈党群服务中心,以党建引领与企业服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楼宇破圈,有效推动商圈治理。

借助数据赋能,静安寺商圈党群服务中心依托街道创新的“五色风险分析法”预判企业稳定情况,为楼宇党建和服务企业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覆盖组织、企业、个人的30项党务、政务、事务“一站式”服务和200余项自助服务,让“商圈管家”服务含金量与日俱增。

跑上“治立方”多元善治体系建设的新赛道,静安寺街道党工委书记洪明铭表示将赓续传承、守正创新,全力奏好街道楼宇善治实践的“三部曲”:以静安中华大厦、静安寺商圈党群服务中心为试点和核心,建设运行好楼宇党委、楼务会以及协商议事平台,探索单体楼宇自治,实现“携手一体”,滑出“圆舞曲”;深化行业党建实践,实现“交织联通”,谱好“交响曲”;推动楼宇党建融入网格和街区治理,实现“同心共赢”,唱响“协奏曲”,以更加成熟的城市基层党建与治理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栏目主编:董齐兴 文字编辑:俞宏浩

专题

来源:作者:静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