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沿面片是哪里的 河沿面片文叶梓

河沿面片是哪里的 河沿面片文叶梓(1)

  北宋诗人梅尧臣写过一首诗,题曰《田家》,其中写道:“灯前饭何有?白薤露中肥。”依我的猜测,诗人如此质朴的句子应该来自一次郊游或者踏青。返回的路上,累了,也饿了,想吃点东西,遂在途经的一个小小村落寻进一户人家,一盏灯下,还真有白薤可食。喜悦之余,遂赋此诗以记之。

  而这种专供旅人途中的可食之物,在甘南、临夏一带也有,它就是河沿面片。

  听听这名字,多有趣别致!在美食的命名上,有的以人名之,如宋嫂玉羹;有的以地命之,如杭州的西湖醋鱼。其实,河沿面片也算是以地而名之,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并非特指某一具体之地,而是地名之大大得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辽阔天地间,河太多,河沿自然也就多了。但是,常在西北边地游走的人就会知道,河沿面片是甘南、临夏一带的一道美食。

  河沿面片里的“河”,是洮河。这是一条横陈于兰州与甘南、临夏一带的大河。最早,往来于兰州和临夏间的商贩们常常要在路上吃些面食,就在洮河一带搭锅设灶,久之,面食之法渐渐传至临夏、甘南一带。窃以为,河沿面片的推而广之,肯定与临夏甘南一带当年常常出门的脚户有关。那时候,他们远走天涯,维持生计,奔走路上,想吃一碗家里的面片,可又出门在外,吃不上,怎么办?头脑活络的人就在脚户们常常投宿的洮河边,开一家这样的小饭馆,经营家常饭食,遂取名河沿面片——这么一说,你就明白,河沿面片绝非什么怪异之食,实际上也就是当地人常吃的一种带汤的面片而已——更准确地说,就是一碗羊肉面片。它的做法,跟羊肉面片的做法基本无异——制作时,先将面粉用水调和、揉搓、捏团,搓成粗条状,之后掐成小团,蘸油搓成小条,稍发片刻,压扁之后在沸水中揪入面片。待熟后用笊篱打入碗中,放入清汤或臊子,撒上蒜苗丝、香菜即可食用。

  但河沿面片更深的意义,如同在古代的驿站歇息一样,让一个旅途劳顿的人在天低野旷的路上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片可食,在陈设简陋的小面馆里跟小厮说几句话,从老板娘那里打听一下后面的路程,甚至能让寂寞的路途生出一丝尘世的温暖,这些,都是河沿面片的人文意义吧。

  其实,这也是我浪迹临夏一带时的经历。

  至今,我还记得积石山下那个大雨滂沱的夜晚,那个好心的妇女给我借来的雨具,以及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片。她的河沿面片,比我吃过的任何一家都香。就是那一次,我听她讲,在临夏一带的人,因为以面食为主,对即将出嫁的女儿要进行厨艺培训,等出嫁后新娘要在婆家做“试刀面”,以展示厨艺。

  她自豪地说:“我的试刀面,让公婆家满意,才同意让我出来开饭馆的,要不,想干也出不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